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唐代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的思想维度

导语: 对于唐宋古文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在1993年版中称其为“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2009年版中称之为“其内容是在复兴儒学的旗号下,让散文反映社会实际;其形式就

对于唐宋古文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在1993年版中称其为“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2009年版中称之为“其内容是在复兴儒学的旗号下,让散文反映社会实际;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生动自由的古文”。这都提示我们要注重唐宋古文运动思想性的一面。

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思想是要反映“道”,这里的道主要是指儒家思想中的圣人之道。不管是古文家还是当时的理学家,对于文和道的主次关系并不存在疑义。道是根本、文为道服务是常识性、共识性的看法。

绝大多数古文家都在讲文要为道服务,道第一,文第二。比如唐代梁肃就说:“文本于道。”柳冕说:“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韩愈讲:“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柳宗元更明确地说:“文者以明道。”李汉讲:“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古文家和唐代的保持了一致性。王禹偁讲:“夫文,传道而明心也。”欧阳修讲:“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周敦颐更是讲:“文所以载道也。”成语“文以载道”就是从这里来的。可见这是唐宋古文家共同的表述方式。

但古文家和理学家还是有所区别。古文家喜欢文、重视文,认为文虽然用来表现道,但并不意味着文可以被放弃、被弱化。写作古文即是提倡古道,古文也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文和道共同存在,并不矛盾。比如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意思是说我不但好道,还好表达它的文辞。他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意思是说我的志向不但在古道,还在于兼通其辞。柳开更直白地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而道自在圣贤文中。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公开宣称自己的文一定表达了道,与道同在,因此文不能被舍弃。苏轼给韩愈撰碑的时候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赞美韩愈兼顾道统和文统,再次强调了文道并重的观念。

而在理学家,特别是二程中的程颐看来,过度的文对道会造成妨碍,认为古文家不能继承道统,这就是后世所讲的“周程欧苏之裂”。《二程语录·伊川语录》中有一段表达了他的观点。学生问他:“作文害道否?”程颐回答:“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作文时不专心,文章就不会高妙,要专心,兴趣就会局限于此,而不会把全部精力用于悟道,文章也是一种物,沉迷于写文章也是玩物丧志。他不像苏轼那样认为韩愈是文道兼通,他说:“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韩愈先有言后有道,所以是“倒学了”。朱熹和二程一样,也认为韩、柳、苏这些人只用力于文章,而对修身、养性、求道用力不够,是不可取的。朱熹说:

如韩退之、柳子厚辈亦是如此,其答李翊韦中立之书,可见其用力处矣。然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究竟何预己事,却用了许多岁月,费了许多精神,甚可惜也。

意思是说韩愈、柳宗元这些人的文章很好,很用力,但他的目的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这究竟和圣人之道有什么关系?白费了很多精力,太可惜了。

虽然道学家和古文家都强调道是第一位,但道学家更强调修身求道,而无意为文,文是道充盈于内后自然溢于外的一种自然反映: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古文家不是这样,古文家是把文作为一种爱好,他们喜欢作文,道是写文章时才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朱熹批评苏轼:

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

不过道学家的这种说法也存在一个困境。假设一篇文章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创作背景,那怎么判断这篇文章是由道而发,还是作文时拿个道理放进去?道学家是没法判断的,能判断的只是文本本身是否传达了道、是否有益于道。所以程颐和朱熹把古文家从道统里踢出去,但后来吕祖谦编《古文关键》、真德秀编《文章正宗》时,就又把古文家请了回来。

那么对于那些既不明道也不切于用的游戏之文,那些出于娱乐需要、人性需要、放松需要、应酬需要的文章,古文家和道学家又会怎么看待呢?道学家肯定认为这是不好的,是应该批判的。古文家也绝不会公开说这些文章在价值观、思想性上有多么高明。古文家对游戏之文会有比较委婉的辩解,说是无益于道,但也无害于道,但绝不是理直气壮。

论道之文,往往显得千篇一律。《全宋文》里近万个作家,每个人都讲圣人之道的话,读起来就很乏味。清代黄本骥就发现:“唐宋大家论文之言,如出一先生之口。非相袭也,行文之法固尔也。”那些为道而言的文章陈陈相因,就像出自一个人的笔下一样。

不过,黄本骥可能没有注意到唐宋古文家的创造性。虽然都是表达同样一个道理,但高水平的作者往往能选择一种高明、新鲜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觉得不那么千篇一律。比如韩愈就讲过:“吾谓故者,古之道也;新谓己之新意,可为新法。”我说的故就是古道,新就是我自己的新意,我虽然说的仍然是古道,但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转化,就可以成为新法了。他还说:“师其意,不师其辞。”也是说我讲的道理还是古道,但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变化了。到了宋代,因为宋人比唐人的学力更加深厚,所以论道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从思想维度来看,古文运动不仅是一场文体的革新运动,还是一场以古文更好、更有效地传达儒家思想的运动。陈寅恪先生曾在《论韩愈》一文中,用“新儒学”和“新古文”这两个词汇概括古文运动:

退之发起光大唐代古文运动,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史证明确,则不容置疑也。

陈先生的话我认为是确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虞姬和项羽 虞姬和项羽是什么关系?项羽的妻子是谁?下一篇:甄嬛历史原型 她是《甄嬛传》中瑛贵人的历史原型,史书上破例留下了真实的名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