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雍正当了几年皇帝 雍正后是哪个皇帝,雍正后面是哪个皇帝

导语:雍正后是哪个皇帝,雍正后面是哪个皇帝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雍正后面是哪个皇帝他的儿子,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之后,禅位后又继

雍正后是哪个皇帝,雍正后面是哪个皇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雍正后面是哪个皇帝

他的儿子,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之后,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

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

拓展资料:

大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睿智有为之君。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好大喜功,沉迷于游山玩水,生活奢侈靡费的君王。他一生多次南巡,光富甲天下的江南一带他就先后去了五次。

乾隆爷不厌其烦五下江南,似乎并不全是为了领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疑似另有一番深意。江南素以物产丰饶、人文鼎盛著称于世。自魏晋以来,北方战乱频仍,烟尘四起,江南却相对平静,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士纷纷携家南迁,寻觅一方能“躲避暴秦之桃源秘境”。

时光飞逝,到了两宋之交,由于面对北方游牧帝国的不断南侵,朝廷以及北方世家大族屡次衣冠南渡,他们带来了大量鼎彝重器、珍贵典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命脉在锦绣江南一隅得以烟火传承而幸免灭绝,因此,江南的士风也一直甲于全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雍正后下一个皇帝是什么皇帝?

雍正后下一个皇帝是他的儿子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扩展资料:

雍正皇帝是位勤奋的皇帝,但是中国史学界,对其议论最大的是他登基和去世。据说,雍正登基是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他的帝位其实得来不正。因此雍正在位期间,大肆屠杀反对自己的政敌和兄弟,一场腥风血雨。

而雍正皇帝的去世也颇为神秘,有人说,他是被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所刺杀,有人说,他是服用丹药过度而四,也有人说,他是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但事实上,雍正皇帝属于暴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乾隆,在位时间60年,而实际上,乾隆皇帝是在嘉庆四年才去世的,他实际掌权的时间,比康熙皇帝还要久。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统治达到了最高峰,并对西藏、新疆地区用兵,并将之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到了晚年,清朝的国力开始走向衰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不断。

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一起缔造了中国历史有名的“康乾盛世”,长达120年,比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加起来还长一倍多。同时,“康乾盛世”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具有文韬武略的大臣、贤士最多的时代。

但清史专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时,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极因素: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称之为“盛世的阴影”。并对对周思源作出了反驳,指出“整个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都没有“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科学技术”,都是专制的封建制度。按照周先生的理由,中国封建社会就不会有什么‘盛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雍正

雍正过后是谁当皇帝?

乾隆。

雍正后面的皇帝是乾隆是清代高宗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6年。在这期间的重要事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兴文字冤狱、《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扩展资料: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挣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乾隆。

雍正皇帝一共育有10个儿子,可惜雍正的儿子们除了后来的乾隆皇帝,其他几人都命运悲惨。雍正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三个:弘时、弘历和弘昼。皇四子弘历是康熙圣祖生前非常喜欢的皇孙,很大程度上讲,雍正得到帝位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康熙喜欢雍正的这个儿子。

雍正要保四子弘历继位也有深沉的考虑,那样就可以借机向臣僚们表明,他只是替康熙看中的皇孙守江山,以示对圣祖的尊重,也表明自己“实际上不愿当皇帝”的态度,那样他的日子机会好过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

雍正后谁继位

雍正帝于雍正13年,即1734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圆明园,他在雍正元年就手书乾隆帝的名字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雍正帝驾崩后,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诏皇子弘历即皇帝位,即乾隆帝。

乾隆是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后的第一位正常继位的皇帝

后来雍正去世后是他的哪个儿子当皇帝

雍正帝死后,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乾隆皇帝。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扩展资料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

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 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 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雍正后是哪位皇帝

乾隆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清朝时期雍正以后皇帝是谁?

  清朝时期雍正以后皇帝是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子弘历。

雍正之后有多少个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 1723——1735

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 1736——1796 嘉庆元年——嘉庆二十四年 1797——1820 道光元年——道光三十年 1821——1850 咸丰元年——咸丰十一年 1851——1861 同治元年——同治十三年 1862——1874 光绪元年——三十四年 1875——1908 宣统元年——宣统三年 皇帝雍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画蛇添足是寓言故事吗 画蛇添足故事,画蛇添足的故事下一篇:中国中药材 中国十大珍贵中药材 国内十大罕见紧缺中药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