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角黍 粽子是谁发明的 除屈原和端午节的传说外还和大禹有关

导语:  粽子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都知道它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你知道粽子是谁发明的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

  粽子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都知道它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你知道粽子是谁发明的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关于粽子最早的传说,是源自于大禹,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禹在带领部分民众治水过程中,所到之处常有许多民众夹道欢迎,有送煮熟的鸡鸭蛋,有送水果的,还有民众捧着煮熟的粮食。

  他们知道若遇大雨,治水队伍根本就无法在野外生火煮饭吃了,所以除水果外都是熟食,由于熟食都用钵和碗装着,一来捷带起来容易破碎,二来当时民众也不富有,这些陶器也来之不易。

  水果可用一块布包裹着,但饭用布包裹着容易水分蒸发完,所以大禹随手摘下一些较大的树叶和草绳将食物包裹起来,绑在腰上,这样一来,在劳动过程中,肚子饿时随时可以从腰上摘下使用,极其方便(这就是世界上的首枚粽子)。

  大禹治水历时十多年,每到端午前雨季时,大家都自觉的将煮熟的饭包裹在树叶里送给大禹的治水队伍,从此一些出远门的人也开始使用这方法了。

  慢慢的演变成为今天的粽子。后来大家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每到端午大家就包粽子来纪念他。

  而关于粽子最被人熟知的传说则和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都知道它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你知道粽子是谁发明的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关于粽子最早的传说,是源自于大禹,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禹在带领部分民众治水过程中,所到之处常有许多民众夹道欢迎,有送煮熟的鸡鸭蛋,有送水果的,还有民众捧着煮熟的粮食。

  他们知道若遇大雨,治水队伍根本就无法在野外生火煮饭吃了,所以除水果外都是熟食,由于熟食都用钵和碗装着,一来捷带起来容易破碎,二来当时民众也不富有,这些陶器也来之不易。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士兵押送的粮草到底是什么下一篇:古代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人的 几十万的部队究竟是不是真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