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二里头 你对二里头文化有何认识

导语: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意义,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为中国上古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夏朝真的存在吗?这是萦绕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多年的问题。要证明一个时代是否存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就是先由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后被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纸上地下二重证据法”:一是有信史。但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只有对夏朝世系粗略的记述,而没有记载确

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意义,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为中国上古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夏朝真的存在吗?这是萦绕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多年的问题。要证明一个时代是否存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就是先由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后被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纸上地下二重证据法”:一是有信史。但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只有对夏朝世系粗略的记述,而没有记载确切的在位年代。二是有实物。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但甲骨文并没有任何记述夏代的文字。在以往历次的发掘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夏代的器物。由于商代甲骨文记述的历史只能上推到公元前1750年,距今只有3700多年,所以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受到很多质疑,尤其是西方学界,断言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以商代为起点,并不能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等一样可称之为文明古国。

实际上,中国对二里头文化的研究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而考古发现和发掘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中国考古学家对位于河南登封进行考古发掘时,首次发现了夏代器物遗存。后又在对郑州商代古城附近的洛达庙村和洛阳东干沟进行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了一些夏代青铜制品。1959年在洛阳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建筑群落、墓葬、器物。经测定,这是一处早于商代的文化遗存,正好可以填补夏代的历史空白。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又在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陆续发现了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这些被测定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文化遗存中,由于数二里头遗址最为典型,故被学界一致认定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意义和科学证据的特征:

一是发现了和郑州商代都城同样规模的城市遗址。在二里头,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大型宫殿遗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有力地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统治者以及臣民祭祀、议事、居住、生活的场所,已经具备了国家的一切特征,也就是说二里头是商代以前的重要城市,也就是夏代的都城。

二是发现了器型更加接近现代特征的“中国龙”实物。2002年春天,二里头遗址一处贵族墓地出土了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龙型器物。每片绿松石大小不一,最大的长度还不到1厘米,厚度也仅有0.1厘米左右。最让人惊叹的是它的造型,巨头蜷尾,形体曲伏有致,头部为扁圆形,吻部略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它的中脊和鼻梁,鼻端也是绿松石。仔细看,会发现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眼眶内同样嵌有绿松石片。据测量,它的头部至尾部全长70.2厘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主任杜金鹏说,“从文化传统的亲缘关系上看,只有中原地区发现的龙,从夏、商、周到秦汉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于二里头的龙形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源头。”

三是发现了接近于商代甲骨文的文字型符号。《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思是说,商代的先祖殷人就已经开始有图书方案了,记载了殷人发动革命消灭夏代的历史。但在发现商代的甲骨文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现具有文字特征的上古遗存,只有在一些陶器上发现有刻划型符号。而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和骨骼上,发现了具有文字特征的刻划型符号,据统计共有24个,也逐一被有关专家破译。这虽然不能确证夏代已经有文字存在,但也能确切地认为这是夏代的文字型符号。

二里头文化将中国有国家的历史上推到了距今4100年前,再加上已经确认的属于原始部落文化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但有5000年,而且远超过了5000年。这雄辩的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有理有据,不容质疑。我们作为后世子孙,既要为历代先祖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百折不挠开创的灿烂文明而自豪,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里头文化是起源于中国夏朝的文化,我们把它称为二里头文化,是与其发掘地有关,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据考古学专加称,二里头文化起源于距今3500年到3800年作用。二里头文化包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青铜和宫殿文化。它不仅是我国在建立属于第一个王朝夏代被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同时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为探索夏商时期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里头文化更加肯定了考古学家对于夏代等级制度的研究,此外,二里头还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包括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探索对于夏商时代的考古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许宏说,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历史一页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王朝遗存!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成果,充分肯定了二里头遗址的历史地位。

“二里头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进行近60年来,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双轮车辙痕迹、最早的“十字路口”、最早带中轴线的四合院建筑群、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最早的青铜酒礼器等“中国之最”。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前后几进院落,这样的建筑布局是后来几千年我国古代宫室制度的发端。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而二里头正是在距今3800年前后,由各地方社会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成的文明核心。

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时代,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中心。这个现象发生的年代在商王朝之前,区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从时间、空间、规模、对全国的影响力来看,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象。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献非常一致地记载,夏人是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的。对照文献的记载,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中国王朝文明的开始,最大的指向就是夏王朝。

王巍表示,虽然有观点认为,二里头遗址下限已进入到商纪年的范围,但二里头遗址的宫殿方向是北偏西,其他被确认的商代都城建筑方向却是北偏东,说明二里头与商的宫室制度有明显不同。从考古学文化面貌来看,二里头整体上和商文化的面貌不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它于2001年被正式提出,经历了预研究等数个阶段的工作后,于2016年完成第4期结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袁守城 《西游记》里的袁守城是不是唐朝的袁天罡 为什么下一篇:百越之地是现在哪里 为何很多人不知古时苏浙杭沪一带吴语之地才是百越部落的发源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