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究竟是谁将金门炮战的情报提前在海外曝光的 究竟是谁将金门炮战的情报提前在海外曝光的

导语:谁提前暴露了金门炮战海外的情报?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958年8月23日中午12点。在厦门前线,上千支枪被射出。从厦门对岸的交尾到泉州湾的围头,是一个长30多公里的半圆;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和海域都在解放军远程炮兵的射程之内。这时候,浓烟弥漫,炮声隆隆。数据过滤=“已过滤”不到一个小时,3万枚炮弹落在了小金门岛上。火力的强度和炮弹的强度都是惊人的。一位军事观

谁提前暴露了金门炮战海外的情报?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点。在厦门前线,上千支枪被射出。

从厦门对岸的交尾到泉州湾的围头,是一个长30多公里的半圆;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和海域都在解放军远程炮兵的射程之内。这时候,浓烟弥漫,炮声隆隆。

数据过滤=“已过滤”

不到一个小时,3万枚炮弹落在了小金门岛上。火力的强度和炮弹的强度都是惊人的。一位军事观察员说:“这类似于甚至比苏联红军进攻柏林的炮火还要糟糕。”根据空里的纪录片,整个金门岛笼罩在炮火和硝烟之中。国民党守军吓得四处逃窜。巧合的是,蒋介石在金门的指挥官胡琏和美国的总顾问正要走出地下指挥所时,枪响了。如果炮击推迟五分钟,他们就会死。

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中午12点开始。奇怪的是,早上出版的一份报纸,在炮击开始前几个小时,刊登了金门即将发生炮击的消息。这份报纸是新加坡1929年出版的《南洋商报》。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自然是绝密,怎么可能在海外报纸上第一时间曝光?

更不可思议的是,火炮战持续了好几个星期。10月6日,北京突然发布国防部声明,决定停火7天。该文告于10月6日公布,而《南洋商报》关于此事的专题新闻早在10月3日就从香港传到新加坡,并于10月5日刊登在报纸上。当时中国最高级别的秘密是谁获得的?又是谁泄露了这样的秘密?

来自北京的绝密电话

1958年7月的一天,正在基层调查的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原司令员叶飞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赶回福州接北京来的保密电话。

“是叶飞同志吗?”这是王尚荣,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中央决定炮轰金门,任命你负责."王尚荣对叶飞说道。

当时福州军区新任司令员是韩先楚。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应该由军区司令员指挥。叶飞莫名其妙地问:“是中央决定命令我的吗?”

“这是中心决定。”王尚荣回答说。

“是毛主席的决定吗?”叶飞问为什么。

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后,叶飞说:“我接受订单。”

Data-filtered="filtered "解放军某炮兵部队在炮击金门前表达了决心

“炮击金门”的重要决定,是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的。在此之前,美国“释放蒋介石”的说法甚嚣尘上。在美国的唆使和鼓动下,台湾向金门增派军队,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攻击和骚扰。当时中东的突发事件使得中东局势骤然紧张。蒋介石集团试图抓住机会扩大局势,并于7月17日宣布其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金门、马祖、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军事演习,加强了对大陆的侦察活动和进攻准备。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决定惩罚台湾猖獗的活动,这就是炮轰金门决定的由来。

叶飞上任后,做了一个月的准备。他迅速组装火炮,交叉测量并观察所有炮击目标,并在作战地图上标出。他还部署了陆军、海军和炮兵的联合作战计划。就在准备好的时候,8月20日,北京发来紧急电报,叫叶飞到北戴河。

第二天下午,叶飞去北京见毛主席。彭、、林彪、等参加了会见。叶飞刚刚汇报完,毛泽东突然问叶飞:“你会用这么多枪杀美国人吗?”当时美国顾问被分配到蒋介石的营级。董事长的问话让叶飞很尴尬。他说:“那可以打。”沉默十分钟后,毛泽东问道:“你能避免打美国人吗?”“主席,那是必然的!”叶飞的回答很简单。当毛泽东停止提问并进一步思考时,林彪看着毛泽东的意图,建议正在华沙与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向美国透露一些消息。

事后,叶飞回忆说,主席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而是命令叶飞按计划作战,并要求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以便毛泽东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进展。为了方便指挥,一部专用电话被直接放入叶飞的房间。当时参与和知晓炮击秘密的范围仅限于中央政府最高层,鲜有人知晓。既然如此,南洋商报是从哪里早早得到这个“秘密”的呢?

罗湖桥神秘客人

1956年7月1日,一个矮小的中年男子匆匆走过港深罗湖桥。他一踏进这个国家,就上了国际联络部门等候的汽车。中年人在广州短暂休息后直接飞往北京。这位神秘的来访者是曹聚仁,一位著名的作家、教授和记者。

1950年7月,曹聚仁去了香港。六年后,他回到大陆,在北京做了第一站。

数据过滤=“过滤”曹聚仁

在香港定居6年后,曹聚仁是几家香港报纸的主编,也是第一位回到内地的海外记者。早在三四十年代,曹聚仁就与国共两党高层有接触,敏感的香港新闻媒体自然更关注曹聚仁回归大陆。在曹聚仁下海之前,各种猜测和讨论充斥着港澳各大报纸。

为此,曹聚仁在出访前特意向朋友解释:“我回国没有政治角色。我只在大陆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做广泛深入的采访。与此同时,新加坡工商代表团访问北京时,社区派我为该团体当记者。这是我访问祖国的重要任务。”他还强调“给在香港的朋友发消息不用紧张的揣测”。

然而,说话者为自己说话,听者为自己倾听。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曹聚仁回归祖国的前三天,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讲话。曹聚仁选择的时机是与这一政治呼吁巧合,还是有其他意义?这就难免可疑了。

曹聚仁抵达大陆两周后,周恩来总理在颐和园姚婷馆设宴邀请他参加。宴会由、傅、、张治中、陈毅等陪同。席间,主人和客人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宴会结束后,一行人还去昆明湖划船。这时,曹聚仁问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讲话:“你承诺的‘和平解放’的票有多少实用价值?”周恩来回答说:“‘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与票面价值完全一致。国共合作过两次:第一次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是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次合作?”周恩来接着说:“台湾是内政问题,是一个爱国的家庭,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绝不是招降台湾,而是互相商量。只要政权统一,其他人可以一起商量安排。”

数据过滤=“过滤”邵力子

邵力子是曹聚仁的老师。六年前,曹聚仁去了香港,并在赴港之前得到了邵力子的批准。这时,邵力子盯着曹聚仁说:“你条件多,有海外区位优势。你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曹聚仁点点头,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旁边的陈毅说:“曹先生不会拒绝吧?”"在哪里,在哪里,做黄帝的后代是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宴会结束后,曹聚仁写了一篇题为《一夜谈颐和园——会见周恩来》的文章,发表在1958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第三版上。随后,由印尼华侨赞助的《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由曹聚仁撰写的更为详细的报道《周总理一夜之间在颐和园谈曹聚仁》,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国共两党在海外和谈的思想。文章说:“由于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增加了华侨的精神负担。这个矛盾能解决,当然是中国人的福气。”曹聚仁还首次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口号,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告诉他要更自由。”

1956年第一次访问北京后,曹聚仁终于为“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服务”而自慰。他为此奔走呼号,竭尽全力。“在随后的几年里,曹聚仁频繁往来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在京期间,除了拜访各界名人外,他还接触了邵力子、陈毅等中央高层人物,特别是在此期间,他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与曹聚仁第一次见面。

那天,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欢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会议,但毛泽东没有出席,因为他在等曹聚仁。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与曹聚仁进行了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说:“你可以多看看,四处走走,看看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别担心,给我们指出来。”曹聚仁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感受。

后来,曹聚仁告诉他的四哥一草:“没想到,我的作品几乎都被主席读过。我说我是自由派,我的文章也是‘有话好好说,一切都原谅’。主席认为我的一些叙述更真实,我的态度更公平,我还不如更自由。”毛泽东问了一些赣南蒋经国的旧事。在谈到著名的诗句“沁园春·雪”时,曹聚仁说毛泽东的成就“堪比成吉思汗”。毛泽东谦虚地回答:“这只是诗。”

一年后,当曹聚仁重提此事时,他特别指出,毛泽东超越成吉思汗的例子是“从蔑视蒋介石的角度转向宽容之路”,“石矛已经冷静下来,准备与政敌握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变化”。海外有人认为的言论不只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曹向海峡对岸放出的试探性的合作“气球”。

1958年,毛泽东第二次见到了曹聚仁。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也在江青的陪同下和他一起吃了午饭。曹聚仁是个学者,他不太了解江青。饭桌上,在江青面前,他讲了三十年代上海电影的趣闻轶事。这让江青很不舒服。

正是热心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毛泽东的客人,提前从中央最高层得到了炮击金门的消息,于是他先把消息传开,刊登在《南洋商报》上。据说有关部门批评曹聚仁泄露机密。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曹聚仁是由高级官员主持的贵宾,但他得到这一机密信息并不常见,因为他是来自海外的非党人士。这是其中之一。炮击金门之初,毛主席几次问叶飞:“你会杀美国人吗?”“能不能避免打美国人?”于是林彪建议通过王炳南向美国透露一点消息。虽然林彪的理论没有被采纳,但毛主席确实考虑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第二个。金门的炮兵战斗是“惩罚性的”,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并实施和平解决方案”。炮击后不久,它进入了一个由政治和外交斗争主导的阶段。为了避免人员伤亡,在炮击前发出警告似乎是合理的。第三。

有了以上三点,就不难推断出曹聚仁早早得到“秘密”并敢于泄露秘密的原因。

然而,事情远未结束。

郭宗羲是谁

金门的炮击吓坏了台湾当局和美国人。他们一时搞不清北京领导人的真实意图,以为这是解放军大举进攻台湾的前奏。美台争相准备抵抗。蒋经国亲自在前线鼓舞士气,美国人也立即向台湾提供了几种新型装备:从地中海运往美国海军的“浮船坞”可以防止补给船在卸货时被炮火击中;它还为金门驻军提供了一门八英寸榴弹炮。这种巨型榴弹炮口径大,射程远,可以发射原子弹;美军空也提供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可见美国和台湾真的很害怕。

数据过滤=“已过滤”

经过六个星期的炮击,金门的守军弹药告罄。这时候如果我军发动登陆作战,金门就触手可及了。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0月6日,国庆后第五天,北京发表了《致台湾、彭州、金、马的信》,信中多次表示炮击的目的是为了惩罚,并要求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声明称:“从10月6日起,炮击将停止七天,你可以完全自由地运输物资,但前提是没有美国的护送。你要是陪护,就不是这样的。”

10月6日发布国防部公告,10月5日南阳商报发布特稿消息。特稿新闻发布时签名:我们驻香港记者郭宗熙。这是另一个惊人的举动。

《南洋商报》香港办事处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大新闻的,郭宗羲是谁?1994年3月,《中国日报》记者经过几次搜索,终于找到了退休多年的《南洋商报》老报社记者廖灿白先生。薛先生83岁。1929年加入《南洋商报》,从事报纸工作60余年。他对《南洋商报》了解很多。

上世纪50年代,老老先生是《南洋商报》中文版的主编。据他说,1958年8月,《南洋商报》特约记者、著名作家曹聚仁在北京采访。他还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并接受了周恩来的长时间采访。薛先生肯定道:“如果能得到这么重要的消息,那当时的商报除了曹聚仁就没有第二个人了。”“那么,为什么这则新闻没有公布曹聚仁的名字,而是郭宗羲的名字呢?”薛先生答道:“我只记得当时《商报》驻香港办事处有一个叫郭的职员。这个年轻人当时不写新闻。据我猜测,这个郭宗羲是化名,大概是曹聚仁为了省事用的化名。”薛老先生建议:“我们去问问香港的郭先生,他一定会告诉你真相的。”

经过一番波折,《中国日报》记者找到了定居香港的郭旭先生,郭先生已经73岁了。问完,真相就出来了。曹聚仁把消息从北京传到香港是真的。郭先生说:“我是商报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写新闻。我记得当时确实有个大新闻。是曹聚仁把手稿从大陆送到香港,然后我把它传给了新加坡。”

郭旭说:“郭宗羲是以《商报》总编辑李魏晨的名字命名的。如果你问《商报》香港有没有叫郭宗羲的记者,那当然没有。”还说:“据我猜测,毛、周为什么要把这样机密的消息毫无党派地告诉呢?恐怕中国共产党有意让曹聚仁作为“第三势力”参与国共秘密和谈。”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那是为了蒋介石

在曹聚仁发出特别信息一周之后,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致信周恩来,谈到曹聚仁,说:“曹聚仁到了之后,会有几天冷,所以不要马上谈这件事。我看不看就要定了。”毛泽东冷落曹聚仁不是因为他过早地发出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为了蒋介石。

毛泽东曾在《再次向台湾同胞报告》中提到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他说:“我们的政策是几周前告诉你们领导人的。持续7天,6号开始。你看过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这个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出来也没关系。政策早定,坚决执行。有什么招数,大打什么架?”

这本《再告台湾同胞书》原定于10月13日出版,但毛泽东暂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出版。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令》公布。从前面提到的未发表的草稿中,毛泽东赞扬了曹聚仁的“新闻观点”,并说“如果它早一天被披露也没关系”。这样看,关于金门大炮的消息提前曝光了两次,本来是和曹聚仁有关的。虽然错综复杂的政治策略、恩怨纠葛、万物奥秘已无法深入探究,但岁月漫长,回忆当年的旧事,至今仍让我们深思。

♦毛主席为什么亲点叶飞上将炮击金门?金门炮战持续了多久?

蒋介石为什么要费心为毛泽东炮击金门鼓掌?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从18个到178个:回眸新中国经历的3次建交高潮 从18个到178个:回眸新中国经历的3次建交高潮下一篇:康熙玄烨即位后 康熙玄烨即位后 他的8个兄弟们为什么无一人谋权篡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