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北大图书管理员 当年谁让毛泽东做了北大图书管理员

导语:年轻的毛泽东1936年夏秋季的一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坐在毛泽东的山洞里,用一张铺着红毡的未上漆的方桌采访毛泽东。毛泽东手指着一扇“前门”,侃侃又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杂志,由陈独

年轻的毛泽东

1936年夏秋季的一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坐在毛泽东的山洞里,用一张铺着红毡的未上漆的方桌采访毛泽东。

毛泽东手指着一扇“前门”,侃侃又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开始看这本杂志了。我非常欣赏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取代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一时的榜样。……"

胡适因《新青年》而出名,而毛泽东喜欢《新青年》的胡适。

当时,毛泽东的思想还处于“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杂烩之中,胡适的言论对其后期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

俄国十月革命第二年,毛泽东未来的张越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在举家北迁的当月给湖南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敦促他去北京大学学习。他还告诉他,法国来中国招聘工人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吴和蔡元培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人利用这个机会去法国工作学习,并组织中法教育协会承办了这次活动。

收到杨昌济先生的信两个月后,毛泽东和一群想去法国的年轻人来到了北京。也就是在他进京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和胡适面对面的机会。

据新民学会会议报告,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京期间,曾邀请蔡元培、陶孟河、胡适之在北大文科楼座谈。谈话的形式是成员提问,请他们回答;谈话涉及学术理论和生活实践等各种问题。

胡适的学生胡松平在《晚年胡适之先生访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毛泽东说,胡适将来会平反

1959年12月26日

王先生说,”...毛泽东从湖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了北平,他和五个年轻人给我写信——这封信交给了朱妙生的弟弟朱耀生保管。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朱瑶怕惹事生非,就把它烧了……”

日记中提到的“信”没有保存,胡适也没有具体告诉胡松平信的内容。因此,后代无法知道信中说了什么。

目前已知毛泽东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至于他是如何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杨昌济做了介绍。据说毛泽东进京后,就住在老师杨昌济先生家里,加紧与法国的联系。为生计发愁后,在杨昌济的介绍下,他在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助理工作。

然而,胡松平在12月26日的日记中否认了这一说法。

.....再来说说杨昌济,他是毛泽东的岳父,曾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讲授伦理学。胡松平问:“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是被岳父带进来的吗?”王先生说:“没有...当时在北京有一个勤工俭学助理会议。他第一次参加助理会议,很苦。”胡松平问:“你把他介绍到图书馆了吗?”王先生说:“不是,当时张行彦是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馆长。是湖南人,大概是张、李大钊介绍的。他管理报纸阅览室,每月收费八元。到时候,八块钱也能过日子。”

毛泽东的管理工作本身就相当轻松,只是让前来看报的读者签字登记。

20年后,作为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向斯诺谈起这段往事时说:

“我地位低,大家都不理我。.....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不存在。在来读的人中,我认出了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著名领袖人物的名字,比如傅斯年、罗嘉伦,我对他们非常感兴趣。我打算和他们谈谈政治和文化问题,但他们都是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讲南方方言。”

毛泽东并没有气馁。孔子不是说“不要管人家二奶”吗!对于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这种小小的冷遇真的不算什么。这只能刺激他,让他更有朝气,更奋进。

为了上北京大学,毛泽东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会和新闻学会。

当时,胡适是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毛泽东经常去上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谢持 周佛海从革命者转变为卖国巨奸始末下一篇:张耳 张耳是什么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