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2次危机与转折 2次危机与转折 看4个皇帝如何扭转唐朝命运 不能全怪武则天

导语:两次危机和转折,看四皇如何扭转唐朝命运。以下文字材料不能怪武则天,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我在兴衰之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唐朝的兴盛与衰落基本上都离不开女人这个话题,但是深入剖析,又不仅仅是女人的原因,而是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存在。 也许你会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跟我一起走进那些历史中去慢慢探索吧! 一、大唐江山的两次危机 在唐朝鼎盛时期,曾

两次危机和转折,看四皇如何扭转唐朝命运。以下文字材料不能怪武则天,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我在兴衰之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唐朝的兴盛与衰落基本上都离不开女人这个话题,但是深入剖析,又不仅仅是女人的原因,而是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存在。 也许你会问,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跟我一起走进那些历史中去慢慢探索吧! 一、大唐江山的两次危机 在唐朝鼎盛时期,曾经有过两次毁灭性的危机,一次就是武则天夺权成为女皇帝,让大唐江山易主变成周,另一次就是李隆基当皇帝期间引发的安史之乱。 这两次危机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相似点,可是我们深入一些去了解一下,你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竟是如此接近。 我们先来说一说李治当皇帝的时候的事情吧:李治原本是唐太宗嫡子之中的第三个,可是由于大哥李承干谋反,二哥李泰太鸡贼,最后太子的重担交到李治身上。 公平公正的说,李治在刚刚登基的期间,还是有很多成就的,比如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舅舅长孙无忌、诸遂良、徐茂公等的支持下,将唐朝的江山开疆扩土,成为大唐有史以来最大,当时天下一切太平,大有贞观遗风,也被称为「 ”永徽之治”。 可是李治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皇帝,从649年登基,到660年自己就已经病倒,总感觉头晕目眩,无法正常处理政务。 按照道理来说,自己无法处理政务,自己儿子也已经有能力可以当皇帝处理政务,可是李治偏偏就是没有让儿子继承皇位,而是自己继续当皇帝,让老婆武则天帮忙处理朝政,形成二圣临朝的局面,直接为后来武则天夺权奠定政治基础。 李治为什么不让自己儿子继位,而是让武则天帮忙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李治享受皇权带来的一切便利与快感,他不想早早的成为太上皇。 正是这个简单而自私的想法,从李治生病之后就一直贯穿到他去世。而且中间围绕着自己的想法,又做出很多后人唾弃的事情。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李治从打算废王立武开始,就已经开始将自己推向深渊,同时也将大唐江山逐渐往火坑里送。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本李治有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还有大臣诸遂良等帮忙执政,有个大事小事,大家还可以一起商量处理,两位大臣的经验丰富以及老谋深算,足以帮助李治这个刚做皇帝的人处理各种来自于外界的突发事情。 可是李治不这么想,他觉得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诸遂良等是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于是武则天一个怂恿,他就将自己的亲舅舅以及支持李家打天下的关陇集团主心骨一并除掉。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做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一颗更大的野心在等待着他。武则天最担心的就是长孙无忌,如今这个障碍算是借助李治的手处理掉了,接下来武则天的敌人就是太子。 此时的太子正是武则天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之前的太子李忠已经被武则天在664年,指使许敬宗陷害李忠与上官仪谋反,最终李忠被赐死在黔州住所,才22岁而已。 当然这一切,李治早已经被皇权迷失了心智,他并不在乎,如今武则天继续故技重施,675年,在李治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李弘的时候,父子两一起出行洛阳,半路上原本健康活蹦乱跳的李弘突然猝死。 年纪轻轻,而且一直没有什么毛病,突然猝死,背后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只有李治继续装糊涂。李弘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当太子期间深得臣子喜欢,李治也对他宠爱有加。 如今突然离去,只能再次立太子,接下来李治立了李贤做太子。武则天当然不会袖手旁观,继续对太子进行打压。679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但是一直找不到凶手,直到680年,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被定为谋反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李治很喜欢李贤,想要宽恕他,但武后却说:「 ”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684年,李治去世,李显登基,武则天派人前往巴州将李贤逼死。 就这样,李治的三个有能力的儿子陆续被武则天毒害,最后剩下的儿子李显、李旦,也对武则天十分惧怕。李显在位不久便被武则天赶下台,换成李旦做了6年傀儡皇帝,最终武则天顺利登基,将大唐改为周。 李治从660年就开始生病,却一直占着皇位直到684年去世,一共24年时间里,武则天借着李治的势力将「 ”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最后剩下的,都是谄媚之臣,想要建设国家实在太难。 武则天在位期间更是奢靡无度,将唐朝的兴盛一度消弭殆尽,剩下一地鸡毛,最后交给后世去处理。 除了李治之外,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个占着皇位不做事的人,在唐玄宗晚年沉迷声色,成天与杨贵妃游玩嬉戏,从此君王不早朝,但他就是不愿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亨。 不仅不传给太子李亨,李隆基还处处猜忌,怀疑李亨,生怕李亨抢夺他的皇位。所以李隆基晚年用人不用贤,只要会说好话,能够看上去对他忠诚就可以。 最明显的有李林甫,李林甫是一个典型的阿谀奉承、口腹蜜剑之人,将唐玄宗哄得开开心心,自己招募一些无用之人,将唐朝的根基一点点挖掉,最后又找一个安禄山,大力推荐给李隆基。 李隆基为了保住皇位,不让太子有机可乘,最终让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处的节度使,拥有权力,又失去控制的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将大唐几百年的兴盛彻底拉向衰落,从此以后,那个让世人瞩目的繁华长安,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都不复拥有。 分析了这么多,为什么大唐会衰落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皇帝的自私贪婪,没有大局观,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却从来没有考虑国家利益,李治如此,李隆基也一样,只是李治的错误最终还得以有人收场,李隆基的错误却再也没人能够收场,最终让唐朝彻底衰落。 二、大唐江山的两次新生 也许只是单纯说了上边两位君王的事情,还不足以说明他们的失误导致唐朝衰落,接下来我再说两个正面的君主,比如李渊与李旦。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看到李世民的实力,也相信李世民能够治理好唐朝,于是自己受点委屈,为了大唐的未来,他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安心做太上皇。 最终李世民登基开启了唐朝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贞观之治,我想李渊当时看到这一切一定也十分欣慰。也许有人要说李渊是迫不得已,没有选择,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杀死兄弟哥哥抢夺皇位的人,可是他铤而走险也是逼不得已。当时他断然是不可能杀死自己父亲李渊的,要不然满朝文武百官根本不可能顺从他,而且他杀死父亲就成了谋反之罪,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李渊其实还有机会将李世民拿下,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皇权在他手上,一切就还有希望,可是李渊明白两个人斗下去,最终就是两败俱伤,没有什么好处,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这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事实证明李渊的选择没有错。 除了李渊之外,还有李旦,李旦登基之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两个人姑侄斗法,闹得满城风雨,李旦虽然表面不说,心里却十分明白。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 ”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再说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 要是按照一般的皇帝,听说有人对自己皇位有威胁,一定会恼羞成怒,失去理智,可是李旦就很聪明,他明白自己是时候退位让儿子登基了。 于是李旦宣布退位让李隆基登基成为皇帝,自己做太上皇,让这个儿子去自由施展拳脚。要是李旦不选择主动退位,估计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斗到最后也会两败俱伤,还将国家江山社稷搞乱。 此举实在明智,让李隆基有机会创造出一个开元盛世,将唐朝再次走向辉煌。 结语 结合以上两个反面例子与正面例子,还有后来朝代的更替情况来看,在那个时期,一个皇帝的见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如果一个皇帝如李旦一样无私而明智,在适合的年龄退位让贤,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更好,如果皇帝像李治与李隆基一样占着皇权又不做事情,成天疑神疑鬼,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权旁落,甚至国破人亡。 读史明智,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大局为重,稳住大局,再谈小我,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作用下一篇:a股历史周线图 a股历史周线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