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明朝有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不会大权旁落,也没有权臣呢?

导语:明朝时期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南方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按理说这种繁荣的社会景象离不开统治者的兢兢业业,但是当时的很多统治者并没有十分勤勉地处理政务,像明神宗更是三十年多年不上朝。这些统治者如此怠政

明朝时期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南方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按理说这种繁荣的社会景象离不开统治者的兢兢业业,但是当时的很多统治者并没有十分勤勉地处理政务,像明神宗更是三十年多年不上朝。这些统治者如此怠政依然没有导致政权旁落他人的原因主要有三项。

首先,明朝的政治结构十分严密,即使没有皇帝处理政务也能够顺利地运行下去。

其次,上朝只是一种形式,不上朝并不代表着不理朝政。

最后,明朝的权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来源于官僚集团,另一种来源于宦官集团,宦官集团需要依附于皇帝而存在,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皇权造成致命的威胁。

而官僚集团并非出身皇族缺乏取代皇帝的合法性,明朝权臣的结局一般来说都十分悲惨,张居正就因为触犯万历皇帝的权威受到了死后清算抄家的处罚,这种严厉的惩处制度对于其他的官员来说,有着极大的警醒作用。

一、明朝完善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度的推行

明朝初期,宰相胡惟庸独断专行,对皇权产生了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极其不满,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就实行的宰相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到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这一制度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皇帝工作量的加大。

在这一制度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不堪重负,不得不设置其他机构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的殿阁大学士设立了内阁制度,关于内阁的职务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一切命令都要以皇帝为主,这一机构是服务于皇帝一人的私人机构,虽然拥有议政权和执行权,但最终的命令还是要以皇帝为主。

到了明朝中期,内阁的权力提高负责监管六部尚书,对皇帝决策的影响也极大,到了张居正改革时,内阁成为了政府运转的核心。虽然内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但此时的张居正与过去的宰相并没有什么分别。

内阁制度的设立是出于加强皇权的目的,对于封建皇权自然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不过作为中枢机构内阁对于皇权还是有一定压制作用的。但是明朝的宦官集团对于内阁也有着一定的制肘。在这种多种权力的制衡下,内阁大臣很难再与皇帝抢夺更多的政治权利。

明朝法律对于官僚的制约

明朝的法律体系,除了避免皇权的无限膨胀以外,还抑制了官僚集团。明朝的《大明律》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回避制度”

在明朝对于宗室贵族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回避制度”了,这一制度指的是皇亲国戚不得担任京官,与皇亲国戚结亲的京城官员也必须要调往外地任职。

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极其严厉,万历年间在修撰《大明律集解附》时就记载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形,“若保勘隐情,以存作亡,以有作无,扶同申结者,正犯发边充军”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在法律制度上确保了这一制度的落实,避免了贵族集团对皇权的威胁。

科举制度

明朝的法律明确了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明朝时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更加制度化、经常化。开启了社会下层人员进入国家机构的途径。这代表着传统的官僚政治范围得到扩大,社会底层进入到了官僚体系当中。

据统计,在明朝中后期,县级以上的官员大多都是科举考试出身的,到了天启二年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更是成为惯例。

朱元璋之所以要在法律中添加这一条例,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元朝末年贵戚专权,举荐亲朋,结为朋党导致整个朝堂土崩瓦解的现象。这一制度在保证明朝统治长久性的同时还分化了官僚集团的权力,在朝廷中形成了权力的相互压制,尽量避免了某一势力权力的扩大。

二、明朝皇帝对于朝堂的控制

明朝的特务机构使得皇帝不用上朝就得以监控臣僚,把握整个朝堂的变动。明朝的特务机构又称“厂卫”,由东厂、西厂、内行厂以及锦衣卫组成,这一组织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持续到明朝灭亡。

这一制度的确立加强了皇权,震慑了封建官僚,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后,中央政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真空,形成了皇帝与官僚大臣之间的沟通断层,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出现。可凭借皇帝一人之力又无法对整个官僚系统进行控制和监察,于是“厂卫”机构出现了。

“厂卫”机构的侦查效率极高,在明朝初期政权未稳定“厂卫”机构负责监察百官有效地避免了政局分裂,与此同时,反腐败的成效也颇为明显。从这个机构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并非不理朝政,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法来处理政务。

三、明朝皇帝与权臣之间的关系

明朝的权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皇帝过于年幼,为了维护政权正常运转所出现的权臣,比如说张居正,另一类是皇帝亲信的宦官集团,比如说魏忠贤。这两种权臣虽然对皇权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剥夺皇帝的权力。

以张居正为首的官僚系统中的权臣虽然限制了皇权,但也维护了封建王朝的正常运转。张居正担任内阁首府时,最大的权力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个就是作为内阁首府所掌控的票拟权,这一权利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第二个是张居正当政时期,因为皇帝过于年幼,无法处理朝政,而被赋予的“批红权”。这一权利指的是皇帝对于内阁建议的采纳程度也就相当于最终处理权,第三个是张居正所享有的对皇帝的教导权。

这三个权力使张居正成为了明朝权力最大的大臣,他利用自己的权利进行了改革,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维护皇权的一种体现。但是张居正过大的权力还是限制了皇权,最终落得死后清算的结局。

以魏忠贤、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是皇帝抗衡士大夫集团的工具。明英宗时期的宦官王振了深得皇帝信任,被明英宗以先生称之。朝中大臣对此心有不平,于是便以匿名书的方式揭发王振,被王振发现后,于市集斩首。

明宪宗时期的宦官汪直同样也深得皇帝信任,是历史上第一个“巡视九边”的宦官,明武宗时期的宦官刘瑾,常常在皇帝处理政事时与旁边玩闹,喜好玩乐的明武宗自然不能安心处理政务了,于是他便将政务总揽。由此可见,这些宦官执掌的最重要的权利是替皇帝行使的决策权,他们之所以能够执掌权力,完全是出于皇帝的信任,他们的存在就是依附于皇权的。

总结:

在这种严密的政治体系下,明朝的皇帝不用每日上朝,也能很好地控制朝堂。但是这种怠政的行为造成了大明江山的千疮百孔,使大明王朝最终还是落得不足三百年就灭亡的结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柜中美人李涵喜欢谁 柜中美人李涵喜欢的人是黄轻风还是胡飞鸾?下一篇:围魏救赵是什么战役 桂陵之战简介:一场“围魏救赵”的战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