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骨感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导语:  对唐朝科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影视剧是传播娱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快节奏生活步调的驱使之下,除了文化学者与在校师生之外,已经很少有人会净心阅读书籍了。所以大多

  对唐朝科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影视剧是传播娱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快节奏生活步调的驱使之下,除了文化学者与在校师生之外,已经很少有人会净心阅读书籍了。所以大多数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都是从古装影视剧中道听途说。

  笔者之所以将影视剧中宣传的“历史”,称之为道听途说的伪历史,主要是因为古装剧讲述的是虚构的历史故事,并且负责任的编剧还会在片尾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以如果大家在古装剧中,看到古代人的生活其实也只是戏说。

  3.唐朝读书人的梦想

  唐朝虽然是千古难逢的盛世,而且诗歌文化也达到了登山造极的程度。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相信生活在唐朝的读书人一定非常幸福。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饮酒看戏、聚会雅集等,都是唐朝时期读书人的生活写照。

  但由于唐朝依然是封建政体,并且对儒家学派依然十分推崇,最重要的是,又延续了隋朝时期设立的科举制,所以所有读书人都将科举考试,作为人生发展的第一要务。《论语·子张》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又名卜子是“孔门十哲之一”,作为作为春秋末期儒家学派传承人,他不仅将孔子的教育观、人生观,以及重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而且还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的精髓就是“学而优则仕”。

  如果读书人在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的时间,那么就应该入仕为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行“仁义”。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尤其是大唐盛世庇护下的文人,更是将“学而优则仕”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朝读书人或者说文人,最终极的理想就是做官。而科举制最值得称颂的地方,其实就是无论身份贵贱,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就可以拥有考试的机会,但是能否金榜题名就要各安天命了。

  一、科举考试录取难度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289年国祚中,真正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进士,其数量可以用少的惊人来形容。如果从唐高祖李渊算起,一直到“朱温篡唐”时期,科举制考试一共录取了不足7000人。按照合计进士开科264次计算,平均下来仅录取进士26名。

  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唐玄宗统治的盛唐时期,于天宝十二年开进士科,可以称得上是唐朝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但是人数也只有56人而已。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于唐朝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时期,所以科举取仕之风逐渐淡化。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科举考试之后,经过多方筛选仅录取12名进士。大家可以试想或假设一下,当时唐朝社会的读书人不计其数。而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多如牛毛,难道在众多考生之中没有更多进士人选吗?录取人数如此之少,可见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有多难。

  二、科举考试之几家欢喜几家忧

  1.“岛瘦郊寒”孟郊的科举经历

  曾与贾岛齐名为“岛瘦郊寒”的孟郊,作为安史之乱后期的著名诗人,就曾有过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孟郊曾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但由于在考试中发挥失常,最后都以名落孙山而败下阵来。最后一次参加参考考试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公元797年有过两次失败经历的孟郊,终于在第三次科举考试中,以进士身份受到了统治者的欣赏。曾写过两次《落第》诗的孟郊,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名扬千古的佳作《登科后》。

  2.孟郊《登科后》的癫狂状态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曾经不如意的经历就不要反复谈起了,现在我终于考上了进士,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雀跃。在这个春风得意的调峰时刻,骑着高头大马一天的工夫,就可以看遍整个长安城的鲜花。

  笔者认为,孟郊创作的这首《登科后》,所表达出来的精神状态,就好像一个突然胀气的皮球一般,欢蹦乱跳、志得意满、疯掉狂傲。如果大家仔细去体会一下这种感觉,此时的孟郊难道不像一个,突然患上了失心疯的癫狂者吗?

  曾经有多失望现在就有多高兴,或许梦娇想起了曾经无数个不眠之夜,他都在昏暗的烛光下苦读,甚至还要遭受左邻右舍的白眼。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仿佛一下子换了一个人,根本无法抑制自己的喜悦之情。

  笔者认为,通过孟郊的个人经历,其实完全可以体现出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难度。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往往都是满怀希望参加科举考试,但最终的结局这充满了失望。科举制虽然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入仕机会,但却将朝堂大门牢牢紧锁。

  3.科举制落幕

  “学而优则仕”让唐朝文人为之疯癫,在他们的心目中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因为考中进士之后一旦封官,不仅如鲤鱼跃龙门一般,同时改变个人以及家族的命运,甚至还有机会在史卷中描上一笔。

  公元607年科举制问世,或许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读书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它会在1300多年之后落下历史的帷幕。公元1905年光绪皇帝下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都影响深远的科举制,最终不得不为封建制殉葬。笔者认为科举制问世之后,确实存在一定历史阶段,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他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时候,也就会被没落历史洪流之中。

  结 语

  唐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无法超越的盛世王朝。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多姿多彩的唐诗都令人怀念。但是在唐朝众多有趣的历史中,最令当时文人向往的却是科举考试。因为一旦金榜题名时,不仅会拥有颜如玉和黄金屋,而且还会有吃不完的千金粟。

  但是科举制就像铜墙铁壁一般坚固,就算他可以接纳所有唐朝文人,但却并不是所有文人都能进士及第。笔者认为在唐朝科举考试,录取制如此之低的前提下,不得不引起广大后世人的深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唐朝皇室以及贵族的根本利益。

  

  傅璇琮《唐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生活》

  翁俊雄《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王蕾《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狎妓风气》

  乔治忠《论唐代科举制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匈奴人最后的王城:统万城是怎么突然消失的 匈奴人最后的王城:统万城是怎么突然消失的下一篇:如何查看自己网速是否被限制 如何查看自己网速是否被限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