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帝王要求世人都对他服从,孔子却认为君臣要相互尊重

导语:有句话叫“不老实就投另一个国家的票,但是你爸爸不会对你儿子好。”。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翻翻《论语》及相关经典,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句子。但是,孔子虽然没有这么说,但确实说了一些与此有关的话。比如《论语

有句话叫“不老实就投另一个国家的票,但是你爸爸不会对你儿子好。”。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翻翻《论语》及相关经典,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句子。

但是,孔子虽然没有这么说,但确实说了一些与此有关的话。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话“贵使谦恭,臣忠”。此外,孟子明确指出:“若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王为心;如果你把我当狗和马,那我就把你当中国人;如果你把你的大臣当草芥,那么你的大臣就把你当懦夫。”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在儒家经典里,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如果国王对他的仆人不好,国王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的仆人可以选择不忠于国王。

但这样的观念在后世完全改变了,成为大臣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当国王怀疑大臣,想把大臣处死时,大臣说:“兔子死了,走狗做饭;飞鸟尽,良弓藏;敌破,谋臣亡”,他只能闭眼等死。而当国王要授予大臣死刑时,一般大臣也必须跪下谢恩,这是多么讽刺啊!

这种思想在后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深深植根于君王的思想中。朱元璋称帝后,读到“民为重,君为轻,国为次”时,勃然大怒,想把孟子赶出文庙。大臣们再三劝说后,他虽然最后没有把孟子赶出去,但还是组织人删了孟子的书,坚决维护了国王的绝对权威,坚持大臣们绝对服从国王。

那么,孔孟时代为什么没有这样理解君臣关系呢?或者,甚至认为人权高于主权?我认为有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后世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国众多,但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却不同于后来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在诸侯国内部,还是默认归一家,相当于后世一个国家的每个“省”。所以大臣们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国王去另一个国家投靠其他国王并不算背叛,大家都习惯了。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自由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各种声音,随意评价政府,赞美或批评国王。国王不会因此而杀死一个大臣或一个知识分子,因为言论罪。你不能杀死它。你一杀了他,大臣或者知识分子就去别的国家,你这个国王名声不好。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高度集权。

严格来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不是夏朝,而是秦朝。大统一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由于高度集权,可以实现大统一,这是那个时代的现实。要高度集权,大臣的权力会大打折扣。

孔孟生活的时候,没有高度的中央集权,不敢说。这句话之所以在高度集权的清朝产生的《沈峰演义》中执行,显然意义重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陈胜吴广起义口号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真是假下一篇:古代没有身份证 古代没有身份证 被诛九族者为何不逃跑 换你也不敢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