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南北朝历史 为什么感觉在历史教科书中 很少介绍南北朝

导语:感谢平台和题主给我们提供了这么有趣又有深度的问题。我觉得历史课本之所以很少介绍南北朝有以下几点。1,我们现在的时代潮流是和平与发展。而南北朝是分裂的局面,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不相符。我们可以细心观察,除春秋战国之外其他分裂时期,历史课本介绍的也很少。2,势力太多,时间太短。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感谢平台和题主给我们提供了这么有趣又有深度的问题。我觉得历史课本之所以很少介绍南北朝有以下几点。

1,我们现在的时代潮流是和平与发展。而南北朝是分裂的局面,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不相符。我们可以细心观察,除春秋战国之外其他分裂时期,历史课本介绍的也很少。

2,势力太多,时间太短。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短时间内如此繁复的更迭,基本都以权谋、战乱为背景,没多少可以写进教科书里。

3,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是总结历史知识点的。而这段时期没啥知识点和考点,所以写的少。

我们再延伸出来一点:南北朝时期确实也有很多灿烂的文化,有很多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考试是有章程的,对于跨科目的知识点,为了防止偏题的情况出现,出题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在历史教科书里对这些只是一笔带过。

如果大家确实对这段时期非常感兴趣,可以私下从其他图书文献多了解一些,教科书是以教为目的,出于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的考量,很多内容是不会祥写的。

因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新很快,很多只经历了一两代就被覆灭了。且多是前朝余孽作乱,南北十六国大多是由外族所建,所以历史书上记载甚少,其实史书记载的也不多,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且南北朝时乱世,不能突出表明我国古代的繁荣和民族特点。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大致存在时间是公元420年至589年之间。

这一时期我国基本上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是这一时期的形象描述,各个势力集团此起彼伏。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充斥着各种篡位、依仗武力胡作非为、荒淫奢乱等不太光彩的事情。

因此,我们教科书中以正能量为主的话,确实不应该多讲述这个时期的事情。教科书中,目前主要讲述这一阶段的农业、文化、科学与艺术成就,例如二十四史中该阶段的几本史书、《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等着名文学佳作、几个石窟佛像艺术、《齐民要术》等农学典籍等。。

等到了大学阶段及之后,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素养,心性也足够坚忍,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足够的提高之后,如果感兴趣的话,再对这一阶段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迟。

为什么史书上很少提及两晋南北朝,是因为这段历史时间既短,战乱也多,社会进步甚少,国家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这段时间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成就均比其他朝代要少很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提及很多了。唯一还能拿的上台面的就是那么几首诗歌了和主张及时行乐和空谈的玄学了。

1、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2、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亡。东晋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3、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1)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2)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3)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4)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4、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2)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公元550年为高洋所代,东魏共历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为宇文觉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4)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6)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代,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北朝包含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因为长期维持对峙形式,连年战争,故称之为南北朝。南北朝时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也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

因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南北朝时历史上政权更替较为频繁的时期,所以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是这一时期却四中国文化受到了特别的影响,尤其是道教、佛教的兴起,以及波斯、希腊等文化的进入。而且南北时期文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数学方面刘徽和祖冲之,着作有《九章算术》,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地理郦道元的《水经注》,诗歌方面有《木兰辞》,《敕勒歌》等。

我觉得问主的感觉有点偏差。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老教师来说,南北朝历史虽然分裂战乱,在中学教科书中篇幅虽小,历来也不是高考的重点,但相对还是比较丰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一章长期表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阶段恰恰是中国古代历史两大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大融合最重要的阶段。南朝和南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考中多次考查两南经济,甚至与美国南方的开发建设结合进行横向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也曾多次与炎黄、春秋战国、元朝等时期的民族融合进行专题考查。同时还用《齐民要术》考查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另外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是可圈可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影响深远!

教科书一般讲比较代表性的朝代,尤其是大一统的时代,而且是盛世明君的时代。因为这样的朝代能代表中国,能让国人振奋。此外历史还重点讲某个影响大的事件,大的战争,影响深远的发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等等,因为这些事件或者人物都是能影响历史走向,而且是流芳千古人物,值得大家铭记。

南北朝是南北分裂对峙时期,都是小朝廷,并且大部分普遍短命,还有连年战争,人口经济都是历史的低谷期。所以看点不多!影响力远远比不了大一统王朝!

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艺术觉醒”和“独立”以及“文艺理论奠基”之时代,也是大讲“玄学”之时代。故属于比较“阳春白雪”或说“曲高和寡”,不那么适合“大众口味”,多数人可能不大感兴趣。本人所撰的【布衣学人*闲话】内中有不少谈论”中国艺术”为何”高妙”之话题,但看到关注的读者不多,由此亦可知其原因矣。

时间较短,对后世影响较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包拯后人 包拯有后代吗 后代是谁 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下一篇: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苻坚淝水之战葬送国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