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一江山岛 揭秘震惊世界的一江山岛登陆战指挥部原来在这

导语:60年前的1月18日,一场震惊世界的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在张爱萍将军的指挥下拉开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浙东沿海发起的大陈列岛战役!一江山岛登陆战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全歼一江山岛守敌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

60年前的1月18日,一场震惊世界的解放一江山岛登陆战,在张爱萍将军的指挥下拉开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浙东沿海发起的大陈列岛战役!

一江山岛登陆战

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全歼一江山岛守敌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生擒了驻岛最高长官。它的胜利,开创了我三军联合作战的先河,成为我军联合作战的典范,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一江山岛登陆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是成功的。”同时,昭示了整个浙江全境的解放, 划定了台海双方对峙的格局,有效地防御了外来势力的侵略,保持了半个世纪来台海之间的和平。意义十分重大!

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宁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解放军的指挥机关即中央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宁波,而且我参战三军官兵在“浙东前指”领导下,在宁波大范围内历时近三年的反复训练、多次演习,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60多年过去了,这个被岁月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遗址到底在宁波的什么地方?历史的责任感促使我们必须把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胜迹调查清楚,让它彪炳千秋。

追寻历史的脚步

1954年,中央军委为了发起以强攻一江山岛为突破口的大陈列岛战役,进而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略思想,经过几番谨慎的考虑,于同年8月正式批准在宁波成立中央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并任命总参副总长、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中央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浙江省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任前线指挥部参谋长。浙东前线指挥部归华东军区、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同时浙东前线指挥部又成立了空军指挥所,聂凤智任司令员;海军指挥所,马冠三任司令员,登陆指挥所,20军副军长黄朝天任司令员;后勤联合指挥所,林维先任司令员。

由于当时处于绝对保密的状态下,除极其少数人外,大多数的宁波人并不知道一场将在国内外产生震撼的战争,它的首脑指挥中心——中央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宁波。直到整个战斗结束了,宁波人载歌载舞庆祝胜利的时候,才知道运筹帷幄的指挥部在宁波的“西草马路一侧”。

然而,60年来人们对指挥部的地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在草马路,又有的说在三江口外滩天主教堂,个别的说在其他教堂。连目前尚在使用的台州市一江山岛纪念馆展出的照片也用了外滩的天主教堂。

兰州军区空军原副政委谢雪畴,他在《东海冲击波》一书中描述得更祥细:“它是在鄞江、慈溪二水在宁波城东门口汇合成为甬江,在三江汇合的丫口上,露出一片犁铧形状的绿洲,绿洲尖上,矗立着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顶上耸立的哥德式钟楼,像怪兽的峥嵘头角,刺入了苍穹。高大的花岗石围墙将偌大一座教堂围裹起来。围墙紧贴在石砌的江堤之上,江堤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拱桥横跨两岸。两岸杨柳依依,吹拂着碧波荡漾的江水。宁波解放后,这座教堂成了中外特务分子潜伏的大黑窝。大黑窝后来被彻底捣毁,神职人员星散四方,教堂房产被人民政府接管。宽敞整洁的房舍变成了一个空旷无人的大石窟。张爱萍等人来到宁波后,喜爱这地方的清静宁谧,看上了大石窟的安全保密,便从公安部门将大教堂暂借过来,安上了他的前线指挥部机关。这教堂的空房特多,他索性让海军、空军指挥机构的核心部门一起搬了进来,‘住在一块,热热闹闹,办事方便,目标也小些。’就这样,一个形态特异的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关便成立了。”文学般语言的描述和纪念馆的照片,几十年来让很多人走入了误区,似乎当年张爱萍领导的浙东前线指挥部就在这座教堂里。其实都错了,包括我们在寻找过程中也走了弯路。

那么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而又神圣的指挥部在哪里呢?

多方考证

为了考证这座教堂是否就是当年中央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我们首先走访了市民宗局原副局长范福昌,他告诉我们,现外滩天主教堂是他从一江山岛纪念馆得知的。我们马上想到与台州一江山岛纪念馆的同志联系,他们很快给我们传来两张天主教堂照片,果然是外滩天主教堂,照片下方还写着“浙东前指的办公地点”字样。

为了进一步取证,我们又多次访问了当年曾在这里战斗过的黄胜天、王彦、卢辉、袁中仁等老前辈,首先是王彦和袁中仁同志还专门写了书面说明。袁中仁同志在《华东军区浙东前指在宁波等地的主要活动情况》中说:“1954年8月31日上午,张爱萍司令员率‘前指’参谋人员进驻宁波天主教堂。正式展开了大陈列岛战役等一系列战前准备工作。进驻前,宁波市公安局接管了这一教堂,进行了彻底清理。我依稀记得:教堂座东朝西,大厅不大,没有座椅,两侧的房间安置了海军、空军指挥所和前指通信枢纽部。南侧楼上的房间为前指首长办公室和作战室、会议室。最东头一间就是张爱萍的办公室兼卧室。我们的宿舍就在教堂附近的一幢民房内。大门外警卫森严,还拉了很多电话线,这里成了军事禁区。”为了证实此处是否为当年浙东前线指挥部,袁仲仁、卢辉、陆其明还寄给我们一张三人2005年1月重返“前指”的合影,照片背后写着三人的名字和2005年1月宁波天主教堂的字样。结果这张照片是在宁波药行街天主教堂照的,电话咨询,才知道是台州一位驾驶员找错地方。

一江山岛登陆战

随后,我们电话访问了市天主教爱国会,他们告诉我去找江北天主教堂主教胡贤德先生。我们在现中马路2号即外滩天主教堂见到胡主教,胡主教把我们引到一座三层楼旁,指着这座楼,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张爱萍将军战斗过的地方,是浙东前线指挥部旧址。他还引我们到二楼看了看,但哪一间是张爱萍将军住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当时保密性极强,他不可能知道。我们在这楼的周围看了看:修竹茂密,花草如茵,院外斑剥的铁杆围墙在夹竹桃的掩映下依稀可见当年岁月留下的痕迹。经过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老革命”的证明和多方调查取证,中马路2号“外滩天主教堂”应为当年军委浙东前线指挥部旧址。

争议重重

但是王彦同志还是不同意这一看法,他仍然坚持“草马路一侧天主教堂”,党史研究室也有人对外滩天主教堂持有质疑。我们决定作进一步寻找。

首先专程到现在的宁波草马路了解情况,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这里很久以前是有很多教所,但没有教堂。现在都已经盖成居民楼了。热心的居民还对我们说,草马路东有个教堂,你们去了解一下。于是我们来到了草马路尽头,原来这是一座基督教堂,门牌号码为中马路196号。教堂牧师严恩频。由于指挥部没在基督教堂住过,环境也不象,故可排除。但王彦同志为什么会坚持“草马路一侧天主教堂”?我们与袁仲仁和王彦同志多次通了电话,他们认为,“草马路一侧天主教堂”是后来前线指挥部下面的海、空军指挥所所在地,即速成中学。调查证实,当年“前指”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8月先在天主教堂,第二阶段是10月搬到速成中学。应该说“草马路一侧天主教堂”即速成中学,也是当年浙东前线指挥部的一个旧址。

两个阶段,两个地方,大家意见不统一,到底哪一处是浙东前线指挥部?必须找出关键性证据才能有说服力。我们到过档案局、市公安局,还通过宁波市军分区,甚至还通过南京军区和军委的一些同志帮我们了解,都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最后我们只好向张爱萍夫人李又兰征询有无张爱萍将军当年拍的照片,这比较有说服力。然而,平时热爱摄影的张将军竟因为当时战事繁忙,没有留下历史的记录。

水落石出

怎么办?宁波中马路2号天主教堂到底是不是“前指”旧址?我们查阅了这座教堂的历史,它是一座百年老教堂。据史料记载,1872年建,名圣母七苦堂,建筑面积4380平方米,具哥特式建筑风格。1876年起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主教公署、藏经楼等,1887年添建钟楼。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接管,一度被我公安部队借用。1963年停止宗教活动。1980年12月复堂,改名耶稣圣心堂。但它靠近江边,多数老同志都认为“前指”不在江边,而且前面有个大水池和大院子,不符合当年情景,只是一度被我公安部队借用,所以被人们误解了。那么草马路有没有教堂?这是问题的关键。

东海舰队航空兵机关驻地在草马路一侧,于是我们找到了东航的一些老同志张书增政委、许培坤所长,他们说,俱乐部前面过去就有教堂!这太重要了,而且它的前面就有大的蓄水池,现已填平,院子也较大,符合老同志说的情景。后来我们又通过电话,咨询了原前指参谋,87岁的宁波人庄杰同志和原前指气象人员刘燕影、林烈夫妇,他们都认为草马路一侧是对的。仅凭他们的回忆,还不能说明问题,必须要有当时的房屋记载,于是,找到当时的房屋登记是重要的。在宁波市房管局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当年房屋记录和房屋平面图。原来它位于东海舰队航空兵西大院内,草马路的南侧,人和巷的北面,东临人民路,西靠贷运铁路,目前该地1994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协调,已于1995年《关于贯彻市长专题会议纪要》的方式,以经济补赏的办法完成土地征用,建成了东航警卫营大楼。目前大院内两侧樟树挺拔,枝繁叶茂,水池已被填平,绿草茹茵,苑如公园。至此,一座被岁月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革命胜迹终于昭然若揭,露出“水面”。

为了纪念张爱萍将军诞辰105周年暨一江山岛解放60周年,缅怀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我们费尽周折,默默寻找当年的战斗遗迹,目的是想让人们永远记住在宁波曾经有一段这样辉煌的革命历史,有一处值得宁波人骄傲且令人追念的红色旧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台湾歌手张悬 台湾创作歌手张悬出生下一篇:美国飞虎队 揭秘美国飞虎队解散的原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