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朱元璋传位 朱元璋如果传位给朱棣 他还会迁都吗

导语:不管过程怎样,只要是朱棣得了帝位,他是一定会迁都北京的,这里有三层非常主要的因素:1、真龙,终归是要回到大海的朱棣生于1360年,于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封地就是现今的北京,至1402年攻破南京取缔建文帝,共在北京生活30余年,这里说的生活,可不是一般皇子们的生活,朱棣在北京可是跟蒙古人打交道的,与蒙古人斗智斗勇的日子无异于刀口

不管过程怎样,只要是朱棣得了帝位,他是一定会迁都北京的,这里有三层非常主要的因素:

1、真龙,终归是要回到大海的

朱棣生于1360年,于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封地就是现今的北京,至1402年攻破南京取缔建文帝,共在北京生活30余年,这里说的生活,可不是一般皇子们的生活,朱棣在北京可是跟蒙古人打交道的,与蒙古人斗智斗勇的日子无异于刀口舔血。所以朱棣自然对北京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甚至是人脉,都了如指掌,从各方面来看,朱棣上位,都势必会回到北京。

2、革命尚未成功,朱棣还在努力

虽说1368年朱元璋创业成功,到1402年朱棣上位,大明成立已近数十载,但是蒙古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却一点也没有减少,时刻准备反攻中原。所以,我有时候真的怀疑朱元璋到底是喜欢朱棣还是想坑朱棣,把一个年纪轻轻的皇子就这样丢到了帝国的边境,小朱棣承受了他那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

蒙古的威胁有多大?直到明英宗朱祁镇1449年,都还曾御驾亲征蒙古,甚至一度被蒙古瓦刺俘虏。从反元起义军到朱棣决定迁都,中原王朝一直都在与蒙古人对抗,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蒙古的追击。

试问,朱棣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又是与蒙古人打交道打了一辈子的人,加之帝国边境时刻有蒙古人在虎视眈眈着,他又怎能置之不理?

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能有的人会说,上述两点要么是因为朱棣个人生活习惯,要么就是因为打一个蒙古,至于把一个首都都搬走吗?这么劳师动众、耗费国力的巨大工程就因为一己私欲和一个外族威胁未免也太儿戏了吧?

有这个疑惑的人就要看看最后一点了,众所周知,明末烽烟四起,外有清兵犯境,内有农民起义,大明江山最终被满清夺走。但又有几人知道,明朝根本不是亡于清、努尔哈赤父子终其一生都未能征服山海关、清军攻进北京靠的全是汉奸和蒙古人的帮忙?

明末,各路起义军揭竿而起,清兵做梦都想跨过山海关,可明都城北京,至明亡之前都未曾被攻破过一次,若非是闯王率兵攻破北京,清朝有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入主中原。

定都北京,并非是朱棣为了满足个人一己私欲,也并非是因为一个异族的威胁。更重要的原因是朱棣非常清楚,北京是做大明首都的不二之选,西有高原屏障,东有江海天险,南面各国俯首称臣,唯北面威胁可动摇帝国根基,历史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没有错。

所以不管朱棣最后是如何夺得帝位,他都一定会迁都北京。

我的答案是会迁都。

明朝开国年间,朱元璋看着儿子们一个个长大,就把自己符合年龄阶段的儿子封为藩王。其中,把朱棣封为燕王,驻守地在北京。朱元璋信得过自己儿子,尤其是镇守边关的燕王,要钱给钱,要兵权给兵权。听从燕王调遣的军队多达十万人。因为常驻居庸关,经常面对蒙古士兵,朱棣手下的士兵战斗经验丰富,这也是后来他靖难之役成功的一个原因之一。所以朱棣的资源,人脉,根基都在北京。即使是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朱棣也会选择自己的根基北京。

选择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威慑强大的蒙古部落。当时元朝虽然覆灭,但游牧名族的战斗力依然十分强悍。蒙古部落不生产轻工业产品,寻常的布匹,铁制品,盐等十分匮乏,所以他们时不时会来抢劫一番,造成边关是十分不稳定。所以选择定都北京,可以更好的把全国的军事力量,后勤保障供应给边关,更好抵御游牧名族的掠夺。

我的看法和大家不同,如果朱棣得位正统,他大概率不会迁都,当然除非是其他如自然灾害等因素,主要原因三点:

1.既然他是太子,必定常伴皇帝身边,不会去远,际遇又有不同,所以所谓燕王北方势力,未必能培植起来,或者不会那么强大。

2.既然是太子,得位何其正统,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中央高度集权的大环境下,理明正当接位,再加上其个人能力,也不存在hold不住的问题,何必迁都。

3.迁都之事非小,劳民伤财不说,朱元璋及其祖坟陵墓在南京,在忠孝传家治国的封建社会,迁都?不敢想象,况六朝古都,气候宜人远非北方苦寒之地。

其实,不管朱棣如何为自己洗白,他能欺骗后人和别人,他骗不了自己,他心中是虚的不安的,怕祖宗不佑,神灵不佑,不管什么理由,他的皇位不是前任皇帝所传,也非禅让,得位不正,只有迁都回到自己的地盘才稍安,他有普通人的一面,这才是迁都最大的理由,其他云云,不足道哉。

朱棣心里是这样想的,我回我的地盘当皇帝,相当于另建一朝一国,只不过国号依然为“明”而已。这一想法,不能明言而已。

朱元璋如果传位给朱棣,他也会选择迁都的。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皇帝,也是武将出身,一生能争好战,他要把大明的疆土恢复到蒙元时期。

第二,当时南方己经平定,来自南方的威胁几乎可以不考虑,只有把北方经营好才能拓土开疆,天子守边。

第三,南方是风流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商女不知王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不符合朱棣信奉佛道的性格。

第四,据说秦始皇认为此地有王气,最后命人在山中埋了金人,并挖断河流,所以才有了金陵和秦淮河。在此地的大都是短命王朝,如宋齐梁陈等。

第五,朱棣信奉真武大帝,也就是玄武神,他是北方的战神。

总之,迁都是一件大事,是为了江山永固考虑的,北京有山河表里,有长城拱卫,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的根基深厚,故北京是他不二的定都之选。

纵观历史,明成祖一朝做了太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情,其中就包括迁都北京,自此之后,国家的政治中心便定格在了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

作为开国之君的太祖朱元璋,伴随着王图霸业的创立,他所拥有的天下,也是哀鸿遍野,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无论后世对于朱元璋如何评价,或许都已不再重要,他想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无非是一个秩序井然,臣民忠心,无骄兵悍将更无谋略超群的士子。治世之君与一群儒雅进士足以驾驭帝国的一切,老朱家的天下必然会万代传世。

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开了玩笑,而且不是寻常百姓家,恰恰在大明帝国的最高层。然而谁人知道开国之君的后代依旧要开疆拓土,成就超越古今之盛世,所谓治世之君败于创业之人,可见一般。

出生于战争年代,成长于将校之间,决胜于沙场之上,他经历过战争带的一片肃杀之象,他已经比同时期的其他孩子过早的成熟,他亲眼目睹过刀光剑影的决死拼杀,早已习惯了血肉模糊的惨烈,伴随名将左右驰骋沙场,领略一代豪杰的用兵如神,而立之年的他早已干练老成。这就是朱棣,朱元璋的四子,镇守北平的燕王。

让一个驰骋沙场战功赫赫,谋略超群,谋士成群的皇子屈居晚辈之下,被一群腐朽没落的腐儒左右,时常有性命之虞。有皇子的正统身份,有显赫的卓越战功,有见识超群的谋士,更有成就帝业的宏伟壮志,又岂能屈居人下,任人宰割。他不仅仅要帝国的最高权位,他还要开创属于他的时代,永乐时代由此出现。

因为帝位来自于靖难之役,并非光明正大的继承,成祖一直为历史所诟病。以至于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打上了建文帝的烙印。迁都北京是要证明他政权的合法,七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等等。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北方的威胁,正是由于北方威胁的不断增加,才有两宋的灭亡,才有太祖置藩王于边疆的安排。明初,虽然北元势利在一次次的军事打击之下奄奄一息,但是游牧民族飘忽不定的特性,时而化整为零,时而聚集一处还是时刻威胁着大明帝国。经历元朝的修建、统治,北京城已经初现规模,漕运便利。北方凛冽的西风,飞扬的风沙,还有那时时保持警觉的战马嘶鸣,更能激起帝国将士的斗志。

占据帝国的北方俯视天下,拒北方草原势利于过门之外,从此号令天下,相较于帝国大业,区区建文帝又何足挂齿,开创千秋万代之功业,威震四海,盛世即将到来,宝船已经杨帆启航,迁都之事不过只是过眼烟云而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个人认为依然会迁都北京。原因一即是朱元璋以淮西集团起家,包括李善长,常遇春等着名人物都属于安徽淮西地区,朱元璋在北伐之前主要势力在安徽江浙一带,即南京周围地区,按照中国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允炆被认为是天然的继承人。淮西势力多于支持,而北京为朱棣的分封地区,根基也在于此。但为了安抚淮西集团还是设置了南北两个京城,南京为陪都。第二是北京地位长期面临北元势力的威胁,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即将威胁大明政权,所以在北京地区修建长城即现在的明长城,建设大同等九边重镇,重军在此。朱棣是不会让自己的历史重演的,另外基于天子守国门的理念和控制军事力量的出发点也会定都北京。第三点就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燕王朱棣的个人情感。北京背山面海处于中国关内外的分界点,地理险要。而北京又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所以综合政治军事地理文化情感多重因素才慎重选择定都北京。

朱元璋如果传位给朱棣,他还会迁都吗?

首先说答案:会的。

首先,朱棣迁都不是因为留恋故土,而是国情和局势造成的。

相信随着最近的《大明风华》热播,大家对那个时期的一些故事都有所了解。虽然只是个影视剧,而非正史,但总体脉络是符合历史的。

明太祖将蒙元赶往遥远的北方后,并没有灭绝。随着朱元璋将各大名将斩尽杀绝,北方的游牧民族压力骤减,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又重新崛起,成为大明王朝最大的外部威胁。因此,迁都北方,天子守国门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

其次,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以来,国家大统一的都城变迁大致经历了这样一条地理位置变迁“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都城的变迁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和人口中心的转移。如,古代在长安,依托关中平原养活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随着社会发展,中原地区的洛阳开封规模逐渐增大,隐隐有超越长安之势,帝王们便认识到一点:长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潜力。

而随着中原都城的那些朝代都成为短命王朝或者偏安朝代,明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如果长期建都“金陵”,大明也可能很快就会气数将近,因此,让大明的统治者时刻处于忧患之中,或许是保大明长盛不衰的一种办法。

第三,朱棣的性格

朱棣是带兵出身,少年成名。他的能力在于带兵打仗,而非治国发展经济。

以朱棣的性格,在朱棣继承大统之后,必然是扫荡北方少数民族,一举消除明朝外部隐患,以彰显自己如同汉武帝一般,英明神武。但,从金陵进军北方和北京进军北方的时间、路程、军事效能差别太大了。因此,迁都北京,是朱棣的政治理念决定的。

因此,只要朱棣当上皇帝,他就不会安稳的在金陵发展经济。迁都北京是他完成自己政治架构的必然选择。

当然会的,因为当时明朝的外患主要是北方的北元,把国都迁到北方对守护北方边境尤为重要,而北京又是北方重镇,又是前朝的都城,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根底。再说朱棣的根基在北京,加速了迁都的步伐。所以综上所述迁都北京是政治的考量,对维护大明的完全统一尤为重要!

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诸王的分封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

朱允炆继位后,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朱棣当然很害怕,他加紧活动,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再接下来就是发生谁都知道靖难之役,最后以朱棣胜利成功入住南京而告终。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根本不会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他在北京镇守多年,熟悉风土人情,人脉广泛,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个人统治。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并且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部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白雪公主故事原文 《白雪公主》的故事出自格林童话,它的原型故事是什么样?下一篇: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 西路军女战士蒙难的故事:女红军被俘后遭虐待的历史真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