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古人的智慧 “代耕”是一种怎样的农具

导语:按照古人的智慧,“代人种地”是什么样的农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丁文静 “代耕”即“代耕架”,又称“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顾名思义,是一种依靠人力牵引取代畜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g

按照古人的智慧,“代人种地”是什么样的农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丁文静 “代耕”即“代耕架”,又称“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顾名思义,是一种依靠人力牵引取代畜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代耕架”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不过“代耕架”得到较大的发展是在明代。李衍与欧阳必进都曾对“代耕架”进行过改造。最终,明代的一位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样式。 >据史书载,这个人“思传所载化人奇脓、欲现、指南及诸葛氏木牛、流马、更枕、石阵、连弩诸奇制,每欲臆仿而成之”,此人便是明代着名的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徵。 >王徵《代耕图说》书影 >王徵在《代耕图说》中写道:“先为两辘轳架,如a。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如e。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用一根长索将两个辘轳连接在一起,两人分别站于辘轳两侧,一人于其后持犁保持犁前进的方向。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两人通过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带动着犁向前进。手扳橛木,辘轳滚动代替纯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达到了节省体力的目的。同时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于保持架子的稳定性。三人合作,轮流协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谓先得我心之同然矣”即是王徵对“代耕架”的肯定。清末傅增湘称赞“代耕架”道:“咸丰乱后,浙省无牛,以此代耕,人咸称便”。 >代耕架 >《代耕图说》中的一幅插图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三人协作,合力使用“代耕架”的场景。 >代耕之图 >当然,居于现代发达农业社会中的我们,在看待“代耕架”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这种通过杠杆原理进行耕地的机械,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在当时畜力不足的情况下,“代耕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农业用具上的一大进步。不过“代耕架”终因其制作成本高,且用途单一,而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王方翼列传》。 >柏堃辑:《王端节公遗集》卷三《两理略序》。 >王徵:《王徵全集》。 傅增湘:《农学篡要》。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太平天国究竟为何兵败如山倒的 历史真相如何下一篇:侯杨方:美洲作物的神话不宜夸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