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资治通鉴大智慧:领导如何处理不听话的嫡系 资治通鉴大智慧:领导如何处理不听话的嫡系 这样的手段 想不到

导语:大智慧:领导者如何对付不听话的小团体。我不敢相信下面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任何领导想实现自己的抱负,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队伍,但是,嫡系下属的利益并不都和领导一致,如果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不听从指挥,领导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曾经嫡系下属,就成了摆在面前的权力难题,处理吧,影响不好,不处理吧,自己耽误大事。同样的问题,北周的丞相杨坚就遇见了。这个未来即将成为大隋王朝的开

大智慧:领导者如何对付不听话的小团体。我不敢相信下面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任何领导想实现自己的抱负,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队伍,但是,嫡系下属的利益并不都和领导一致,如果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不听从指挥,领导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曾经嫡系下属,就成了摆在面前的权力难题,处理吧,影响不好,不处理吧,自己耽误大事。同样的问题,北周的丞相杨坚就遇见了。这个未来即将成为大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时候,出现了嫡系不听话的权力问题,杨坚完美解决。 【出处】《资治通鉴》第174卷 陈纪8 【原文】丞相坚之初得政也,待黄公刘昉、沛公郑译甚厚,赏赐不可胜计,委以心膂,朝野倾属,称为「 ”黄、沛”。二人皆恃功骄恣,溺于财利,不亲职务。及辞监军,坚始疏之,恩礼渐薄。高颎自军所还,宠遇日隆。时王谦、司马消难未平,坚忧之,忘寝与食。而昉逸游纵酒,相府事多遗落。坚乃以高颎代昉为司马;不忍废译,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译犹坐厅事,无所关预,惶惧顿首,求解职;坚犹以恩礼慰勉之。 【译文】北周丞相杨坚起初掌握政权时,对黄公刘昉、沛公郑译礼遇深厚,赏赐的财物不可胜计,并且委以心腹重任,所以朝野上下莫不奉承巴结,称为「 ”黄、沛”。刘、郑二人仗着荐引杨坚有功而骄傲放纵,追求财物,不理政事。等到相继推辞出任监军以后,杨坚开始疏远他们,恩惠礼遇逐渐淡薄。高颎从军中回朝后,日益受到杨坚的宠信。当时王谦与司马消难的反叛尚未平定,杨坚为此担忧,常常废寝忘食。而刘昉游玩享乐,纵酒无节,致使相府公事多有耽误。于是杨坚任命高颎代替刘昉为丞相府司马;但还不忍心废黜郑译,就暗中命令各级官吏不得向郑译上报公事文书。郑译虽然仍能出入丞相府,但已不能参预政事。于是郑译惊恐地向杨坚顿首谢罪,请求解除长史职务,杨坚仍然施以恩惠来安慰他。 【解析】 一、嫡系队伍具有三大劣根性 1、权谋性 为什么丞相杨坚刚刚掌握北周政权,他的两个嫡系就开始吃喝玩乐,不听指挥了?因为他们都精通权谋,知道如果继续支持杨坚,让他称帝的话,自己即使成了功臣,最高也还是这个位置,但是很可能就会被兔死狗烹了。所以,他们都没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2、短视性 那么,这么精通权谋,预测领导可能会除掉功臣,但是如果帮助建立一个王朝,就够青史留名,为什么不积极的进取呢?这就是这类人的短视性,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政治诉求,帮助杨坚控制权力,只是想求取利益而已,所以,通常嫡系队伍都很短视,捞到好处就变了。 3、骄贪性 一个没有政治诉求的群体,就会在外在的表现为「 ”恃功骄恣,溺于财利,不亲职务”,因为,在玩权谋的人心中,当世的个人享受比政治诉求增加重要,也可能更深的权谋计算是,我这样做就是表现为我没有权力野心,这也是一种韬晦,避免被权力猜忌。 二、处理嫡系队伍的权力难题 1、要照顾之前功劳 不是说自己贪财没有政治野心,领导都喜欢吗,这个关键是看阶段,如果天下一统,自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积极性,还是贪财好色比较合适,但是此时,杨坚还是大权臣,没有称帝,而且权力不稳,需要嫡系。他们不支持,这就需要换掉这些人,但是毕竟早期功劳很大,要考虑不能寒了人心。 2、要平衡当下局面 此时除掉那些嫡系,这样很快就会寒了人心,而且最终重要的是,如果内部出现问题,就会给政治对手,王谦、司马消难等人一个趁机离间的机会。所以,不能够直接使用过于刚猛的手段处理这些人,只能不动声色的,寻找新的嫡系更换旧得嫡系。所以高颎就顺利的把提拔了上来。 3、要考虑未来影响 杨坚的政治野心,也不仅仅是自己做个权相的问题,而是如何改朝换代建立隋朝的问题,所以,这个就需要更多的嫡系队伍跟随自己,如果把黄公刘昉、沛公郑译换掉,无论他们两个人闹不闹事,外部会不会离间做文章,杨坚的行为都会被解读为过河拆桥,心胸狭窄。 三、处理嫡系队伍的操作手法 1、一打一拉 作为杨坚不能让外界解读为小肚鸡肠,权力上不能容人,有损于自己的光辉的政治形象,这时候就必须处理这些人的时候,一打一拉,把刘昉废掉,但是保留郑译就是这个政治考虑。权谋家处理下面的派系的时候,都是一打一拉,不影响稳定,又换了新鲜血液。 2、一替一留 杨坚用高颎换掉了刘昉,保留了郑译的位置,这个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政治考虑的,一来刘昉是司马的位置,掌管的军事,目前混战时期,这个位置最为重要,而且高颎已经能够完全替代他,而郑译的文职是政治首脑,暂时位置不是很重要,也没有替代的仁,所以留下来以观后效。 3、一明一暗 既然准备留下来郑译这个人,来以观后效,如何敲打呢?杨坚采用了架空冷落的方式,没有人向他汇报工作了,被边缘化了,所以,郑译自己很快就明白了,立即向杨坚请罪,请求辞职,这时候,杨坚看到敲打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施恩原谅他了。让郑译做个政治花瓶也是价值。 杨坚的这一路权谋手腕操作下来,完美的解决了自己嫡系队伍掉链子的问题,其实刘昉不听话被替换下来,他心里会舒服吗,当然不会,所以他一肚子的怨气,而且不谢罪,最终导致了被斩首的局面。我们看看历史上他的后半段的历程「 ”刘昉自以为佐命元功,中间被疏远,很不自安。后遇京师饥荒,隋文帝下令禁酒,刘昉使其妾赁屋,当垆酤酒,被治书侍御史梁毗弹劾,有诏不问。刘昉郁郁不得志,与失职怀忿的上柱国梁士彦、宇文忻相交往。又与梁士彦谋反,许推梁士彦为帝,谋划泄漏,隋文帝穷治其事。刘昉自知不免于死,默然无对。开皇六年(586)闰八月,刘昉伏诛,家财田宅被抄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前秦名臣王猛之孙 刘裕北伐得力干将 名列中国古代百将传之一 前秦名臣王猛之孙 刘裕北伐得力干将 名列中国古代百将传之一下一篇:关于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关于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文章评论

  • 我们De结局

    有效的领导应该学习如何处理内部矛盾,而不是依靠权力斗争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