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40年时间四次修订 40年时间四次修订 这本书还原你一个真华夏

导语:40年来修改了4次。这本书还原了你真实的中文文本数据,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我们来快速看一下!国庆七天乐,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祖国的源远流长,先民的智慧勤劳,从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中得到印证,大开眼界之余,才发现我们对古人的误会竟然这么深。 陕西历史博物馆 就拿下面这副图来说吧,从小看电视,哪部古装剧里也少不得小贩走街串巷,街道里摩肩接踵的景象,可这副图却告诉我们,至少在隋唐时期,买卖商品

40年来修改了4次。这本书还原了你真实的中文文本数据,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国庆七天乐,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祖国的源远流长,先民的智慧勤劳,从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中得到印证,大开眼界之余,才发现我们对古人的误会竟然这么深。 陕西历史博物馆 就拿下面这副图来说吧,从小看电视,哪部古装剧里也少不得小贩走街串巷,街道里摩肩接踵的景象,可这副图却告诉我们,至少在隋唐时期,买卖商品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才可以,根本不可能出了院门就能遇上小贩这一说,更不可能到了晚上还能去购物。 古代长安地图 同时买东西这事儿,也不是谁都可以去的,除了上元节,稍有身份的女子出门都是必须要有家人陪同的,否则就得戴上围帽之类的,这在进入唐朝中后期稍有缓和,但到了宋朝却变得更为严苛。不可能那么男男女女地肆无忌惮地挤一块儿。 看来,这么多年看的电视剧遇上的都是「 ”假编剧”,用我们现在人的思路,随意揣测古人的行为方式,实在有些不妥啊。 虽然是一脉相承,虽然同是炎黄子孙,虽然都喝着黄河长江水长大,可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都说三岁一个代沟,我们和古代祖先之间的代沟比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似乎也能理解。 那么古人的日常到底是怎样的呢?还是找个靠谱的人,看本靠谱的书吧——《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大学学习古汉语文学的同学一定会说,这不就是他们大学教材中的一部分吗?确实是这样,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了这部《中国汉语》教材,之后又进行几次修订,眼下我看的这本,已经是第四个修订版本。倾注了几代人心血的着作,变得更加考据讲究,更加注重注释讲解,更多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从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等十四个方法借助古籍、文物对古代的常识进行了论述。然而需要提醒你的是,虽然说是介绍「 ”常识”,但这里头的常识对于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怕也是艰深晦涩的大学问。不过也别太有压力,并且全篇都在讲述知识,书中穿插的文物介绍,文句引据,,还原了真正的华夏古文化。 就从这几个最常见的误解开始吧。 孟姜女姓「 ”孟”? 孟姜女哭长城是每个中国人打小就熟知的故事。可对于孟姜女是姓氏问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深究,说她姓孟是现代人约定俗成的想法,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吧。而这在古代就涉及到关於姓名的文化常识了。 在古代,姓氏是贵族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只有名,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明贵贱”的,姓是用来「 ”别婚姻”的。 作为古代的一名女性,姓与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要加以区别,指名道姓的不大好,这一点恐怕就跟电视剧中的一样,说的都是这家的大小姐,那家的二小姐一样,只不过古人排行是在姓上冠以孟仲叔,来表示排行。 而出嫁了以后,那表示的方法又会不一样,比如在姓上冠上所自出的国名,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或者死后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所以,按照古人这样的取名方法,孟姜女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他们家的二女儿应该叫仲姜,三女儿叫叔姜,最小的叫季姜。如果他们家正好生的全是女儿,那或许就会有好几个叔姜。 同时,在秦朝的姜姓可不得了,是周代势力庞大的贵族,所以其实这个故事的原貌本不是底层小夫妻被统治阶级弄得家破人亡,基本上应该是本来就身份显贵的小寡妇要求提高追悼会规格的状况 「 ”环佩叮铛”才是淑女风范 ? 描述一个古代女子秀丽可爱,总是不忘用上「 ”环佩叮铛”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个女子在走路的时候身上所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美不胜收。 古人确实爱玉,常用玉石来比喻人的美好品格,温润如玉,冰清玉洁,金科玉律,可见一斑。可要说古代的姑娘家在身上戴上玉为了让人听个响,恐怕也是对人家存在了误解。 在山西出土的 告诉我们,早在西周时候,人们把玉戴在身上,那时候组玉佩是拿丝线穿好了挂在脖子上的。后来才改为系在腰间。 可要是为了听响儿,戴个什么金铃,银铃啥的,不是更加悦耳动听,俏皮可爱?为什么偏偏要戴玉呢? 所以戴玉佩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发出响声,恰恰就是为了不发出响声,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走仪态。玉石质脆,撞击易碎裂,级别越高的人,身上的组玉佩就越长。为了不让这一长串发出声音,自然只能轻移莲步,小心谨慎地走,这看在别人眼里,那才叫一个端庄淑宁,温文典雅。 当然这似乎还有一层寓意,古人嘛,最擅长的就是「 ”托物咏志”—— 人当如美玉,不是发不出声音,但是绝对不可以轻易地发出声音。所以「 ”环佩叮当”的不是淑女,「 ”环佩不叮当”的才是君子。 「 ”祖宗家法”是万恶的封建制度? 想想看电视剧集中的「 ”祖宗家法”,什么立嫡不立长,什么女子不能进宗庙,什么浸猪笼,说起来都觉得辣眼睛。这些因为是祖宗说的,就哪怕没道理得天荒地老,也照样有人去推崇,并且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古人到底是个怎样的脑回路。 然而不是不承认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祖宗之法在中原大地上的力量 一直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是我们以为的横行无理,恐怕这套制度也无法在世上屹立那么久。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成了真正的三不管地带,战乱中的民众失去了法律的约束,却没有完全地沉沦,仍然能够艰难而有序的生活,倚仗的就是被我们所唾弃的「 ”祖宗家法”。 到了今天,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延续了30年,家庭成分越来越简单,家庭成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丝毫没有减轻,社会人品基数逐渐变小 ,随之而来的「 ”亲属”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宗法的特点就是,亲属关系拉得远,近亲「 ”五服之内”已经不少,远亲「 ”五服之外”就更不用说了;亲属名称分得细,外国人也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可不分亲堂表,一律就是个「 ”aunt”,哪像我们,先生的和后生的,都有不一样的名称。 在这个庞杂的亲属网络中,不得不有一套制度来制衡、维系,于是就有了祖宗家法,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原则至今仍是家和万事兴的不二法门,「 ”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家庭里的一些常见纠纷,比起外人插手,让同族的长者调和调和,再不行让族长拍个板,定个性,解决起来更加水到渠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书中说: 假如我们把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和灾难比作从天而降的巨石,那么国家的各层力量就是一层层用来托挡巨石的网,使得巨石下的人不会全被砸死。而这些网中曾经最靠下面,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层,就是宗法。 也许也是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社会各界也开始慢慢编撰那些已经消失很久的家族族谱了吧。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智慧,古人有古人的精深。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现代的眼光,穿过层层历史的迷雾,去揣测古人的生活方式时,千万要少一点理所当然,多一点谨慎敬畏。 在历史而前,掌握古代常识,才不会做个无知的国民。或许这些常识繁冗琐碎,且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很远,但少了这些,我们一直追求的文脉,一直追求的仪式,却又瞬间变得浅薄无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致敬着古人,提醒着今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 口蜜腹剑的故事 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下一篇:陈廷敬简历 陈廷敬简介 清代名臣康熙帝的老师陈廷敬生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