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垂帘听政始于 历史上有哪些垂帘听政的太后 第一个临朝称制的是谁

导语:  太后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多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她们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

  太后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多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她们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

  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

  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

  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吕后,名雉,山东单县人,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

  当时,骁勇善战、已有谋反之意的韩信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因为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刘邦一直拿韩信没有办法。吕后决定诛杀韩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使群臣慑服。

  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

  邓绥,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邓绥,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

  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

  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绰出身于辽代皇族著名四大别部之一的国舅别部,其父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萧思温历事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的出身是何等的显赫和尊贵了。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人人都知道清代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事,鲜为人知的是,唐代的武则天也曾经垂帘听政过。

  武则天的一生是一个大奇迹。一个女人,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个大奇迹是由若干个小奇迹构成的,没有这些小奇迹,也成就不了最后的大奇迹。什么是小奇迹呢?废王立武就是一个小奇迹。

  父亲的小妾,居然成为儿子的皇后,这是谁都料想不到的,可是武则天做到了。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但是这套体制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

  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国家大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康熙帝年纪尚小。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孝庄太后颇有政治才能,论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势,垂帘听政,但她宁可在幕后辅佐康熙,而不愿到台前来垂帘,故周南的建议为孝庄太后所拒绝。清代不许母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

  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太后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多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她们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书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

  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

  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

  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文泰来 文泰来在武林人士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下一篇: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 战国轶事:秦灭六国的顺序,为什么是韩赵魏楚燕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