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是几月几日 臭氧层破坏是全球重大问题

导语: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

  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臭氧层发生空洞和变薄,对人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科学家普遍认为,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一些科学家指出,臭氧层损耗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3%。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

  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

  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臭氧层由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1930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卡普曼提出以下说法。

  他认为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氧原子同氧分子,在有第三种中性分子参与下进行三体碰撞时产生。60公里以上的高空,太阳紫外线强,氧分子大量离解,三体碰撞机会减少,臭氧含量极少。

  5公里以下低空,紫外线大大减弱,氧原子很少,难以形成臭氧。在20~25公里高度范围内,既有足够的氧原子,又有足够的氧分子,最有利于三体碰撞,形成的臭氧每年约有500亿吨。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的紫外线。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科学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氟氯碳化物和哈龙等人造化学物质被大量使用,这些物质很容易就会破坏臭氧层,使高空中的臭氧总量明显减少。

  其间,与之相关的两件大事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荷兰、墨西哥和美国三位科学家研究的结果,确认了人造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该成果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是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约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其中14~19公里上空的臭氧减少达50%以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南极臭氧洞”。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

  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臭氧层发生空洞和变薄,对人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科学家普遍认为,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一些科学家指出,臭氧层损耗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3%。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

  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

  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臭氧层由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1930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卡普曼提出以下说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努尔哈赤生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推翻明朝下一篇:邯郸之战中秦国大败,士卒战死者高达二十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