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汲黯两次怒斥汉武帝:反对者的意义和作用到底是什么 汲黯两次怒斥汉武帝:反对者的意义和作用到底是什么

导语:汲黯两次激怒汉武帝:对手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元狩二年,匈奴的浑邪王投降汉朝。 为了迎接这四万匈奴人,汉朝兴师动众,下令调动两万辆车开往边境,准备将其接回。两万辆车,每辆车上站两个人,刚好站满四万人。 但问题是,只有战车还不够,还需要有马匹,然而汉朝政府一下子调动不出这么多马,就只好问老百姓买。《资治通鉴》中写道,「 ”县官无钱,从民贳马”,这里

汲黯两次激怒汉武帝:对手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元狩二年,匈奴的浑邪王投降汉朝。 为了迎接这四万匈奴人,汉朝兴师动众,下令调动两万辆车开往边境,准备将其接回。两万辆车,每辆车上站两个人,刚好站满四万人。 但问题是,只有战车还不够,还需要有马匹,然而汉朝政府一下子调动不出这么多马,就只好问老百姓买。《资治通鉴》中写道,「 ”县官无钱,从民贳马”,这里的「 ”县官”并不是指县一级的官员,而是指最高层的中央政府。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央政府想把百姓的马买回来,却没有钱,于是只好向老百姓们赊贷,计划先把马买回来,等政府有钱了再还给百姓们。 结果很多老百姓不愿意配合,把马藏了起来,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马匹买不回来,这是官员督办不力的后果,于是「 ”欲斩长安令”。 这时,一个叫汲黯的人就对汉武帝说,「 ”你别杀长安令了,干脆把我给杀了吧,把我杀了,说不定老百姓就肯出马了”,这当然是一句气话,说完之后,汲黯又表达了他的观点,「 ”匈奴畔其主而降,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 首先,汲黯认为,这些匈奴人背叛他们的主人而投降汉朝,这样的做法的不值得鼓励的。虽然从汉朝的角度来看,匈奴人来降是一件好事,但从本质上看,「 ”投降”这件事并不值得宣扬。 紧接着,汲黯又说,「 ”匈奴人投降过来,我们明明能够以县为单位,层层把他们传送到中央。现在却要从长安派出整整两万辆车,亲自把他们接回,何必弄出这么大的阵势呢?你这么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显示一下你汉武帝的成就吗?你这么做也就算了,还必须要老百姓们献马,这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解决方案”。 最后汲黯说,「 ”甘心夷狄之人乎”,这句话讲得很重,本来汉朝打胜仗,迫使匈奴人投降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在为了烘托胜利的果实,却把老百姓推入到一种困境当中,要他们贡献自己的财产,如果他们不贡献的话,还要受到惩罚。本来的为了保家卫国而抵抗匈奴的原始动机,现在到哪里去了? 听完汲黯的这番言论之后,史书上写到汉武帝的表情——「 ”上默然”,完全说不出话,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汉武帝十分不高兴,因为他本来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不世的功勋,想要炫耀一下,结果却被汲黯批评为劳民伤财,忘记初心。但另一方面,汉武帝心里知道,汲黯的话确实有道理,他没办法反驳,所以只好采取沉默的态度。 浑邪王和其他的匈奴人来到长安后,又发生了一件事。由于汉朝的手工业更加发达,物品更加丰富,投降过来的匈奴人时不时会在长安的市场上购买一些物件,长安的一些小商贩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汉朝的一条法律——不可以将汉朝物品卖给外国人。 后来,经过汉朝官吏排查,因为卖给匈奴人物件而将被处死的商贩居然有五百余人,大家就很奇怪,市场里的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什幺小商贩卖给匈奴人物件,就要处以死刑?到底触犯了什么法律? 《资治通鉴》中,汲黯的发言回答了这个问题。汲黯在替这五百多个小商贩辩护时说道,「 ”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如边关乎?” 原来,汉朝有一项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国家的手工业技术等,老百姓们不可以把汉朝的器物拿出边关,卖给游牧民族。办事的官吏就认为,这条法律的本质在于「 ”不可以把物品卖给外国人”,长安的这些小商贩虽然没有跑出边关,把商品卖给匈奴人,但是现在是匈奴人来到长安了,小商贩把汉朝的物品卖给了他们,本质上还是触犯了法律,所以这五百多个商贩一并被抓住,并被处以死刑。 但是话说回来,长安的这些小商贩们怎么会知道在长安卖给匈奴人物品同样也是触犯法律的呢?所以汲黯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他认为这五百多个小商贩实在太无辜了,于是就对汉武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如今的长安 首先,汲黯说,「 ”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意思就是说,为了攻打匈奴,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战士,耗费的钱财,全都来自我们的百姓,现在好不容易把匈奴打败了,他们有人投降过来,我本来以为你会把他们都当做奴婢,送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家中。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汲黯的观念当然是不对的,我们强调人与人的平等,「 ”把战俘当作奴婢”这种做法违背了现代人的价值理念,但我们也不必用21世纪的理念去要求一个公元前2世纪的人。汲黯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汉朝老百姓们的核心利益。 随后,汲黯又说,你没有把匈奴人当成奴婢也就算了,现在又「 ”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把这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捧得高高的,奉若神明,好像自己的娇子一样。让汉朝百姓贡献马匹,把他们接过来,而且还掠夺汉朝百姓的财富,给予匈奴投降的人这么多赏赐。到底谁才是你当初要保护的对象? 说完了前面这些话,汲黯就谈到了将被处死的长安商贩的问题。他说,「 ”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赢以谢天下”,匈奴人投降过来,汉朝政府自然不能用他们的财富补偿在历年抗匈战争中付出极大代价的汉朝百姓。不这么做也没关系,但何必「 ”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 ”微文”,就是通过法律之间复杂的解释来定别人的罪。 汲黯认为,整个判罚只是针对汉朝的百姓,作为买家,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却无一受罚,这就是「 ”庇其叶而伤其枝”,为了照顾末端群体的利益而伤害到汉朝的根本,伤害到自己的百姓。 连续被汲黯批评了两次,汉武帝非常不开心,于是他决定利用皇帝的权威,强硬地把汲黯的意见压制住,最终处死了这五百多个商贩。 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老子》中有一句话,「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从保家卫国的角度上讲,汉朝在国力强盛的时候抗击匈奴当然是对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仍然要强调汲黯这个人存在的意义。 随着汉朝政府在战争中连连取胜,汉武帝作为一个帝王,他的个人雄心和欲望也不停地受到刺激,逐步膨胀。以汲黯的批评为引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汉武帝为何让自己的百姓付出极大的代价去迎接匈奴人投降?他为什么不替汉朝百姓的利益考虑考虑? 我们可以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汉武帝已经把攻打匈奴这件事,从保家卫国的需求变成了满足帝王征服欲的需求,他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攻打匈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护汉朝百姓,可现在打赢了匈奴,百姓的利益却同样受到了损害。 霍去病雕像 汲黯作为一个反对者,他不像霍去病和卫青一样在战场上能够有非常好的表现,但是他的存在仍然有意义,其意义就在于不停地提出反对声音,给帝王敲打警钟。的确,汲黯最终还是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事情的走向,但他至少警醒了汉武帝,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去看待历史问题。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向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场英雄致敬,同样,也要向汲黯这种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风骨大臣致敬。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印度最富有魅力的十大新闻主播 印度最富有魅力的十大新闻主播下一篇:诗仙李白为何断子绝孙 诗仙李白为何断子绝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