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雅言最早起源于现在的 从雅言到国语:古代官方口音的变迁简史

导语:从雅言到国语:古代官方口音的变迁简史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今天的普通话教育,其实在古代就有相应的版本。只不过在当时,这种官方语言推广更多是以「 ”雅言”和「 ”官话”的名称进行,覆蓋度也非常有限。但却在行政职能外,

从雅言到国语:古代官方口音的变迁简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的普通话教育,其实在古代就有相应的版本。只不过在当时,这种官方语言推广更多是以「 ”雅言”和「 ”官话”的名称进行,覆蓋度也非常有限。但却在行政职能外,附带有对人群的区分功能。 最早的官方语言出现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因为商周两朝的主要势力范围就集中在当地,都城或重要城市也经常位于这个区域。所以,基于当地口音的官话就成为各地官吏的标准。但考虑到商周的王室都源自北方,其语言样式自然不可能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其中,西周还一度将京畿设置在关中,使河南仅仅成为东部占领区的首府。这也给官方语言的设定,加上了不少行政变数。 周幽王绝不会以河南话和褒姒调情 很快,随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的官方语言也就逐渐脱离了关中本土。古洛阳话就正式渗透进贵族世袭,并将在很长时间内都以「 ”洛阳雅言”的优越感横行于市。这种优势在秦汉帝国建立后又遭到削弱,但中原地带的文化优势却难以迅速消磨。所以,无论贵族子弟身居何处,都流行以洛阳口音彰显自己的仲夏君子身份 至于说后世粤语最接近秦汉官话的说法,则根本属于无稽之谈。由赵佗等人带往岭南的拓殖大军,主要由来自三晋地区的降卒和小贵族构成。他们根本不可能操关中口音,又如何将秦始皇的母语带往南方?至于粤语本身,也保留了大量土生发音,与古代的北方发音有很大差异。 南下秦军主要是三晋人口 也不会懂得关中口音 汉朝的官方语言,也不可能和后世套近乎的客家话接近。因为刘邦在建立自己的王朝时,就宣布承袭先秦时期的雅言,并有「 ”洛语”别称。考虑到当时的文人骚客,大都活跃在诸侯王领地居多的关东等地,也能对京畿地区形成一种文化优势。因此,客家语的认领先祖发明,就像扯秦始皇说粤语一样荒唐可笑。 直到西晋灭亡,大量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而向南迁徙,也将中原的雅言带往当地。然而,这些人的聚集区往往非常集中,形同各个沿着水系分布的移民据点。至于偏远地方则难以触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口音为划分标准,将自己同底层人士区分出来。而且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坚持的正统口语也将逐渐失势。 衣冠南渡带去的中原雅言 很快就面临两头夹击和淘汰 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官方口语的发音也重新回归关中特色。只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五代和之后宋朝,又将统治核心动迁到有漕运支持的河南,顺便也自然而然的重新定义了官方口音。同时,宋朝也注意对于南方口语中一字多音现象进行「 ”纠正”,将一字单音作为绝对正统。这也间接说明,之前南下的人口对语言同行效果比较有限。 等到蒙元帝国朝建立,统治者自然把蒙古语定为官方语言。但出于习惯法与交流的需要,这种设定的存在感非常有限。因此在当时的帝国境内,各种方言与外来的色目语都非常流行。带有儿化音的汉语,也以「 ”大都话”的身份开始登上舞台。这种趋势在明朝也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改变。朱元璋确定的都城南京,在几十年后就被朱棣又迁会了北京。一直到16世纪,普通人都会将京畿称为大都,并逐步以元朝时形成的混合发音作为官方标准。 明清两朝的官话 成形于忽必烈建立的蒙元时期 类似的情况也在后来的清朝出现。统治者自然要把满语设置成官方语言,但流行官话还是明朝的旧传统。至于所谓的官话起源于南京方言说法,同样属于脑补出来的无稽之谈。因为南京作为移民人口众多的区域中心,本身就属于典型的官话语区。方言决定官方口音的想象,无疑是自讨没趣的一厢情愿。若是在王朝时代大放厥词,只怕会有被官府抓起来打屁股的风险。 最后,北京官话在1909年被清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并赐名「 ”国语”。今天的台湾也依然保留了这个称呼,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政府对清朝传统加以肯定。期间发生的新文化白话运动,也是对这个进程的促进。 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 对今天的语言影响很大 一直到1955年,「 ”国语”被更名为「 ”普通话”,但其核心思想却与最初的官话一脉相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虎痴 「 ”五虎 VS 虎痴”,谁才是许褚的真正克星让他直喝闷酒?下一篇:积硅步以致千里 读者文摘卷首语《积跬步,至千里》,请欣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