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一年之内 晋国3换首辅大臣 惨烈宫斗的获胜者为何是个政坛小白

导语:一年之内,晋国的会稽大臣被换了。为什么苦行宫的赢家在打一个政治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本期话题公元前621年,晋国举行了一次足以改变整个国家历史与命运的大蒐礼,即历史上着名的「 ”夷之蒐”。这一次大蒐礼,将晋国延续

一年之内,晋国的会稽大臣被换了。为什么苦行宫的赢家在打一个政治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

本期话题公元前621年,晋国举行了一次足以改变整个国家历史与命运的大蒐礼,即历史上着名的「 ”夷之蒐”。这一次大蒐礼,将晋国延续了8年之久的五军十卿制改为了三军六卿制。军制变化之余,诸卿之中最重要的职位即中军元帅的竞争更是惨烈至极。高居司空之位的士榖败下了阵来,晋侯的叔叔狐射姑也败下了阵来,最终获得胜利的竟然是此前未曾崭露头角的政坛小白赵盾。这场蹊跷的首辅大臣之争背后,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黑幕呢? 公元前622年。 在晋国的历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就在这一年,追随文公开创晋国霸业的四位重臣赵衰、栾枝、胥臣和先且居几乎同时辞世。四卿殒殁之后,晋国原有的五军十卿将星散尽,那段让人倍感骄傲的光荣岁月也随着文公君臣的作古缓缓落下了大幕。 但是,对文公之子、晋国的现任国君晋襄公来说,他却没有缅怀与追忆的余暇。眼下晋襄公必须立即着手遴选新的执政团队,否则晋国残缺的政治中枢就将陷入瘫痪的境地了。 很快,朝廷里传出了消息,晋襄公将在来年春天举行大蒐礼,缩编五军十卿,恢复为城濮战前三军六卿的旧制。此刻朝野上下最关心的是六卿之中最重要的两个职位——中军元帅和中军副将由谁出任,偏是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定论。 也正是这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引申出了晋国历史上最为吊诡的一幕宫斗大戏。 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晋襄公原本属意的中军主帅是士榖,而中军副将呢,他打算任命大夫梁益耳。但是当晋襄公把这个初拟草案拿出来请大臣们讨论的时候,已故中军主帅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却表示反对,他提醒晋襄公说: 「 ”狐、赵之勋,不可废也。”——《左传·文公八年》 狐、赵指的是先君晋文公的两位信臣狐偃和赵衰。先克的意思是,如果不让狐、赵两家的官二代坐上中军将、佐的位置,那就等于否定了这两大政治家族为国家立下的赫赫功勋。这番话的分量太重了。 要照先克的逻辑推演下去,不让狐、赵出任中军将、佐,就是废弃两家的功勋,而废弃这两家的功勋,就有可能开罪追随晋文公的整个功臣集团,包括先克背后的先氏家族。 这么大一片雷区,晋襄公能安步当车地平趟过去吗?不能啊!所以,到了第二年春天正式举行夷之蒐的时候,晋襄公宣布更定中军元帅,改由狐偃之子狐射姑接任,而中军副将则落到了赵衰的儿子赵盾头上。 原以为晋国的这一轮权力大洗牌到此该算尘埃落定了,谁想到闹剧才刚刚开始。夷之蒐过后没几天,在晋襄公的老师、太傅阳处父的强力推动下,晋国又在董地重兴大蒐礼,而这一次董之蒐的目的居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狐射姑和赵盾担任的中军将、佐职务对调,把赵盾扶上中军元帅的位置。 中军元帅乃是朝廷首辅,任命首辅大臣这么严肃的事儿怎么能朝令夕改、说变就变呢? 先前的两位中军元帅人选中,士榖时任司空,并在公元前625年代替晋襄公主持过垂陇会盟,颇有资历;而狐射姑是晋文公的表亲,论辈分,晋襄公得叫他一声儿叔叔。 这有资历的不用,有血缘之亲的也不用,偏偏把赵盾这个原先没在朝廷里露过脸的后生推上首辅的位置,晋国这是作的什么妖呢? 疑雾重重的夷之蒐是一个分水岭,将晋国的历史拦腰截作两段。 在此之前,文公、襄公两代霸主统治下的晋国看起来君明臣贤、尊卑有序;而在此之后,国家却突然沦入了赵氏专权的困境,并且这个卿权压倒君权的痼疾此后还一直困扰着晋国,直至将它拖入三家分晋、万劫不复的终局。 究竟这两段看起来截然不同的历史是循着怎样隐秘的政治逻辑、历史规律而在夷之蒐这个转折点上进行接续的呢?要剖析夷之蒐的种种谜团,我们还得从赵盾的父亲,赵氏的兴家之祖赵衰那儿说起。 在晋国的历史上,赵衰有「 ”三让卿命”的美誉,传说他曾经三次辞让了晋文公提拔他为执政卿的任命,这个记载至今还保存在《国语》当中: 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 ”郄榖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敦。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敦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郄榖。”公从之。公使赵衰为卿,辞曰:「 ”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取五鹿,先轸之谋也。 郄榖卒,使先轸代之。胥臣佐下军。公使原季为卿,辞曰:「 ”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使狐偃为卿,辞曰:「 ”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 ”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将上军。 公曰:「 ”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 ——《国语·晋语四》 根据上述记载,赵衰第一次辞让卿命是在公元前633年的被庐之蒐上。要知道,这次大蒐礼遴选出的可是晋国自确立三军六卿制以来的首届六卿班底,能够入选这六人名单该是多么大的殊荣。 原本晋文公打算任命赵衰担任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军主将,但赵衰拒绝了,他主动将这个位置让给了栾枝。 考虑到此时城濮之战已经迫在眉睫,而赵衰所属的流亡功臣与栾枝所属的居守旧族这两大集团势力之间又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争夺,赵衰的主动避让显然有加强内部团结、合力争夺中原霸权的积极意义。 至于赵衰第二次辞让卿命,《国语》的作者说,是在中军元帅郄榖去世的时候,也就是被庐之搜过后两三个月的事儿。这一次晋文公拟任赵衰为上军主将,而他又将上军的指挥权让给了狐毛、狐偃两兄弟。 关于这第二让,我坚定地认为《国语》的记载严重失实。至于理由,主要是两点: 首先,狐偃是晋文公的舅父和首席谋士,是流亡功臣集团中最最擅权心烈的人物。公元前638年,晋文公在秦穆公的武装护卫下返国执政,脚都还没跨过黄河,狐偃就急不可耐地要求晋文公务必给他一个保证,返国之后同享富贵。 关于这件事,《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 ”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 ”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 ”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史记·晋世家》 投璧于河,誓言共荣共辱,这份儿保证晋文公可从来没给过除了狐偃之外的第二个人。因此文公遴选六卿的时候,赵衰的候选顺序不可能排在狐偃前边儿,当然也就轮不到他来「 ”让”狐偃。 其次,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狐毛、狐偃两兄弟被任命为上军将、佐就是在被庐之蒐上。晋文公是先向狐毛、狐偃授职,然后才提出让赵衰担任下军主将的。 也就是说当赵衰第一次将下军主将让给栾枝的时候,狐偃已经先行坐到了上军副将的位置上,赵衰又哪儿有机会再来让狐偃一回呢? 因此,赵衰的这所谓的第二让应属虚构。 在《国语》虚构的第二让之外,另有不少历史学者提出赵衰在被庐之蒐以后还错失过另一次登上卿位的机会。《左传》载: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对于上面这段记载,李孟存、李尚师二位先生所撰《晋国史》解释道: 城濮之战胜后归国,晋文公在原两行的基础上另建「 ”三行”,结果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仍然没有安置赵衰。此时赵氏的地位和实力似乎不及中行氏。直至前629年,晋文公决意在他临死之前报答赵衰十九年的从亡之劳,于是大蒐于清原,把「 ”三行”改为上、下新军,赵衰为新上军将,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晋国由六卿增至十卿,赵衰才有幸登上卿的台阶,位居第七。——《晋国史》 在晋军扩编三行的时候,赵衰没能出任三行长官,被视为他第二次错失了上位为卿的重要机会,这种观点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颇有代表性。 但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可疑的,因为它对晋国军制的结构和变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 所谓「 ”行”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军事单位呢?西周王朝封建的诸侯国,在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上往往仿照周天子的现成模板进行建设。 根据《周礼·夏官·虎贲士》的记载,周天子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除西六师和殷八师等野战部队之外,另有一支由奴隶主贵族组成的禁卫军,称之为「 ”虎贲”。而各诸侯国仿效周制建立的军队中也普遍存在类似虎贲的禁卫军,称之为「 ”公行”。 《诗经·魏风·汾沮洳》说「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郑玄解释道,所谓公行,就是「 ”从公之行,主君主兵车之行列。”现存史料显示,晋国的公行早先是由「 ”七舆大夫”负责指挥的。 《国语》甚至详细地记载了晋献公时期的七舆大夫名单,其中包括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缧虎、特宫、山祁等七人。 这支晋国的禁卫军被分为两部,即左行和右行,故《左传·僖公十一年传》说「 ”左行共华,右行贾华”,也就是说七舆大夫的其中两位共华和贾华分任左、右两行的长官。 晋国的左、右两行应该与楚国的禁卫军即东、西两广一样,都属于建制单位。参考楚军的建制,一广拥有兵车15乘,那么晋国的公行该是一支什么规模的部队,我们约略可以推想。 公行长官即七舆大夫的职位并不高,根据《左传》和《国语》的记载,共华、贾华等七人都要接受中大夫里克的节制,因此他们可能只是下大夫而已。即便两行后来扩编为三行,三行长官从行政级别上也无法同指挥三军的六卿等量齐观,二者之间差着好几级官阶呢。 至于公元前629年晋文公扩编三军为五军,新上军和新下军更不可能是整编三行而来。 因为春秋时代的所谓「 ”军”根本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制单位,没有额定兵员数量。晋国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投入了700乘兵车,分为三个军,到公元前589年的鞌之战时投入了800乘兵车,照样分为三个军。 既然「 ”军”连建制单位都不算,又怎么谈得到整编三行为上、下新军呢? 三行怎样编入三军参与作战行动,我们可以参考城濮之战时楚国的案例:当时楚国三军的组成,右军是陈、蔡两盟国的从属军队,左军是申、息二县的县师,至于中军,它的主力由令尹子玉的族兵即若敖六卒充任,此外还包括了楚成王的禁卫军西广以及太子的东宫卫队。这就是说禁卫军编入三军中的哪一支参与作战行动是临机处置的,不存在「 ”行”和「 ”军”相互替换的组织形式。 晋国究竟实行三军制还是五军制,本质上不是一个整编军事力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分配高层领导权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保留三军六卿还是五军十卿,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国君究竟想把多少位大臣放到执政卿的领导岗位上。 《国语》说「 ”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这句「 ”以赵衰之故”证明了公元前629年秋天,晋文公举行清源之蒐,作五军的目的不是为了扩编军队,而是为了将赵衰为首的四位大臣扩编进执政卿的行列。 赵衰的「 ”三让”中真正为儿子赵盾将来成为晋国首辅种下福因的是这第三让,而这一让的时间应该就在赵衰担任新上军主将之前不久。 赵衰的这一让,乍一看非常蹊跷。根据《国语》的记载,清源之蒐的前不久,上军主将狐毛去世了,晋文公打算让赵衰接替狐毛的职位。 这一回,赵衰仍是辞让了晋文公的任命,但他举荐的候任人选居然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先且居。 先且居是时任中军元帅先轸的儿子,在接任上军主将之前,他的名字甚至都没有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出现过——发现了吗?这和后来赵衰之子赵盾横空出世,突然接任中军元帅的情景如出一辙,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人为的暗箱操作呢……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什么意思是漂亮么下一篇: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太平公主是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