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汉武帝时针对商人的一系列政策 汉武帝时针对商人的一系列政策

导语:汉武帝反对商人的一系列政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因为对匈奴的连年战争与皇帝个人奢侈生活的影响,使得文景之治所积攒下的余财被消耗殆尽,府库几近空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供应长期战争所需的必要开支,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掌控,朝廷不得不对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汉武帝雕塑 中央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 武帝即位之初,有先前几代的积蓄,府库尚属充实。据《

汉武帝反对商人的一系列政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因为对匈奴的连年战争与皇帝个人奢侈生活的影响,使得文景之治所积攒下的余财被消耗殆尽,府库几近空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供应长期战争所需的必要开支,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掌控,朝廷不得不对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汉武帝雕塑 中央政府财政危机的原因 武帝即位之初,有先前几代的积蓄,府库尚属充实。据《史记·平淮书》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穿钱的绳子、陈旧的粮食因为腐烂而不能使用,以致白白浪费,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富裕。武帝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财政基础,才能实施长期的对外战争。但战争所耗损的经费实在是庞大,曾经「 ”量吏禄,度官用”的作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随意挥霍、军队开支猛涨的财政危机。 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与匈奴单于在马邑开战,汉匈之间的战争爆发,从此「 ”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 元光五年,为了开通西南夷道,数万人「 ”千里负担馈饷”,这次的花费「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要知道,巴蜀自战国时期都江堰建成便是众所周知的天府之国,用尽了巴蜀之赋税都不足以支付开销,其花费之巨可见一斑。 元光六年,西汉政府又发动十余万人去筑城、守卫朔方郡,「 ”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 除了上述这些巨大战争开销,还有对将士的赏赐。卫青率兵击胡,其手下立功的将士所受赏赐约有「 ”黄金二十余万斤”,而像卫青、霍去病这个级别的,一次赏赐就多大五十万金。战争中损耗的人口,马匹更是数不胜数,这还没有包括兵器、运粮等开销。所以,战争的花费是西汉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战争因素是导致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汉武帝的个人因素。汉武帝是一个穷奢极欲、迷信方士的君王。古代的皇帝大多迷恋长生不老之术,希望永世长存的统治天下,但他们往往被一些方士所骗,即便如此,也不知悔改。而武帝即位之初,尤敬鬼神之祀。他曾接触过许多的方士,如李少君、公孙卿、少翁等等之类。他大肆赏赐这些说话娓娓动听的方士,甚至将公主都嫁与其为妻。 汉武帝对各种画栋雕梁的宫室与亭台楼榭亦有着狂热的爱好。据《资治通鉴》记载,元鼎二年春,「 ”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还有通天台、建章宫、昆明池等等耗资巨大的建筑,这些建筑里面有明珠、宝马、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等极尽奢侈之物,武帝在里面享乐需要耗费掉大量的财富。 汉武帝影视形象 商人的兴起,亦是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晁错的《论贵粟疏》曾言:「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晁错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汉承秦制,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统治者提倡重本抑末也就是重农抑商。西汉开国之初,高祖刘邦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刘邦认为,这些商人唯利是图,他们聚集货物以抬高物价,劳民伤财。 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时,已经有些巨富能够「 ”专巨海之富,擅鱼盐之利”了。这些人凭借其经济实力,交通大小官吏,各地的封君都要向他们「 ”低首仰给”。他们插手政事,与国家争利,「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严重的破坏了经济的稳定性。 综合上述原因,汉武帝时国家的财政急剧缩水入不敷出,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地步,中央政府必须调整措施才能改善状况。 盐铁运营与货币铸造之权收归国有 西汉建立之初,是允许郡国与平民自己私自铸造货币、私人经营盐铁的。先说说铸币的问题吧。《史记·平淮书》有言:「 ”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这种由百姓所铸造的钱,被称为「 ”荚钱”。因为都具有铸币的权力,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十分混乱。而有的诸侯或商贾巨富亦通过此规定培育自身实力,如吴王刘濞就因其封地出产铜矿而大肆铸钱,最后具备了造反的实力,导致爆发了景帝时的七王之乱。 其实早在景帝时,就下旨禁止民间私铸铜钱,但其结果却不尽人意。到武帝即位后,先后颁布了几道命令实施改革。在武帝元光二年与匈奴战争爆发之前,政府颁布改革铸币权力的目的,还只是为了改变市场上货币混乱的问题;但汉匈之间的战争爆发后,政府的财政支出俞渐庞大,一些商人更是利用私铸货币与朝廷争利,故汉武帝决定彻底实施货币制度改革以扭转困境。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汉书·食货志》 元狩四年,武帝下诏施行「 ”皮币”与「 ”白金”,并重申「 ”盗铸诸金钱罪皆死”。所谓的白金,乃是用银、锡所造的三者货币,而皮币则是御苑中一种白鹿皮所制成,价值四十万钱。武帝下令:「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皮币成了王侯们「 ”朝觐聘享”的必须品,贵族们需要花大量价钱向中央政府交换皮币,而中央政府只需杀死御苑中的白鹿便可轻易制造皮币,使得贵族们的财富收纳为己有。这次改革,虽然未能改变民间铸币的问题,但还是为中央政府增加了收入,解决了一点财政紧张。此后一年,即元狩五年,政府又下令郡国铸有轮廓的五铢钱以防伪,但仍不能禁止民间制伪币,因盗铸金钱死者仍有数十万人。 难道民间私自铸币问题永远无法改善吗?这是不可能的。元鼎三年,朝廷下令:「 ”废天下诸钱,而专命水衡三官作。”这是一个新的铸钱机构,水衡都尉,下辖均衡、钟官、辨铜三官。汉朝此时废除了所有民间制币的权力,包括郡国,将天下所有的铜收归国有,这样一来,民间没有了制造伪币的原料,便无法制币。如此,中央才算是彻底的统一了货币的制造,结束了市场上货币的混乱情况。 除了铸币的问题,私人运营的盐铁依旧是国家财政的大问题。《盐铁论·卷一·错币》说:「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对商人们冶铁煮盐采取放任的政策,这就致使他们垄断了这一行业的利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武帝时对此作出了改革。 由政府出面垄断盐铁的运营。「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国家召集人民,由其自给费用,利用政府的器械煮盐冶铁。很多大商人之主业就是运营盐铁,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还打击了商人的势力。政府还规定「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以此来禁止民间私自运营盐铁。 均输、平准法与算缗、告缗 武帝时,治粟都尉桑弘羊曾指出当前一个经济性的问题:「 ”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意思是,官员们争购市场上的物品,以致物价上涨;一些偏远地方的赋税运到京城时,所花的运费已经超过了赋税本身的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实施了均输、平准政策。 桑弘羊画像 所谓均输,即平均运输。国家在地方上设置均输官。这些均输官按每家所应缴纳赋税的价值,来取走百姓以前所买的商人的商品。也就是说,百姓纳税时交的,是以前他们从商人手里所购买的物件。均输官收集了这些物件,再去物价更高的地方卖出,这样所赚的钱便可以平衡运费。 再有平准,指平准物价。首先在京城置「 ”平准”这一机构。然后由大农令出钱召一批人生产商品,再加上各地的均输官送到京城一部分商品。「 ”平准”机构便以这两种商品为基础,当市场上物价高时便抛出积蓄的商品以降低物价,反之则购买商品以抬高物价,这样便能有效的控制物价的波动,安抚百姓不至于引起动乱。 均衡平准,有效的打击了大商贾们囤货哄抬物价的问题。而为了再增加政府的收入,元狩四年,又颁布了算缗和告缗命令。 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 ——《史记·平淮书》 上述记载,乃是说要让一些受高利贷的人以及商人,按照二千钱一算,收取营业税。除此之外,对手工业者按四千钱一算收取营业税;对有车、船的人也要收取车船税等等,这些就叫做算缗。至于告缗,乃是指告发某人所缴纳的营业税做假,即存在逃税行为的。「 ”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按规定告发人将获得被告人的一半的财产。 结语: 汉武帝时期为了应对长期战争的需要与皇帝个人荒诞的生活,做出了相应的经济改革。但我们观察其改革的各个角落后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着抑制商人来展开的。从禁止私人铸币、收回盐铁权,到均衡平准等等。事出必有因,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究其根本,恐怕还是封建自然经济始终是以小农经济为本,商业与此相悖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史记·平淮书》 《盐铁论》 《汉书·食货志》 《汉书·郊祀志》 《资治通鉴·汉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单元练习题 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单元练习题下一篇: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多尔衮为什么不做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