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轻松读史之大唐: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 轻松读史之大唐:贞观19年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导语:轻松读《历史的唐朝》:贞观十九年第一场雪比以前来得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 冷兵器时代,人多很重要。但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唐军好像并不在意。听李世民那意思,他不担心自己人少,只担心别被对方跑了。 当时他作了个形势分析:敌人上策是找个山头挖沟守着,等我们粮尽了打反击;中策是带上安市城里的弟兄们,赶紧跑路;下策是上来跟我干。我预判,他必出下

轻松读《历史的唐朝》:贞观十九年第一场雪比以前来得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 冷兵器时代,人多很重要。但面对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唐军好像并不在意。听李世民那意思,他不担心自己人少,只担心别被对方跑了。 当时他作了个形势分析:敌人上策是找个山头挖沟守着,等我们粮尽了打反击;中策是带上安市城里的弟兄们,赶紧跑路;下策是上来跟我干。我预判,他必出下策,这两天就可以收拾他们。 高句丽那边,意见不是那么统一。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说:李世民当初年轻轻就打遍天下,现在带着全国的精锐而来。咱们还是小心点,先不要跟他打,只派小股部队骚扰唐军粮道,等他粮尽退兵,有的是机会。 但带队的高延寿没听,他大概想:我大老远跑来,敌人面都没见着,你跟我说机会!率领部队继续前进,不过也加了点小心,走到距安市40里处,停下来安营扎寨。 高延寿想打可以理解。当初杨广带一百万部队来,都没搞出什么名堂,何况现在我比你人多。而且两军在装备技术上,也没有大的差距。 其实,差距藏在他看不见的地方。 一支部队,作战指挥、战斗精神、战术水平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了战斗力最重要的部分。唐军从国内统一战争,到建国后与周边强敌的作战,一直就没停过,打造出一支百战之师。现在没有相关记录了,但可以肯定:有光辉战史和荣誉称号的部队不少,象什么‘武牢英雄团’、‘赤水旅’、‘铁山突击连’等等。这些,都不是从数目字可以算出来的东西。 李世民自打做了皇上,有二十年没亲自带兵打仗了。一来底下高手不少,二来国家政策也不支持。但看他这次的表现,仍旧保持了高水准。 他第一步仍然是打心理战,做了两个动作:第一,派出小股部队前出,与敌军接触后伪装败退。第二,他给高延寿写封信,说:「 ”听说你们有大臣杀害国王,我这次主要为讨伐有罪大臣而来。带的粮草不足,所以沿路从各个城里借点。两国交战,不是我的本意。” 他这些鬼话当然没人信。但前锋失利加上这封信,势必使高延寿产生一个错觉:对方心虚,有谈判的意愿。 这个判断使高延寿信心大增,又前进三十里,两军相接,进入临战状态。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唐军倾斜。 当晚,李世民紧急召开军事会议,亲自作出部署。唐军驻扎的位置在安市城东南,本身就是个群山环绕的口袋阵。高延寿军沿河谷从东往西来,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带一万一千人,埋伏在口袋阵最东边的山谷中,李世积带一万五千人在西边正面迎敌,李世民亲率四千精兵坐镇北边山顶。他这四千兵可不是一般的兵。后边打完仗撤军,‘从飞骑三千驰入临渝关。’临渝关就是山海关,‘飞骑’是李世民创建的一支禁军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成员都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比方其中规定:‘长六尺阔壮……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要求身高一米八以上、背五六百斤米还能走四十五米远。看来,唐朝中央警卫团的入选标准相当高哇!当然,还有其它作战技能方面的考核,武器装备、包括着装都和一般部队不一样。当初李世民以重装骑兵‘玄甲军’平定天下,‘飞骑’就是个豪华版的‘玄甲军’。 驻跸山之战 6月22日,两军接战。高延寿在阵前看半天,只看见李世积那一万五千人在前方布阵。人不多嘛,指挥部队一拥而上发起进攻。长孙无忌等他进了口袋,从山谷飞驰而出断其后路。李世民等长孙无忌出动后,擂鼓摇旗发出全军总攻的信号。之后,再次干起老本行,率‘飞骑’直冲而下、拦腰切入敌阵。 李世积的长枪阵、李世民的玄甲军,这两件当时独步天下的‘杀手锏’一出,高句丽军刹时崩溃。眼看退路被堵,全体收缩在口袋阵中间的一座小山上。李世民骑马转了一圈,先不着急进攻,而是把长孙无忌喊来:「 ”你去,叫工兵把他们来那座桥给我拆了!” 高延寿一看,这是要赶我们喂鱼的节奏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第二天,率余部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唐军第二阶段的安市围城战,以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开局。 李世民得意洋洋接受高延寿等人投降,问:「 ”年轻人,以后还敢和我老人家交手吗?”把他设指挥所的那个北山,改名为‘驻跸山’,命工程部长作‘破阵图’;叫大笔杆子许敬宗写篇事迹材料、在山上刻石立碑;又给家里写信,说‘朕为将如此,何如?’总之,来一次全方位无死角的美颜自拍。 只是他没想到:驻跸山的胜利,竟是这次亲征光辉的顶点。历史仿佛故意跟他开个玩笑,下一步,将给他安排一块超级大‘鸡肋’。 歼灭高句丽野战主力,唐军的第二阶段作战,转入攻城环节。 之前驻跸山大战还有个小插曲。李世民战前带一帮高级将领搞战场侦察,李道宗跟在身后,曾提议:敌人主力前来,后方必定空虚。陛下给我五千兵马,直捣其老窝,这十万兵可不战而胜。李世民不知是专心看地形没听见,还是对这个方案不认可,就没吭声。李靖后来说的失误,就指没听这个建议。 海上方向,张亮兵团已登陆辽东半岛,并攻克卑沙城建立起桥头堡。这时,也北上进军至建安,‘再战于建安城下,皆破之,于是列长围以攻焉。’城下两次战斗获胜,同步开始围攻建安。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攻城战,是唐军相对比较陌生的作战样式。因为此前的对手主要是突厥等游牧民族。这帮人不建城也不守城,奉行的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方针,一般守城的反而是唐军。高句丽恰恰相反,这班人历来是建城、守城的好手,所选地址又多在山水险要之处。 冷兵器时代,地利是一种巨大的优势,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世积虽然带了重型投石机和撞车,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些装备在开阔地带能充分发挥威力,山地就不容易施展。好比现在的精确制导弹药,也受气象、地形等因素的制约。 关于唐军这次攻城,记载最简洁的是《旧唐书·太宗本纪》:‘秋七月,李积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打了六十多天没打下来,只好撤兵。 实际作战当然不象这么平淡。它既是一场残酷的厮杀与搏斗,又是一次智慧与意志的比拼。 安市的选址相当巧妙。大概只有城西面有点空地,李世积从这里发起进攻,‘抛石撞车坏其楼雉,城中随其崩坏,即立木为栅。’重型攻城装备虽然用上了,但不知是距离不够还是瞄准不便,反正效果不明显,没能打出大的缺口,用木料修修还能接着守。于是唐军又找别的地方,大概城东南地势比较高,城墙修得相对较矮,便派李道宗在这个地方堆土。花了五十万工、整整六十天,堆出一个比城墙还高的土山,这里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一边是唐军日夜堆土,一边是高句丽拼命加高城墙,双方开展了一场推土搬砖比赛。而且弟兄们一边吃土一边还要拼刺刀:‘士卒分番交战,日六七合。’李道宗大概每天上上下下很辛苦,不小心把脚给扭了。李世民说来来,我会点针灸,给你扎一扎。‘道宗伤足,上亲为之针。’ 眼看唐军在这场搬砖比赛中取得领先,所筑土山‘渐以逼城。’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彻底粉碎了唐军的希望。 土堆的山毕竟不牢靠,某日突然崩塌,倒向城墙把墙给压垮了。本来这是绝好的机会,偏偏唐军值班领导傅伏爱私自离队、不在指挥岗位上。可能天天堆土太辛苦,跑山下喝酒去了。反而被城中守军抓住机会,一个反击占领了山顶。李世民大怒,把傅伏爱斩首示众,下令全军反攻。打了三天,没能夺回山头。李道宗知道事情严重,光脚来到李世民大旗下自请处罚。李世民铁青着脸:「 ”你确实该杀,看你前面的功劳,这次就算了。” 杀了李道宗也解决不了问题。仗打到这个地步,就算攻下安市,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套用一下某首歌的歌词: 贞观十九年的第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些; 止步安市的数万大军, 守望那最后的残阳热血…… 凛冬将至,此时不要说进军,撤得稍微慢一点,恐怕都将危及全军安全。望着残破的安市城墙,李世民无奈下达了班师命令。 撤军前,李世民在城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城中悄无声息,唯有安市城主登城拜辞。李世民在城下留绢百匹,表彰其坚守城池的英勇。这个将一世英主李世民挡于城下的勇士,史书竟失其名,直到高句丽国灭亡,也未再见其身影。 10月1日,李世民回军渡过辽河。天气骤变,‘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撤军命令还是下得晚了点。时间,终究没有站在李世民这边。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征辽之役,至此基本结束,但我们的复盘检讨还没有完成,回到最初的问题:李靖未说完那半句话,究竟是什么? 先说他讲出来那句。李世民问:这次为什么失败?李靖说:「 ”这个事李道宗知道。”暗示应该采纳李道宗的直捣黄龙之计。其实,类似提议后面还有过一次。安市久攻不克,有人提议不如越过去打后方的乌骨城,乌骨拿下,即可越鸭绿江直奔平壤。但长孙无忌不同意,说:「 ”天子出征不比平常,须有万全之策。我军如前出,后方敌人这些城中仍有十万之众,他们若抄我军后路,这风险谁能承担?”另外李世民前面也提过一次,说可以绕过安市先攻建安。所以唐军起码有三次施行‘蛙跳战术’的机会。 然而注定,蛙跳战术不会成为唐军的选项。理由很简单:有李世民在,不敢。打不下高句丽,不过一个小小的挫折,皇上有个三长两短,则是一个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唐军在战役指挥上,势必采取‘稳’的方针,体现在作战行动中,就是一字长蛇、逐城逐地的推进。李靖的话,正点出唐军不敢冒险、战役指挥上保守的毛病。 保守本身不是毛病,但具体到这场战役就是致命的毛病,要害在于时间。前人已有分析,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唐军作战窗口只有半年时间。他们既面对坚固设防的山城体系,又面对敌野战机动兵团的严重威胁,同时还要完成和时间的赛跑。这种情况下,灵活机动的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下决心打机动战、速决战。而唐军的指挥层,并没有这种决心。从头到尾,唐军的时间表都在滞后。甚至使人怀疑:李世民是不是有一个零敲牛皮糖、咬一口算一口的‘B计划’? 李靖没说出口的另一半,应当在全局战略方面。他本人没有上前线,思考问题肯定是全局的多、细节的少。但战略方面的失误,他是不太好、也不太敢讲的。道理很简单:指出领导战术方面的失误关系不大,是人就会犯错误;而讲领导战略上犯了错误,问题就很严重——难道你比我站得高、看得远?但事实就是:李世民确实在战略上出了大问题。 这个问题,就隐藏在他和隋炀帝两人不同的打法之中。 皇上亲征必须要稳。稳不是问题,只要你能满足条件。这里的条件,简单说,就是充足的兵力。出兵多,可以多路并进、城城包围。对方无力互救,则容易各个击破;我方手有余兵,则可以灵活穿插。唐军为什么走那么慢?杨广当年派了百万兵,唐军总兵力才十万。从头到尾,都处于以少打多的状态。打一仗,就要喘口气休整一番。李世民说:我也想快,但弟兄们快不起来呀!隋炀帝尽管失败,但他的打法是没错的——杀鸡就要用牛刀。你又想稳,又想半年时间解决问题,只好靠人多。而李世民的情况却是:又要用小刀,又要按牛刀的耍法,失败是必然。 李世民是军事家,难道他不清楚这情况,不想派更多的兵吗?国力不允许而已。他当时国家户口三百万,杨广那时九百万,李世民说:我也想多派兵,但家底不允许啊!李靖如果让他放开了讲,他另外一句大概会说:明知兵力不够还要上,皇上你这是战略上的冒进啊! 这里多说一句:兵少可能也是决定李世民亲征的一个因素。因为亲征,精锐的禁卫军得以参战,成为全军的总预备队。他不去,这些人要在家里陪着;去了,则大大加强远征军力量。 最后的小结:唐军战略决策上冒进,战役指挥上保守,这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注定了唐军的失败。就算攻下安市、后面还有建安,攻下建安、仍有乌骨;即便轻兵深入,真如李道宗所言能直捣黄龙?从高宗时打高句丽的情况看,恐怕仍属一厢情愿。 10月11日,李世民回军抵达营州,下令安葬阵亡将士遗体,‘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不知此时,他回想起临行前踌躇满志、作文刺讽曹操,将作何种感想?不过,他的另外一个举动给了我们答案。《资治通鉴》在列举此行战果和伤亡统计数字后说:「 ”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计算机病毒事件 历史计算机病毒事件下一篇:关于崇安寺的500字历史论文 关于崇安寺的500字历史论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