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晚清政府 清朝政府后期社会环境怎样 为什么老百姓会帮外敌

导语:“内忧外患”,这个词真的不能再贴切了。在近代对外战争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始,清政府便在丧权辱国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之后一系列的条约便像西餐桌上的刀与叉,将中国这块美味,一块块的切割分食;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战争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具体原因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老佛爷毕竟

“内忧外患”,这个词真的不能再贴切了。

在近代对外战争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始,清政府便在丧权辱国的路上越走越远了,之后一系列的条约便像西餐桌上的刀与叉,将中国这块美味,一块块的切割分食;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战争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具体原因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老佛爷毕竟是老佛爷啊!

对外战争的失败,那是需要割地赔款的,这些钱当然又是压到老百姓的赋税中了。这导致了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后续的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农民运动,这又导致了一大批良民丧失了收入来源,那就别谈有啥爱国思想了,肚子都吃不饱,你和我说爱国?

同时结合近代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外国人入侵国内后,以丰厚的待遇招聘本地人进入军队参与侵华战争,这个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有明确证据。

清朝末期,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炎黄子孙也在那时候受到了外国列强的欺凌。在我们现在看来,如果有别国入侵我们的祖国,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仍然会不顾一切奋起反抗。因为他们是在践踏我们国家的尊严,所以我们也会认为,那时候清朝的百姓,也一定都是一致对外的。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在港口与清朝军队打仗时,这时候在珠江两岸的老百姓只是安静的看着这场战斗,似乎这场战斗只是一场游戏,与他们无关。除此以外,还有好多人利用时机,靠着向英法联军贩卖日常用品来养家糊口,甚至有人给他们带路,收集情报。作为之后旁观者的我们都会感到愤怒不已,更何况当时饱受其害的清政府。根据记载,这些与敌军走的特接近的都是一些小商贩、家破人亡的流民和一些黑社会成员。鸦片战争期间,老百姓为何会帮助英法联军?

虽然当时清朝已经实施闭关锁国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广州,仍然设有港口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所以说,那些商贩一直都与洋人打交道,在他们入侵中国后,这也算是他们之间贸易往来的一个途径。战争年代肯定会有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为了生存下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侵略清朝的那些洋人军队合作。黑社会团伙主要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如此一来,他们双方的交流都对自己的利益有利,何乐而不为?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清朝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是北方和南方之间就存在着隔阂,并且每个省份之间的关系也不密切。而且因为满清政府实行高压政策,使得许多汉人百姓并不是特别心向满清政府。

当然,百姓面向外敌,主要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后期日益衰败,只能靠着压榨老百姓来度日,靠着压榨老百姓去赔偿那些不平等条约中欠下的巨款。长时间的剥削压榨,让老百姓已经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所以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才没有那么强烈的家国意识,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感受不到国家对他们的庇护。所以说,在列强入侵时,对于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统治者的更替而已。而英国人发现了清朝老百姓的麻木,所以他们便利用许多好处来笼络清朝老百姓为他们做事。

但是之后,面对外国列强破坏家园的行径时,这对老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换个统治者而已了,因为列强也是压迫他们。所以百姓们也开始奋起反抗。不得不说,当时的百姓确实有一些愚昧,但是这也是他们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啊。林则徐一句话揭露真相“那些投靠列强的老百姓,或者是因为利益,或者是因为局势,都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方式,仍然值得原谅,值得怜悯。”

环境:禁止结社活动导致文人士大夫只能蜗居在家写小说无法关心国家大事,禁止武术活动导致百姓体格懦弱与四肢发达或者头脑简单,闭关锁国、禁海、宵禁等措施使得社会苦不堪言,上下九流、三六九等、跪拜礼等奴化思想大行其道反而使得社会视野狭窄,自大自满情绪遍布全国

原因:官逼民反,民不聊生,朝廷腐败,起义无望,改良受挫

清朝后期签署了太多的丧权辱国条约,赔付大量白银给其他国家,导致国内经济不多,有点民不聊生。能赚钱的行业后期又被西方国家所控制,导致清朝财政紧缺,无法投入到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中。百姓生活如此,纷纷反抗,各地揭竿而起,反清朝,反帝国主义。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只能是派兵镇压。这样给本就财政紧缺的的清朝又雪上加酸,再加上一打起来,当地民生状况更是惨不忍睹。百姓被屠杀,粮食被抢,战争过后一片萧条。虽然最后都能镇压下来,但百姓心中怨气难消,对清朝统治者好感更加不好。

以至于后来西方联军攻入北京,居然是百姓给带的路,百姓为什么要给外国侵略者带路呢?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时的百姓生活都非常拮据,或者说非常惨。侵略者看到了这点,当他们迷路或者不知道从哪里能攻击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找来百姓带路,一般刚开始都会给点银两或者什么好处,这对当时的百姓很有吸引力,所有通常都能达到他们的目标。而如果钱财不能收买,他们就用武力恐吓,百姓谁能为了清朝不惜命呢?

二、百姓对清朝好感度不高,清朝好与坏,与他们自身又有什么关系呢?倒不如自己能捞点好处,改善自己的生活。说不定清朝推翻了之后,日子反而能更好,既然这样,又何不帮助这些侵略者一把。所以也就出现百姓街道欢迎侵略者的场面。

三、百姓普遍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这就让我想起了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百姓没有国家情节,国亡不亡他们没有感觉,也无所谓,根本不会知道亡国奴的滋味,也不会想到亡国后自己会任人宰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贺兰山缺 岳飞和金交战 怎么“说踏破贺兰山缺下一篇:庚子之乱 历史上的庚子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