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杜美娟 杜月笙有几个老婆 杜月笙最爱的女人是谁

导语:杜月笙一生叱咤风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曾经雄霸天下,在上海滩是个呼风唤雨型的人物。俗话说的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样一位风云人物,他的女人自然也是不计其数,那杜月笙一共有过几个老婆呢?这些老婆中,他最爱的女人又是谁呢

杜月笙一生叱咤风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曾经雄霸天下,在上海滩是个呼风唤雨型的人物。俗话说的好,“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样一位风云人物,他的女人自然也是不计其数,那杜月笙一共有过几个老婆呢?这些老婆中,他最爱的女人又是谁呢?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来揭秘

杜月笙有几个老婆?

杜月笙一生共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大太太沈月英、二太太陈帼英、三太太孙佩豪、四太太姚玉兰、五太太孟小冬。

大太太名沈月英,苏州人,没有生育。她领养一个儿子,名杜维潘,虽是养子,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后大太太因与表哥通奸被杜幽禁十年。

二太太陈帼英,上海人,原是舞女,后跳舞结识杜并嫁给杜,共生育三个儿子,即维桓,维翰,维宁。

三太太孙佩豪,苏州人,筱桂荪外甥女,十六岁嫁给杜。生育两个儿子,即维屏、维亲。

四太太姚玉兰,北京人,着名京剧演员,父亲为着名京剧丑角“七盏灯。上世纪30年代,筱兰英带女儿去上海演出,经太太撮合,姚玉兰嫁给杜月笙为侧室。她和孟小冬是孩提时的玩伴,长大后的闺中密友,关系非比一般,正因如此,才有了孟小冬下嫁杜月笙的一段故事。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即维善、维嵩和美如、美霞。

五太太孟小冬,北京人,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姚玉兰师姐,先前曾经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段爱情为世人赞叹。后随杜月笙在1949年逃往香港。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1951年杜月笙病逝后在香港课徒传艺。1967年,移居台北,1977年与世长辞。

杜月笙于1951年8月16日下午4时50分在香港家中病逝,时年63岁。杜月笙一生传奇,许多人却不知他在香港病逝后已被四房姚玉兰带来台湾安葬,安息在台北县汐止秀峰小学后山上。

杜月笙最爱的女人是谁

据资料显示,杜月笙最爱的女人应该是孟小冬。

杜是这样一个洋场浪子,却特别看重孟小冬。杜究竟看中她什么呢?

是色吗?虽然孟小冬被时人评为“民-国最美坤伶”,但毕竟上海滩上美女如云,而且以杜孟情缘之横跨半生,显然色是一个原因,但非首要。

若说是孟的京剧艺术,甚或是余派艺术,也不对。因杜孟相交之初,孟还未学余,她虽然走红很早,但早年充其量是偶像派,时人回忆当年平津的学生,铅笔盒中都是孟小冬的便装照,说“当时我们喜欢孟小冬,我们听不懂京剧的唱腔,实在是因为,她漂亮极了。”她1932年向苏少卿学习,苏少卿就认为有些唱段她还不够资格学。后来孟觉得太辛苦,也没学下去。

真正吸引杜的,恐怕是孟的性格。

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无不指出,孟极有个性。作为色艺双绝,少年成名的名伶,孟的高傲非同一般。汪伪的代总统陈公博来北平,华北官吏为博欢心,设筵于怀仁堂,传召各坤伶陪酒,并各唱一曲。传到孟小冬时,孟先提三项条件:去了就唱一段戏吃饭陪酒不可能到了就唱,唱完就走。主事者勉强答应,因怕没有孟会被陈公博见怪。孟匆匆而来,草草一曲即藉词他去。而其余坤伶如李玉茹等,即席膜拜,大喊“干爷”不止,获赏颇丰。1947年杜寿义演,观众买了贵过黄金的票价,有的从外地甚至国外乘飞机来捧场。演出完毕,全场观众不退场,要求孟小冬谢幕。谢幕虽是外国传进来的,但国内名伶从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谢幕了。孟却执意不肯,就认准一个理:我唱了半天,还得谢谢观众,我又没有唱错了,凭什么让我谢幕?亲友名角,轮番苦劝,她一概不理。台上台下,僵持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得杜月笙亲自到后台商请,她才勉强同意。她平日在家专制,认为其妹孟幼冬唱腔不纯,会打扰她的思路,就不许在家唱,妹妹维持生计要唱,便赶出家门。解放后在香港,她唱曲时不许录音,拒绝灌唱片,甚至吊嗓子,也紧闭门窗不让人听。有一天,她女儿杜美娟把录音机放在床下偷录,被她发现,二话不说,将录音机摔到楼下去。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程砚秋与她通过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的消息,振奋人心轰动一时。到了时候,电台人群拥挤,播音室门禁森严,人们只能挤在休息室听广播。却不料她大小姐勉强唱了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就离开电台回去休息了。由早已准备好的杨宝森接着唱。以往一出戏由两个角儿前后分着唱是有的,但是只唱一句导板,恐怕除了孟小冬就没有别人了。

象这样“人服侍”的性格,在梅党眼里,真是不如宜家宜室的贤妻良母。但对于阅遍花丛的杜月笙来说,他并不在乎贤妻良母,对这种性格,反而会留下深刻印象。

孟小冬的感情,相对就简单了,孟从记事起,半生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就是忠臣良将、壮士义仆。孟小冬整日模仿比划的,就是这类男人中的男人形象。舞台和现实生活早就彼此影响,潜移默化融为一体了。杜月笙这位“上海皇帝”,“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简直是从孟小冬的舞台上走出来的,他身上的戏剧元素超过孟小冬所扮演的一切角色。而从梅兰芳身上,她看不到这样的影子,从其他人身上,她也看不到这样的影子。她曾拒绝一位富家公子的求爱,该公子在她演出时,包下全场座位,然后开锣即全部离开,叫戏院空座,让孟下不来台。孟在后台哭着发誓说:我以后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城门乱颤的。

孟与梅离异后,积极登台复出,拜了名师言菊朋,苏少卿等。并在杜月笙旗下的长城唱片公司灌录唱片《珠帘寨》,《捉放曹》。但不久天津某大报刊出影射小说,指孟讹诈梅,并提出"孟欲嫁何人?"的指责,作者显然颇知内情,是梅孟的身边人。孟因此万念俱灰,进了尼姑奄带发修行。

1933年,孟在朋友劝解下,登报声明,反驳影射小说的诬蔑,然后便在名票程君谋的伴奏下勇敢复出.程君谋是上海小开,演员程之的父亲,程前的祖父。孟在杜家听到他的演奏,觉得很好,杜月笙坚请他带教孟小冬.于是程君谋陪孟赴平津,孟此时因为久别舞台,看不到程君谋心里就不踏实,就不敢上台.

孟在三十年代数次应杜之邀去上海义演、剪彩,在上海都住杜月笙之妻姚玉兰处.

孟1938年拜余叔岩,余性格古怪,向他学戏不准上台演出,同学余的李少春就因为要养家糊口所以不得不登台,以至不得余叔岩的喜爱.而孟基本不演出,还要养一大家子,却是出手阔绰,余家上下屡有赏赐,余两个女儿出嫁,孟出全套嫁妆,这是有杜月笙的经济作后盾.

抗战开始,杜月笙赴香港。期间孟曾去香港探望。孟去香港时带一个箱子,回来时却带三个箱子,凭杜月笙的特别通行证才避过日军盘查,不知里面装了些什么。有人曾在香港见到杜孟两人同进同出,但后来不见了孟,外界便猜测已经劳燕纷飞。没想到战后两人又在一起。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众望所归,并且于抗战时劳苦功高,牺牲巨大的杜月笙,不但没有得到他自认为探囊取物理所当然的上海市长一职,反而在政治上被蒋介石蓄意大压,上海报纸上第一次出现谩骂他的文章,这一切令他十分伤心。这时姚玉兰不在身边,杜拍电报召孟来沪。他生平唯一的爱情,就在此时萌芽了。

次年,姚玉兰携子女从重庆回来,杜孟结合,姚本是赞同的。姚孟是自幼的手帕交,姚以姐妹联手,可以一起对付其他女人,足壮声势。但不久就后悔了。一来二去,闹起了家庭纠纷。孟便回了北平。孟临走时,杜曾表示愿随她一起回北平。当然除非把刀架在杜月笙的脖子上,他是绝不可能离开上海的,这摆明是哄女人的扯淡,但他能说出这话,亦可见其心意。

杜月笙有意去法国定居。这日他坐在客厅中,当着众人的面掐指算随行共需多少张护照,结果一下算出140多张护照。忽然坐在身旁的孟小冬轻轻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虽然是轻轻柔柔一句话,却是深思熟虑,力有千钧。尊荣富贵,平淡萧条,她都可以不在乎,只有这是至关重要的。

天翻地覆,社会剧烈变革,唯有此情不变。风雨人生,过尽千帆皆不是,二十年分分和和,这一世情缘,终归要给彼此一个交代。就算是任性的独身主义者,就算是寻欢作乐的浪子,亦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心情。杜月笙当即宣布,赴法事暂缓,先和孟小冬举行婚礼!

流-亡客途,却要“多此一举”,杜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投赞成票。但谁也不敢向杜月笙公开表态。姚玉兰私下对杜月笙说:“我们姐妹早已认定,没有话说,但现在都一把年纪了还结婚,惹人笑话。”杜说:“公开结婚,怕谁笑话,夫人,你就再饶我一回吧。”

于是,1950年,43岁的新娘与63岁的新郎换上新衣,摆开宴席,补行婚礼。在亲友面前,杜月笙给孟小冬戴上钻戒,与姚玉兰行姐妹礼。杜月笙在港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一一前来重新见礼。一律跪拜磕头如仪。称孟为“妈咪”。“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女儿、媳妇是手表一只,儿子、女婿则一人一套西装料。

于是,上海滩“闲话一句”的杜先生,十里洋场夜夜笙歌的杜先生,宣称“繁忙不会死人,冷寂才会死人”的杜先生——与绝世狂傲目下无尘的孟大小姐,十八岁就懂得与养父谈判争夺利益的孟大小姐,万众欢呼众口相传的孟大小姐,常常在外间亲友相聚之时,两个人关在小屋中,窃窃私语大半天都不出来。据目击者称两人“嗲是嗲得来,交关好。”“嗲是嗲得来”这句上海话,若翻成国语,则浓情蜜意亦未能状其一二。

把沧桑话尽,你我携手走过。杜月笙与孟小冬在香江畔相扶相依的剪影,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风云时代拉上了凄美苍凉的帷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辩机与高阳公主的儿子 请问高阳公主和辩机的儿子去哪了下一篇:为什么唐朝后期无法解决河北藩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