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 ”家承仁厚”:沈家本的氏族家风 「 ”家承仁厚”:沈家本的氏族家风

导语:《家传仁学》:以下沈家本的宗族家风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沈家本生前唯一的一张「 ”全家福”。 资料图 沈家本先生简以治家,没有置下什么产业,又因种种原因,子孙后代也无力坚守仅有的房产。但于承担、担当的精神,他作出了表率,沈氏后人也没有辱没良好的家风 沈厚铎 经常有人问起,作为沈家本的后代,沈氏家族的家训、家规是什么?家风又是如何? 家风,家家有之。良善之家传良善之风,

《家传仁学》:以下沈家本的宗族家风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沈家本生前唯一的一张「 ”全家福”。 资料图 沈家本先生简以治家,没有置下什么产业,又因种种原因,子孙后代也无力坚守仅有的房产。但于承担、担当的精神,他作出了表率,沈氏后人也没有辱没良好的家风 沈厚铎 经常有人问起,作为沈家本的后代,沈氏家族的家训、家规是什么?家风又是如何? 家风,家家有之。良善之家传良善之风,劣恶之族传劣恶之习。而家规、家训却不一定家家都有。我从小就没听说过祖上传下什么家训之类。倒是从沈家本先生开启的辈字,却是口传身教,传承了良好的家风——高祖沈丙莹公定下了「 ”家承仁厚”的辈字,配以五行的「 ”木火土金水”,以保证二十代不会重复。「 ”家承仁厚”这四个字就形成了沈家本先生以降的沈氏家风。 自始至终心怀家国的沈家本 记得儿时每天描红模子,平时父亲只不过有时拿来看看,告诉我哪儿写得不好,得怎么写,就行了。等到我快上学时,得用学名了,父亲教我写「 ”沈厚铎”三个字。没红模子,他就自己写个样子,叫我照写。 父亲告诉我,「 ”厚”是我的辈字,又告诉我,太公、祖父和他自己的辈字,四代人连起来就是「 ”家承仁厚”。连续几天,他给我讲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却总也听不明白,脑海里有无数的问题。父亲也不急,只是告诉我:要记住,以后大了慢慢就懂了。 可是,在我还没真正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时,父亲就离开了我。那是1952年,我13岁。所以,于我而言,父辈的说教并不多,而家族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深刻的。 「 ”家承仁厚”四个字,一目了然,谁都知道字面上的意思。但要使之融入思想、成为性格,的确是需要在家族环境中潜移默化的。 家者,家国之家。沈家本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形成了鲜明的家国情怀,且终生践行,直到寿终。就在病入膏肓的1913年初春,久已脱离政坛的老人仍心系国家安危,借诗作《梦中作》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可怜破碎旧山河,对此茫茫百感多。漫说沐猴为项羽,竞夸功狗是萧何。 相如白壁能完否,范蠡黄金铸几何。处仲壮心还未已,铁如意击唾壶歌。” 而从沈家本青年时代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与志向。 1859年,沈家本19岁,正值勤奋读书求取功名的时候,他写下《咏史小乐府》三十首。 他歌颂陈涉大义凛然,高举大旗逐鹿中原的勇气与壮举:「 ”守冢高皇置,云沉大泽乡。中原多逐鹿,首事伙颐王”;他赞赏大义灭亲恢复汉室的周勃、陈平:「 ”大义亲忧灭,休腾卖友讥。公言杀诸吕,血溅汉臣衣”;讴歌以文才与武略为国家驱逐异族侵略的卫青、霍去病:「 ”志雪高皇耻,河南郡县开。单于庭北走,卫霍信雄才”;仰慕忠贞不屈,为国守节的苏武:「 ”勋业争方召,深思出汉朝。中兴苏祭酒,图画姓名标”;崇拜执法不避权贵,终被腰斩的赵广汉和刚正直谏终被诛死的韩延寿:「 ”一代称贤傅,伤哉饮鸩时。赵韩两京兆,死后令人思”…… 诗言志,这三十首小诗,体现了青年沈家本的家国胸怀,也成为他一生践行的志向与理想。在他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不论是仕途渺茫,身处逆境;还是为官一方,守土为政;乃或修律立法,以致修书校勘,都以家国、世人至上,以「 ”但教不把初心负,沧海遗珠莫遽诃”的精神激励自己。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礼记·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 ”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沈家本先生正是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他终生严以修身简以治家,所以他有资格以诗宣示「 ”我与梅花一样清,世人莫笑在官贫”。 正因为无愧于国,所以在清末修律中,他敢冒王公贵胄之大不韪,甚至在被攻击为「 ”导人不孝”「 ”导人败节”「 ”离经叛道”的情况下,仍坚持修订法律,坚持去除旗民特权、实现满汉法律平等、删除歧视妇女的法律条款等一系列改革。 不辱家风的沈氏后人 再说「 ”承”。承,就是继承、承担。继承的,是家业、家风。就家业而言,沈家本先生简以治家,为官不谋私利,不以「 ”在官贫”为耻,没有置下什么产业,又因为种种原因,子孙后代也无力坚守仅有的房产。 但于承担、担当的精神,他作出了表率,沈氏后人也没有辱没良好的家风。 沈家本一生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不论是做京官,还是执掌地方都能尽其所能。在中国近代第一次的法律改革中,他更是为中国法治近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后代的成就虽不如沈家本先生那般辉煌,但许多人都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能力,甚至是生命。 「 ”仁”,自然是仁爱;「 ”厚”,则为宽厚、厚重、厚积薄发。沈家本先生为人宽厚,为学厚积薄发,积一生之学为我们留下了近千万字的着作,其内容之厚重,为世人崇敬。 「 ”家承仁厚”是无法分割的一种精神,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为人、为学、为业的精神。这种精神,或许就是沈氏家风吧。可以说,沈家本先生的后代没有辱没先祖遗风的子弟。 就说长房的后代,也就是沈家本先生早年失散的长子沈承焕的后代。到我们这第四代,长房有我堂兄沈厚淦和堂姐沈厚钤。他们兄妹参加革命后都改了名字,堂兄叫沈育,堂姐叫沈千。 堂兄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建国后落脚安徽,成为《安徽日报》副总编辑。在「 ”文革”中,没有牺牲在战场的沈育,却被迫害致死,而他坚持共产党员的原则,没有向「 ”造反派”低头。 堂姐沈千,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参加了中共北平城市工作部的工作,建国后从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秘书做起,后任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处长。「 ”文革”后,她担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直至退休。 这位堂姐在组织部工作身居要职,却从没有一个沈家人因为工作找她帮忙,也没有一个人利用这层关系。 1963年,我大学毕业。那年暑假,正待分配,闲来无事便到她家玩。我根本就没想和她说毕业分配的事,她却告诉我「 ”要服从组织分配,要到艰苦的地方去”。 我告诉她,我报的志愿是没人愿意去的成人教育。她就说:「 ”北京的成人教育战线,的确需要你们这样的新生力量。大家不愿去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正规学校名声好,其实哪里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身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沈千不只是待我如此。就连她的儿子找工作,都全靠自己闯荡。 家风来自家庭、社会、读书 沈家二房沈承熙育有一男一女。老大是女儿,名为沈仁垌,是沈家本先生的长孙女,也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大姑妈。她早年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抗日,又在儿子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 沈仁垌的一个儿子为抗日捐躯,另一个儿子参加解放战争牺牲。她带领小女参加革命,自己又为革命回到北平,建立中共北平城市工作部的重要联络站,掩护了许多重要领导人,保护了多部地下电台。 退休后,沈仁垌在北京市文史馆工作,成为北京市有名的革命老人。因为她参加革命后,改名余谷似,城工部的老同志都尊称她为余伯母。她的小女余铭玖,也就是我的大表姐,后来做过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实践》杂志副主编。 老二房的老二,也就是我的二堂伯沈仁堪继承祖业出国学了法律,回国后曾做到民国政府金华法院推事。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兄沈厚锦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考入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第七分校,后随军抗日,征战沙场。后又随傅作义将军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调至18军军部,任电台台长兼18军技师,随军入藏。1955年,他转业成都,1957年被打成「 ”右派”,1980年才得平反。他虽一生坎坷,却没有辱没沈氏家风。 家风也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性格。敝高祖沈丙莹性格刚直,不事权贵。 沈丙莹墓志铭是这样评价他的:「 ”立心温厚,不以刻核自矜,及任御史,稽查中仓,严却馈遗,群吏敛手。先是权贵人用事,欲招致公,公执方严绝不与通。” 「 ”严却馈遗”,就是严格地拒绝贿赂,使得「 ”群吏敛手”。文中的「 ”权贵人”就是肃顺。他欲招沈丙莹致门下,使人传话曰:沈大人要外放,岂不易事,何时一起吃个饭可也。然而,沈丙莹竟不予回应,致使肃顺不满,结果被外放至穷乡僻壤的贵州安顺。到了贵州,他仍然不肯逢迎上司,最后只得休致回了湖州。 沈家本秉承父亲的脾气秉性,也是不肯逢迎权贵,不肯为前程请客送礼。他在刑部经十次京察,未获吏部优等评价。 到了我的祖父沈承煌,他因抵制汪伪政府,拒绝了大理院长董康的挽留,辞去了大理院推事的职务。抗战胜利后,家父在上海担任救济总会秘书长,因抵制上峰贪污救济款,挂印而归。 这种一脉而传的性格,就是沈氏传承的性格,也是家族之门风! 家风并非说教而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发自心底的。这种潜移默化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来自读书。 比如,沈家本先生的那种锲而不舍的家国情怀从何而来?纵观他的一生,家庭的影响是基础,社会现实是环境,读书是种子。我们无法知道沈家本先生开蒙读的什么书,但从他19岁时写下的《咏史小乐府三十首》中可以读出《史记》《左转》等史书对他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与熏陶。 在贯穿一生的读书中,沈家本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丰富的知识养成自己的智慧。这从他后来几十年的从政、修律的生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沈家本先生曾在保定被侵犯中华的八国联军拘捕,被幽禁9个月之久。当他重获自由时,他想到的是如何拯救岌岌可危的国家。长期务法的沈家本,他自然地想到了以法强国、依法治国。在经过郑州时,他专门瞻仰了子产祠,且以诗明志:「 ”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 沈家本先生大义凛然的家国情怀,他一生坚守的勇于承担、为人正直、爱人至深、宽厚仁达、于学不厌的精神,造就了「 ”家承仁厚”的良善家风。这是我们后人要永远传承的宝贵精神遗产。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在这个法治的时代,我愿与当今之法律人,以沈家本先生之精神共勉。 责编:高恒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传家宝被借走後意外丢失 传家宝被借走後意外丢失 老人按市场价索赔 专家:按我的估价下一篇:残忍无情中国古代姬妾制度:剥皮杀妾是家常便饭 残忍无情中国古代姬妾制度:剥皮杀妾是家常便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