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李斯为什么背叛秦始皇 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李斯背叛秦始皇的原因

导语:李斯是法家荀子的学生,与韩非子是师兄弟,在学艺完成后,韩非选择回到自己的故土韩国效力,而李斯选择去秦国,事实证明李斯是很有眼光的,后来的李斯在秦国一步一步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位官场老手,最后却没有斗过一个宦官

李斯是法家荀子的学生,与韩非子是师兄弟,在学艺完成后,韩非选择回到自己的故土韩国效力,而李斯选择去秦国,事实证明李斯是很有眼光的,后来的李斯在秦国一步一步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位官场老手,最后却没有斗过一个宦官赵高,不禁令人唏嘘。还有一点是令人疑惑的就是李斯在秦始皇最后的时候背叛了他,这又是为什么?

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临刑前,李斯对儿予说:我多想和你一块儿牵着大黄狗,在咱老家东门外去追兔子啊。一个楚国的愤青,当上了秦国丞相;一个寒门学子,成了权倾一时的帝国要人,这个人就是李斯。

《资治通鉴》纪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他的悲喜人生,读来让人颇多警悟。公元前208年,他被处以极刑,罪名是谋反。他没有谋反,也无处申诉,只能含冤而死。

高居相位、开创许多制度、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李斯,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下场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视察工作的途中,病死于沙丘。李斯的悲剧由此拉开大幕。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及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指鹿为马”的赵高。赵本是个宦官,机敏干练,城府很深,一直受到始皇帝的信任。就玩弄权术而言他比李斯高明得多,两个人三次交手,李斯均不战而败,最终还送掉了性命。

两人第一次交手于沙丘。秦始皇之死,让赵高获得了机会,他决心借机杀掉领兵在外的公子扶苏,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帝。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找李斯商量,但李斯坚决反对,还说这是大逆不道,赵高马上亮出杀手锏,抓住李斯贪恋相位、意欲封侯的弱点,迫使其放弃抵抗,终成“沙丘之谋”,胡亥当了二世皇帝。

第二次交手时,赵高并未出面,而是背后制造事端.把陈胜起义、天下混乱归罪于李斯,让胡亥出面多次严厉予以批评,“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万般无奈,只好上书建议皇帝行督责之术,大权独揽,纵情玩乐,还说只这样才是显示帝王的尊贵。胡亥很高兴,督责各级,滥用刑罚,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的严重后果。这一次,李斯再度放弃原则,在治国理念上已和胡亥、赵高同流合污。

第三次是赵高下套儿让李斯涉入了死地。赵高先是要李斯面见皇帝,规劝胡亥不要胡闹,然后又乘胡亥玩乐兴头上,通知李斯来见。这时候李斯有点儿犯傻,被拒三次还不想走。

 胡亥很不高兴地说,我闲的时候他不来,一忙他就来干扰,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赵高趁机又上谗言,说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立您当了皇帝,可他没有封侯,心生怨恨。还有,他儿子在三川当郡守,听说和叛乱的人早有来往,这父子俩是想谋反呀!胡亥认为有理,就利用一个机会,把李斯等三位大臣拿下,由赵高审理治罪。另两人自杀,但李斯坚决不死,他认为自己有功、善辩,实无反意,在狱中给皇帝写了申诉信,但被赵高扣压。一番棍棒之后,李斯只能自诬服罪。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多想和你一块儿牵着大黄狗,在咱老家东门外去追兔子啊。

李斯确有才华,为天下统一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的弱点也相当明显。名满天下的韩非曾出使秦国,始皇帝想把他留下重用,李斯担心韩非将对自己不利,设法儿逼其自杀。赵高也正是抓住了李斯的弱点,才把他弄进了死地。如此看来,李斯之死,并不是因为赵高陷害,而是死于自己过度的贪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大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控制欲念,把握好自己,多数人还是可以做到的,而贪欲一旦失控,人就可能变态,灾祸也将随时而至。李斯背叛秦始皇的原因

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学子,同拜于荀子门下,韩非和李斯都是传奇人物,韩非所留下的《韩非子》真是流芳百世,可是李斯的仕途地位却远远大于韩非,而且李斯的文笔也并不逊色于韩非。李斯的智慧也是当之无愧能当大秦国第二把手。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嬴政上位之后,李斯就上书了这么一条策略,从别的国家内部分化他们,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的策略,也得到了不凡的效果,李斯就被提升为客卿。有计谋有策略,作为一个外客者也敢去提出意见,抓住了提升的机会。李斯就是这么一个能人。

再看一下他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当时一个叫郑国的人在秦国修渠,被发现了是间谍的身份,而其他六国也纷纷派间谍出使秦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会韩人郑国来闲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被逐名单中。就这样,秦国的大臣向秦始皇提出驱逐外客者的提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着想,当然也有一些是眼红李斯的成分。李斯当时已经在浩浩荡荡的一群外客人返乡途中,蒙恬当时是新生代军队代表,更是李斯的好友,匆匆来劝返他。在白雪飘飘下,李斯在众人的期望之下挥笔而就,写出了着名的《谏逐客书》: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循序渐进,从古人的例子劝服秦始皇,以前的领导人用客卿获得了非常大得成就,如果秦国真的逐客了,那秦国回损失一笔财富,没有强大之名。真是用文笔征服了所有人,有据有理,连皇帝也收回成命,真是惊为天人。

李斯一直辅助着秦始皇,那时也只有秦始皇值得他去辅助,一直到统一六国,李斯出的主意不少,对国家的治理有大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他对嬴政也是忠心耿耿的。直到出现了大名鼎鼎的世纪反派——赵高。李斯竟然信服了赵高改了秦始皇要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遗嘱,反过来立了胡亥。一世精明的李斯在最终也因一念之差,酿成大祸使自己不能善终。

为什么李斯到最后一刻要背叛自己的君王?原因的说法有很多种,但终归还是为了权力,李斯认为凭自己的手段还是能把秦国的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李斯和扶苏的政见不同。在赵高的利诱和威胁之下屈从了赵高篡改遗嘱的要求。这就是李斯一生人最大而且不可磨灭的污点。

李斯高估了秦二世胡亥的能力,又低估了赵高的能力。真是万万没想到胡亥与他老子是截然相反的,根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胡亥完全没有管理国家的心思,一心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并且“忠心耿耿”地听从赵高的命令,完全没有理会李斯的意见。而赵高以皇帝作为后台与秦朝百官争斗,并且用李斯和他合谋篡改遗嘱的事来威胁李斯,他用完全不怕死的狠劲征服了一切。皇帝还有百官之首李斯都被他掌控了,然而灭国也就不远了。根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李斯也就这样一直被控制到死,最后还被陷害叛国,屈打成招导致腰斩示众。

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即使不能善终也不至于落得个叛国被杀的下场,李斯对秦国的贡献,能够功大于过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一个封建王朝领导人往往就是能够决定了一切,李斯在最后一刻对秦始皇的不忠间接导致大秦王朝的衰败。可能是因为李斯老了,自保的心思越发强大,嬴政都死了,想把权势都掌握在自己手了,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不如人意。

如果当时秦二世拥立的是公子扶苏,那么统一六国的秦国能支撑多久呢?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十八代祖宗共计多少人下一篇: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最后只剩下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处消失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