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唐朝官职表 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 ”兼”字,不一定是「 ”兼任”的意思

导语: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 ”兼”字,不一定是「 ”兼任”的意思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唐代的官衔中,常常会带有一个「 ”兼”字。比如开元十三年,贺知章「 ”自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贺知章这个官衔该怎么理

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 ”兼”字,不一定是「 ”兼任”的意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唐代的官衔中,常常会带有一个「 ”兼”字。比如开元十三年,贺知章「 ”自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贺知章这个官衔该怎么理解? 一般人大概会以为,贺知章是从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并「 ”兼任”集贤学士。换句话说,大家会以为,礼部侍郎才是贺知章的主要官职,而集贤学士只不过是「 ”兼任”而已。如果这样理解,那就要闹大笑话了。 这个问题,就出在对官衔中「 ”兼”字的理解偏差上。 唐代官衔中的「 ”兼”字,最好理解为「 ”同时担任”。这看上去似乎与「 ”兼任”的意思一样,实则不然。今人所理解的「 ”兼任”,是只要担任几个职务,那么这几个职务的工作都得由你做。比如某人A职务兼B职务,那么A和B这两个职务的工作,这人都得去做。 但是唐代官衔中的「 ”兼”字,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跟今人所理解的「 ”兼任”一样。如房玄龄有一个官衔叫「 ”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就表明他既担任中书令,又担任太子詹事,并且这两个官的职务他都得去做。这种类型的官衔结构为:「 ”职事官”兼「 ”职事官”。 第二种,则跟今人所理解的「 ”兼任”完全不一样。贺知章的官衔就属于这种。他也是既担任礼部侍郎,又担任集贤学士,但不同之处在于,他只负责集贤学士的工作,礼部侍郎的工作却不用他管。说专业一点,就是贺知章以礼部侍郎为「 ”本官”,去出任集贤学士这个「 ”使职”。这种类型的官衔结构为:「 ”职事官”兼「 ”使职”,或「 ”使职”兼「 ”职事官”。其中「 ”职事官”永远是作为「 ”本官”。 那么什么是「 ”职事官”,什么是「 ”本官”?什么又是「 ”使职”? 要想弄懂这些,需要先对唐代官职有个基本了解。唐代的官职分为五类: 职事官、使职、散官、勋官、爵号 先说后面三种官衔。「 ”散官”是一种表示官员等级的官衔,「 ”勋官”和「 ”爵号”则都是荣誉加官。这三种官衔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没有实际职务。 而「 ”职事官”呢?不用什么绕来绕去的解释,说穿了,就是九品三十阶以内的官,有品级,有具体职务。再说更笨的一种办法,就是你去翻各种职官书,如《唐六典》、《通典·职官典》、两《唐书》职官志中都能查到它是几品,是干什么的。 「 ”本官”就是由职事官充当,其具体原因,下文会说。 至于「 ”使职”,得从它的设立缘由说起。概括而言,就是由于临时有某种需要,掌权者临时特设某职位,并亲自任命某人担任此职,以完成某任务。比如皇帝驾崩以后,其下葬过程是相当繁琐的,这时候就会临时设置「 ”山陵使”、「 ”礼仪使”之类的职位,由新上任的皇帝直接指派某人担任,以负责营建陵墓及相关丧葬礼仪等事宜。等把皇帝埋了以后,任务完成,这个职位也就撤销了。总不可能为了或许几十年才会埋一次皇帝的情况,而专门长期设置一个官职吧?有需要了,临时设置一个不就得了!这就是使职产生的根源。 虽然使职起初都是临时性为某任务而设置,但有些使职设置以后,发现持续有那个需要,行政效率又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常设不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节度使,以及盐铁转运使。 如何辨别使职? 办法简单得出奇。因为使职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实际职务,但没有官品。这是由于使职最初的设置是临时的,不固定的,自然也就不需要设置什么官品。纵然后来有些常设不废的使职,相沿成习,依然没有官品。所以根据使职这个特点,去检验就行了。 当不确定某个官名是不是使职的时候,直接去查《唐六典》或两《唐书》职官志部分,只要查不到这个官是几品,职务为何,那么极可能就是使职。比如贺知章担任的「 ”集贤学士”,任你把两《唐书》职官志部分翻烂,你都查不到它是几品,职务是什么,所以它就是使职。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些无法在职官书中查得的官名,可能不是使职,而是某个职事官的别称。如唐人称县尉为「 ”少府”,称县令为「 ”明府”。所以我才说这种翻职官书检验的办法,若查不到某个官的官品、职务,只是「 ”极可能就是使职”的原因。只要刨除这个因素,那么这种方法检验出来的,绝对是使职。 「 ”使职”需要带「 ”本官”的原因 使职本身没有官品,那么如何给担任使职的人发俸禄?这就是使职需要带「 ”本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拿贺知章这个例子来说。他以礼部侍郎为「 ”本官”,去出任集贤学士这个「 ”使职”,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去集贤院专任学士。但他领的却是礼部侍郎的俸禄,因为集贤学士是使职,没有官品,也就没有俸禄可言。 此外,「 ”本官”还有其他作用。比如大朝会时,贺知章是排在礼部侍郎的班序,因为集贤学士、翰林学士这类文馆使职,并没有自己的班序。别人见到他时,一般也会尊称他为「 ”侍郎”,而不是「 ”集贤学士”。这一点在使府使职中体现得最突出,比如杜甫晚年在严武幕中任参谋时,他的「 ”本官”是「 ”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才尊称其为「 ”杜工部”。 「 ”职事官”成为「 ”本官”的原因 职事官有自己的职务,但有些职事官的事务比较清闲,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所以「 ”本官”通常是借用这种闲散的官为之。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前,礼部侍郎就是个闲官,于是贺知章才会以礼部侍郎为本官,去出任集贤学士。但从开元二十四年起,本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常科考试,转由礼部侍郎主持,此官有了比较重要的职权,就没有再用作本官。但到了唐后半期,朝廷又经常以其他有文采的官员,以他官的身份来「 ”知贡举”,礼部侍郎被架空,此官又成闲官,又可以用作本官了,所以策划「 ”甘露之变”的李训才会以此为「 ”本官”,去出任宰相。 以上是属于通常的情况。然而由于开元、天宝以后,使府大开,使府的文职僚佐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文职僚佐也是使职,也需要带「 ”本官”才行,而用闲官作「 ”本官”显然远远不够了,所以只能用各种职事官的头衔,来作为使府文职僚佐的「 ”本官”。也就是一些人口中所称的「 ”虚衔”。顺此一提,这个所谓的「 ”虚衔”,不但能秩品阶,寄俸禄,还能用作自称和他称,能迁转,因此恐怕不是「 ”虚衔”那么简单,那么不值一提。 结论 综上,我之所以建议将唐代官衔中的「 ”兼”字,一律理解为「 ”同时担任”,目的在于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会产生歧义,特别是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一律理解为「 ”兼任”,「 ”职事官”兼「 ”职事官”的情况自然没问题,相当正确,但要是「 ”职事官”兼「 ”使职”情况下,就完全不对了。 举个例子,在元和四年的《诸葛武侯祠堂碑》上面,刻有一堆人的名字和官衔,其中一个叫张正台的人,他的官衔剔除散官和勋官后,就剩下「 ”节度判官兼侍御史”。这是典型的「 ”使职”兼「 ”职事官”,其实就是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幕府中当判官,侍御史不过是「 ”本官”。但如果理解为「 ”兼任”,那么就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是既要处理判官的工作,又要到御史台去上班。可他这个判官是在剑南西川节度使幕府,而御史台却在朝廷中央,难道他天天在中央和剑南西川之间两头跑来跑去供职?岂不是解释不通?而如果翻译成「 ”同时担任”,虽然不那么准确,却也不会产生上述歧义。这正是我考虑的所在。 最后,遇到类似于贺知章这种官衔情况,尤需记住一点:使职永远比本官重要。 参考文献: 张国刚《唐代官制》 赖瑞和《唐代高层文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上官云珠女儿 上官云珠女儿姚姚的悲剧人生,看了让人泪下下一篇:梁王刘武 梁王在平定七国中居功甚伟,死后梁国分为五国,难逃被削弱的命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