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当年溥仪剪辫子是有难言之隐?如今辫子在博物馆上万人看

导语:自从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就一直用奇怪的眼神盯着拖在中国男人头后的长辫子,令人费解。一位曾亲身参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来,整个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诞、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编辫子、斜眼、奇装异

自从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就一直用奇怪的眼神盯着拖在中国男人头后的长辫子,令人费解。一位曾亲身参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来,整个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诞、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编辫子、斜眼、奇装异服、女子毁容的脚,早就为那些以搞笑故事为题材的漫画家提供了素材。”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编辫子是清代的习俗。在此之前,中国人不剃头,不扎辫子。清朝以前,古代人的头发是盘着的。头发对一个人的意义很重要。头上的头发不仅是一种审美需求,也是一种伦理意义。因为“身体皮开肉绽,父母不敢伤害”,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能剪头发以示惩罚。比如曹操踩麦田违反自己军纪的时候,就把刀砍了感谢军队。

但清朝入关后,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剃度令”应运而生。实际上,“剃发令”的第一个提出者不是满族人,而是汉族人——大汉奸孙之獬。清廷的口号是:“留头不发,留发不发。”为此,汉人奋起反抗,打出口号:“宁做一捆毛鬼,不做理发师!”血雨腥风下上演了多少可怕的历史悲剧,包括十号江阴,嘉定三途,多少人倒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麻木了,习惯了,甚至成了“中国走向国家”的标志。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南京临时政府才发布了重要的政令——编令。一旦下令,全国各地就掀起了编织的热潮,随着“编织令”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时的皇帝溥仪。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满清皇室还住在紫禁城里,受到优待。溥仪也保留了皇帝的称号。所以故宫很多人抵制编辫令,还留着辫子。

1922年,距离“编织令”发布已经很久了。不像“剃毛令”,全国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剪辫子的,而这个时候,一些皇族成员和一些爱新觉罗的保守派大臣还留着辫子。当时主要的新闻媒体是报纸,溥仪也被报纸的潮流所吸引。他觉得留辫子太大了,想剪辫子。

1922年初春的一天早晨,溥仪叫来剃光头的太监,命令道:“你过来,给我把辫子剪掉!”小太监听了,吓得要死。他反复说:“我不敢做奴隶。”溥仪别无选择,只能直接拿剪刀,于是点了一下,没人能帮上忙。虽然整天跟着溥仪的太监宫女妃嫔都在为这件事哭,但基本没用。

谁也没想到紫禁城里第一个剪掉长辫子的人是皇帝溥仪。虽然溥仪已经退位很久了,但是新朝的天气还是不明朗,所以溥仪的一举一动还是大新闻,而且这个编织在全国都是轰动的,全国都有很多讨论。宫内外的人都不知道,溥仪的父亲载沣、载涛、宰勋之前就已经剪掉了辫子,溥仪是一个在家里剪掉长辫子的过时的人。其他满清大臣见“皇帝”带头剪头发,留辫子也没什么意义。他们还模仿溥仪,剪掉了辫子。但还是有一些顽固分子不愿意剪掉,甚至声称“头可以断,辫子不能剪”。

至于末代皇帝溥仪剪的辫子,一直保存得很好,至今还保存在博物馆里供游客参观。可以说小辫子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局势。据说慈禧在世的时候,她咬着牙一口咬定:如果大清不是中国,她就不能扎辫子。辫,中国不死就死。现在分析,慈禧看不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代恐怖冥婚是怎么举行的?为什么举行冥婚?下一篇:在失重环境下人类要怎么进行性行为?科学家提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