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风雪大别山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为何兵力锐减五万

导语:刘伯承和邓小平是战场上最好的搭档滚出大别山大别山的雪和雪,满山都是白色的,自然界的一切都被冰雪覆盖。然而,那些扎根拥抱大山的冬青松柏,却听到了来自冻土底部的流水声,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春天的涌动。1948年2月24日

刘伯承和邓小平是战场上最好的搭档

滚出大别山

大别山的雪和雪,满山都是白色的,自然界的一切都被冰雪覆盖。然而,那些扎根拥抱大山的冬青松柏,却听到了来自冻土底部的流水声,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春天的涌动。

1948年2月24日,元宵节。

当晚,邓小平将率领“钱智”前往翟伟,与“侯智”会师。

早在2月7日,中央军委就发来电报,要求刘邓率领野战军总部和主力转出大别山,进入淮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并成立南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唐晨团在中原地区展开作战。

2月9日除夕,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为了应对敌人的残酷扫荡,部署主力转移后的工作,野战军主力必须留在大别山,与敌人再战一圈。

2月22日,邓小平在大别山部署主力调出后的工作,要求做好反“清剿”准备,随后又以中原局名义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主力调出后,各军事单位和地方武装要独立坚持大别山战略地位,开展更加广泛、更加积极的游击战争。

一切安排妥当后,刘伯承和邓小平依依不舍地转身出了大别山。

没有人会怀疑,刘邓军队在这里的脚根永远不会动摇!

此时,刘伯承已经在翟伟村外的野外等候。他穿着大别山产的灰色棉袄,用草木灰染的,有些地方穿白了。人看起来也老了。但他腰间系着腰带,头戴军帽,穿着得体,充满活力。

刘伯承身后是两条长长的欢迎队伍。刘伯承在踱步,眼睛一直盯着前方。75个昼夜虽然不长,但却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最长的区别。

“邓政委来了!”一名士兵喊道。夜色中,马蹄声格格作响。

刘伯承看不清楚,上前一步,停了下来,突然大步向前。

邓小平远远地跳下马,向刘伯承跑去。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语言是多余的,两对紧握的手包含了所有的情感。时间在这双手紧握的瞬间凝固了。

邓小平久久地看着刘伯承的皱纹和银发,沉重地说:“司令,你的白发多了。”

刘伯承幽默地说:“没毛病。这次我得对付蒋介石和白崇禧。”

说完后,刘伯承上下打量着邓小平:“邓政委,你...瘦了。”

邓小平笑了:“总而言之,我们还活着。这是蒋介石最头疼的事。”

刘伯承开怀大笑:“我记得我进大别山的时候说过,刘伯承还不想死,我还得睁一眼闭一眼,看看中原是否在争雄。今天,离这一天不远了。”

泪水洗净了从大别山转移过来的部队的脸。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如果他们没有仍然有条不紊地行进,就很难称他们为“部队”。自制棉衣开叉,露出棉絮;染有草木灰和树汁的棉布已经褪色,呈现出红、绿、花的“原形”...

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头发松散而蓬松,他们一定像杂草一样,形如一群不可一世的“乞丐”。这个形象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在进入大别山之前,也就是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兵力统计出来了:

第一列有32357人。

第二纵队有3.1万人;

第三列有26468人;

第六纵队有26322人;

野战军有6370个直属队。

共有122517人南下。

坚持大别山斗争到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报告了兵力统计情况:

第一列有2.3万人;

第二纵队有一万九千人;

第三纵队有2.4万人;

第六纵队有2.2万人;

野战军直属3000人;

一共9.1万人。

此时,比南下前少了31517名工人。

主力转移出大别山后,兵力无补充:

第一列有15363人;

第二列有11627人;

第三列有15384人;

第六纵队有14280人;

除去野战军直属队,还有56654人。

主力调出大别山时,有一批军事单位和人员被派往地方工作,有一万多人。即使有这个数字,也不到7万人。

从浩浩荡荡的12万大军到不到7万大军,没必要多举例子,多表达情感。这个冰冷的数字足以让人感受到刘邓军队为了实现伟大战略转折所付出的艰辛、艰辛、勇敢和牺牲。

从进攻陇海到南渡黄河,从鲁西南战争到奔袭汝河、淮河,再到大别山战略发展和反围剿,刘邓军队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也带来了从防御到进攻的全国战争局面。

血不会白流,汗不会白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孝文帝 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有什么意义下一篇: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的危机时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