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流亡政府误判形势 导致苏军在华沙城按兵不动 无辜民众沦为炮灰

导语:流亡政府误判形势,导致苏军在中国沙城原地踏步,无辜百姓成为炮灰。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作者:常陆至于俄罗斯自己对二战期间波兰起义的政治态度,随着近年来公开文献的增多和学者关注度的提高,已经初步达成了学术共识。19

流亡政府误判形势,导致苏军在中国沙城原地踏步,无辜百姓成为炮灰。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作者:常陆

至于俄罗斯自己对二战期间波兰起义的政治态度,随着近年来公开文献的增多和学者关注度的提高,已经初步达成了学术共识。1944年8月12日上午,俄罗斯在莫斯科电台播出的塔斯社评论中首次公开表达了对华沙起义的官方观点。在广播中,苏方宣称:“最近流亡政府的广播报纸声称华沙起义已提前与苏方联系,但苏方没有给予必要的协助。塔斯社被授权否认这些说法。波兰的伦敦人要对华沙发生的事情负责。起义没有提前联系苏军。正因如此,华沙发生的一切,全部责任在于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并宣布由于上述原因,不会对起义给予援助。

苏联接触了流亡的波兰政府

但是,近年来,双方的一些公开外交文件已经完全记录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米科拉伊·奇克7月31日的一次会晤。会谈中,米科拉伊奇克和他的同事鞑靼将军向莫洛托夫明确表示,波兰将在华沙举行起义,并要求苏方提供空中等支援,轰炸华沙周围的德国机场。莫洛托夫回答:“离华沙只有十公里左右。”这说明苏方最迟在7月底就已经知道华沙起义的计划了。8月2日,起义一旦爆发,苏军前线侦察部队也向上级通报了起义的事实,这在苏军前线指挥官罗科索夫斯基的回忆录中得到了证实。同一天,红军总参谋部从英国驻莫斯科军事使团获悉这一消息。这个时间和波尔通知英国政府华沙起义的时间基本一致。所以在波兰起义之前,苏方确实及时知道了起义的消息。

但即便如此,在起义之初,苏方的态度令人怀疑。8月3日,苏方得知起义的确切消息后的第二天,米哈伊尔·奇克与斯大林举行了会谈。会谈中,波兰总理要求苏联向国家军队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而是指责国军的动机:“国军其实是在积蓄力量,等待英国人或者苏联人,而不是对德国人采取行动。”而斯大林认为:“起义的时机太早了。”8月5日,斯大林在答复丘吉尔要求苏方援助华沙起义的请求时说:”...我觉得你收到的关于波兰人的消息被他们严重夸大了,不可信。”"...波兰地方军队...既没有大炮也没有飞机坦克。我不相信这样的组织能拿下华沙。

德国人在那里有四个装甲师,包括赫尔曼·戈林。8月9日,斯大林再次会见了米科拉伊奇克,并严厉地告诉米科拉伊奇克,“华沙没有起义,卢布林委员会的人告诉我们那里根本没有战斗。”“华沙的行动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的部队靠近华沙,情况就不同了。不幸的是,这并没有发生。我原计划红军在8月6日进入华沙,但由于德军在8月4日调动了4个坦克师前往布拉格,我们未能赢得布拉格。”在米科拉伊奇克反复向斯大林证实华沙起义的事实后,斯大林终于声明“我们的政策是建立在与波兰结盟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吝啬武器……我们可以向波兰人民提供机枪、反坦克炮等武器”,并承诺“尽可能”提供援助。

在此之前,苏方对国军的行动表示怀疑,但从未公开表示过这种不满。国军仓促起义的行动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斯大林是知道的,他故意让波兰共产主义。因此,斯大林对国军试图造福渔民的一厢情愿表现出相应的冷漠和不赞成。这种不满没有被披露的原因也是由于对波兰的既定政策。为了保证战后苏联边境的安全,他想利用当时流亡政府想要苏联的有利形势,用政治手段压制米科拉伊的奇克政府与苏联支持的民族解放委员会之间的妥协,建立一个对苏联友好的新政府,使新政府承认“寇松线”的存在。这些政治要求在8月3日斯大林和米科拉伊奇克的会谈中得到了体现。

苏联一直在等待流亡的波兰政府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

斯大林对波兰总理说:“寇松线不是我们发明的,也不是波兰人发明的。这是学者们公平研究的结果,也是一个折中方案。”“德国将重新崛起。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执剑,而这个‘剑’就是波斯联邦。”。他还警告说,“如果你不能成功地与全国解放委员会达成共识,那么我将不得不支持全国解放委员会。”显然,斯大林对流亡政府抱有期望,认为他可以利用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出于对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规划,他也希望保持一个稳定的波兰。这是苏方在起义初期保持不确定态度的最大政治原因。

波兰误判了形势,拒绝向与苏联的谈判让步

面对斯大林给出的明确底线,米科拉伊奇克不得不在8月6日和7日两次会见全国解放委员会的代表。全国委员会的代表抛出了条件:“建议将1921年宪法作为波兰政府活动的基础”。作为交换,他们可以允许米科拉伊·奇克继续担任总理,并将18名部长中的3名交给“伦敦学校”。用Mikolaj Chick自己的话说,他不接受寇松线,拒绝用1921年宪法代替1935年宪法,呼吁援助华沙。支持米科拉伊·奇克决心的最大因素之一是,他误判了苏联和西方的能力和意图。

首先,Mikolaj Chick低估了苏联整合波兰政治力量的能力。他无视国军松散的事实,高估了国军和流亡政府在波兰的政治影响力,认为“没有与流亡政府的合作,红军就无法达到团结波兰各派力量的目的。”事实上,如第一章所述,不仅国军本身不能统一内部各派的意见,而且红军支持的工人党力量已经渗透到国军的基层,在国军已经脆弱的政治联盟中造成了更深的分裂。这支左翼力量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国军高层领导人最坏的预期。华沙起义中,国军本身对苏方施加压力的分量所剩无几。只考虑到波兰的稳定关系到红军下一阶段军事目标的顺利完成,而“拉偏”无助于战后在波兰内部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起义本身就会反复权衡斯大林的政治平衡;其次,米科拉伊奇克低估了波兰问题在苏联核心利益中的份量,认为如果国军能够及时拿下华沙,苏联就不得不在国际舆论和波兰伦敦派的联合压制下做出让步。

但是,由于事关国家西部边境稳定的最高利益,斯大林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是极其坚决的。这个决心不一定是要消灭流亡政府本身,但至少要建立一个能满足苏方基本需求的联合政府,建立寇松线。任何政治游说都无法动摇斯大林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决心。米哈莱奇克并没有看到战后波兰问题的走向实际上完全取决于苏联的意图,他的决定使正在作战的国家军队和华沙市民失去了最后的成功机会。

当苏方注意到米科拉伊奇克的强硬姿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出现了。塔斯社8月12日的社论在本文开头提到正式宣布苏联立场的改变。8月16日,斯大林回复丘吉尔的电报说:“我确信华沙的行动是一次轻率而可怕的冒险,给居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苏联最高统帅部与华沙的冒险无关,不承担间接责任。我们拒绝给华沙任何帮助。”8月17日,莫洛托夫在与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的谈话中表示,“波兰试图利用起义来达到反苏的目的。”23日,斯大林在给罗斯福·丘吉尔的电报中进一步指出,”...这些家伙利用华沙居民的诚意,把许多几乎赤手空拳的人空推到德国大炮、坦克和飞机的虎口...帮助希特勒惨无人道地射杀华沙居民。”换句话说,12天后苏方终于公开指出华沙起义的反苏目的。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苏联在起义爆发前后的态度有一个变化和重复的过程。作者认为,苏联对起义立场的改变本身有其政治考虑,但考虑到盟国的战后关系、利益分配的最大化和苏方本身的政治威望,斯大林可能没有彻底消灭流亡政府的意图。苏方在华沙城下的不作为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控制波兰的政治需要,而是综合原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苏联外交部编《1941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通信集》,第一卷:《斯大林与丘吉尔和艾德礼的通信》,外文出版社,1957年。

2.阿诺德·汤因比主编《二战全史》,第九卷:欧洲的重组,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3.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4.《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罗科索夫斯基著,人民解放军出版社,第一版,227页,2003年。

5、美国对外关系。

6、《英国外交文件》,第268页。第48期:1939-1945年波兰-苏联关系文件。P

336.

7、西科尔斯基将军历史研究所,《1939-1945年波兰-苏联关系文件》。卷1943-1945。海涅曼:伦敦,1967,p317。

8、1939-1945年波兰-苏联关系文件。第189号:《英国外交事务》

波兰华沙斯大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吴佩孚下一篇:三清四帝 三清四御是谁 三清四御之上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