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鄂伦春发现一个山洞 洞内有一篇神秘祭文 揭开了北魏皇帝的秘密

导语:鄂伦春族发现了一个带有神秘悼词的山洞,揭开了北魏皇帝的秘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博弈,不过对华夏文明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鲜卑族人。其中最典型

鄂伦春族发现了一个带有神秘悼词的山洞,揭开了北魏皇帝的秘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博弈,不过对华夏文明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鲜卑族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唐王朝,一半是汉族血统,一半是鲜卑族血统。那问题来了,鲜卑族人起源于何处呢?如果您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就让小编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内蒙古鄂伦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的北部,这里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因此很少有人涉足。不过,据当地老一辈村民口耳相传,古时候的鄂伦春都是原始森林,并且还有「 ”怪兽”出没,但好在后来出现了一位嘎仙,将「 ”怪兽”彻底降服,而且嘎仙为了庇佑鄂伦春人,就住在了森林里。 传说总归是传说,不过内蒙古的考古专家们,却想到森林里一探究竟。于是,1980年7月,专家们第一次进入鄂伦春的森林,在经过几天的考察后,意外找到了一个洞口。惊喜之余,专家们将洞口前茂密的杂草统统砍掉,然后带着手电筒进到洞中,结果发现里面竟然别有洞天 山洞入口狭小,但渐行渐宽,一经进入,便觉气温陡凉,走到洞底时,凛冽的寒意让人一个劲地打哆嗦。专家们举着强光手电,环视一圈,发现山洞内部有90多米长,20多米宽,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高度也达到了惊人的20多米。紧接着,专家们又用灯手电仔细观察,发现洞内石壁十分光滑平整,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山洞。 专家们都纳闷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嘎仙居住的地方吗?就在人们都疑云罩顶的时候,有位专家在石壁上看到了一处模糊的石刻,但距离地面约15米高,他们借来了长梯才爬上去,还制作了一份拓片。专家们回到博物馆后,在古文字专家的协助下,破解了拓片上的文字内容,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石刻的文字为隶书,有19行之多,每行约11个字,共计210字,其内容为:"维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通读全文,专家们发现这是一篇拜祭先祖的祝文,其中的「 ”太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由此可见,该石刻距今约1500多年了。后面内文的意思,就是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到此地祭拜先祖,并撰写石刻。突然,专家们恍然大悟,因为同样的事情在史料中也有记载。 《魏书》中提到,「 ”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凿石为祖宗之庙”,「 ”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等等。山洞石刻的发现,印证了史料的记载,因此专家们可以确定,该山洞就是卑族人的发源地,是他们的「 ”祖宗之庙”。后来,鲜卑族的拓跋部开始南迁,逐渐深入中原腹地,并和汉人杂居和通婚,最后到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在此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考古专家们在山洞内和周边,也都发现了不少的石刻,特别是2015年发现的14个北魏时期的石刻文字,更加坚定了专家们的推断。如今的嘎仙洞,不再那么神秘,目前在有关单位的保护下,也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历史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学者和游客,来此寻找鲜卑族的踪迹。 不得不承认,考古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考古的发现却是美好的,专家不仅能为我们追本溯源,还能揭开历史的谜团,还原历史的真相。因此,对于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考古专家们,我们还应该致以诚挚的感谢,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只能在空洞的古籍中寻找「 ”模棱两可”的答案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这10位乞丐的书法 不禁让人慨叹下一篇:上使外将兵 扶苏是谁的儿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原文及翻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