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李渊父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导语:李渊确实有责任的,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因为李渊偏帮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更加水火不容了,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最后当了皇帝!李渊开始争夺天下时,为了李世民出力,就忽悠李世民说,儿子你要努力啊,将来我当了皇帝,你就是太子哦!李世民那是鸡血上身,沸腾的很啊,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唐朝建立后,大半的

李渊确实有责任的,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因为李渊偏帮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更加水火不容了,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最后当了皇帝!

李渊开始争夺天下时,为了李世民出力,就忽悠李世民说,儿子你要努力啊,将来我当了皇帝,你就是太子哦!李世民那是鸡血上身,沸腾的很啊,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唐朝建立后,大半的江山都是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打你来的,可是这时李渊反悔了,对儿子们就分配不均了!李建成作为长子,功劳没有立多少,却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就立为秦王,李世民是很不爽的,这分的不公平啊,可是长幼有序,没办法的事啊!也许李渊有内疚,所以除了立李世民为秦王外,就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允许李世民自己可以开府授官,这就为日后的太子争夺留下伏笔了!你李渊既然认定了李建成为太子,就要坚决掐断李世民的念想啊,你不但没有做,还授予李世民开府授官的权力,这不就是让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嘛,李世民有了势力当然不服李建成啦,他手下的人也不服啊,可能怂恿李世民去争夺太子之位啊!

可能李渊也没想到造成这样的后果,所以他后悔了,于是开始打压李世民的势力,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李渊把李世民的心腹调离的调离,武将也一一调离重要职位,李世民感到危险了,如果继续下去,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了,还怎么争夺太子之位啊!而他手下的人也着急啊,赶紧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剩下你一个皇子,李渊也只能立你为太子啦!李世民想想也对,任由这样下去,等李建成登基做皇帝,李世民还能活下去吗,显然不可能啦,何况我本来不服李建成,唐朝天下是我李世民打下的,就由我来继承啊,你凭什么当太子,就因为你比我大,实在太不公平啦!于是李世民和手下将领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知道后很痛苦,子不教,父之过嘛,可没办法了,只好立李世民当太子,最后退位当了太上皇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见解,可能并不一定全对。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君主,在历史上也是备受争议。哪怕李世民对于中国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是难抵挡后人对他是弑兄逼父的骂名。而李世民当年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得已的成分。那么这一点上李渊是否有责任?若是当初他管管的话,是否又能够幸免呢?

在这个问题上,李渊可以说是有难以逃脱的责任。中国有句话讲的好子不孝,父之过,李世民做出这些事情来讲的话,也与李渊的不闻不问有关系。兄弟二人闹到如此田地,作为父亲的他,难道不知道吗?却任由事情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李渊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有些分配不公。虽然在中国太子爷主要是在京城驻扎,坐镇大后方。但是如果李渊一开始的话,想要把皇位传给李建成的话,应该放手让李建成去历练,最起码就应该有军功。导致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是太子之位却给了李建成。这明显有些不公平。

李世民当初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也多少有些心里不平衡元素。唐朝的江山是我出生入死换下来的,可是却交给自己大哥,换谁谁心里也不平衡,况且据传当时李渊为了让李世民打江山,曾经哄骗他,说等到江山稳定之后就把太子之位给他。

不过等到江山稳定下来的时候,李渊却失言了,或许他这个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李世民的锋芒毕露,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他。于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中已经开始偏向于李建成,无疑这也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小,若是在不反抗,恐怕自己小命不保。不知道各位觉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呢?

玄武门之变李渊应该知道的,李渊对李建成要斩杀李世民的阴谋可能也是持默认态度,因为李世民的威望与权力不仅对太子李建成造成威胁,对于李渊也同样如此,前朝太子杨广杀父夺位对李渊来说那是历历在目。

李渊继承大隋江山之后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反王与军阀各霸一方,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时候聚集了很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不断获得战功军中威望与日俱增,太子李建成与之相比显得一无是处,功劳大小与权力地位是平等的,李世民为大唐平定天下作出头等贡献之后,实际权利已经被李世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连李渊可能已经被李世民架空,所以牺牲李世民符合他们的利益,只是没想到李世民在玄武门早已做好埋伏上演反杀。

在中国古代帝王家庭一直都是立长子为太子,并把长子继承皇位视为皇家的正统,李世民大权在握咄咄逼人不可避免地动摇到皇族家庭的祖宗家法,为此李渊除去李世民也是维护李家江山的正统,所以李渊对待李建成杀害李世民不仅知道而且可能还是幕后的主使,在封建帝王的眼里没有什么比正统更加重要,如果李渊当时改立权力滔天的李世民为太子就会引起朝廷震动也让天下人难以接受,甚至可能会引发动乱,这种废长立幼不仅在皇家难以接受,天下老百姓也同样如此,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改变李世民为太子,那么李世民拥有这么大的权力怎么让他们安心呢?所以杀害李世民成了李渊唯一的选择。

这种皇位继承制从刘邦开创汉朝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朝,中间的个别例外也是事出有因,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都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长孙朱允文为太子,朱元璋的目的和李渊一样都是想维护皇家的正统,没有正统就意味着没有合法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咱们中国两句老话可以概括:

一.子不教,父之过。

在唐朝建立之始,李渊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其实并没有什么错。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的储君身份李世民当时应该也是接受认可的。储君确定之后,李渊让李建成在朝廷帮助他处理政事、派遣李世民征伐竞争对手、命令李元吉镇守老窝晋阳。可以看出,他对三个儿子的未来是做了考虑的,在他看来这种三架马车模式既可保持他对儿子的驾驭能力,又为儿子们留下了个人发展空间。但是这种看似合理的安排却不合乎唐朝开国时的形势——剿灭群雄统一天下才是首先要面对的大事。这就为李世民通过军功在朝野树立威望奠定了基础,而李建成负责朝廷政务虽然也极为重要但是这些事又不能具体量化自然相形见绌。李渊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于是派李建成讨伐刘黑闼,想亡羊补牢却为时已晚。

李世民势力既成后,李渊出于维持皇位的私心又纵容李建成扩充实力,形成两虎相争的危险局面。如果李建成在长安没有和李世民抗衡的力量,李渊劝一劝,李建成只要脑袋不发昏应该能把江山让给弟弟的。况且他这样做还能把兄弟相让的美名传于后世,尽管是空名但也比掉脑袋要强吧;而李世民这时他既占据法理又拥有压倒李建成的实力,他也没必要非置一母同胞的大哥于死地。

二.儿大不由娘。

其实不只儿大不由娘,也不由爹的。皇位只有一个,李渊偏偏又遇到了两个都有能力的儿子:李建成是合法的接班人,虽然能力看似不如老二但是守住他们李家的天下是毫无疑问的;唐朝的天下基本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功劳大的他这个父亲都赏无可赏,等到长子上位恐怕不会有二子的活路。李渊想一碗水端平根本不可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带兵控制李渊,李渊问了尉迟敬德后转头对裴寂说:“不料今日乃见此事。”足以说明李渊身为父亲的无奈,他没办法制止只好坐视儿子骨肉相残了。李世民获得胜利之后,大肆屠杀众多侄子李渊是没预料到的。然而到了那个时候他自己也要靠着儿子吃饭,再愤懑又能如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绥靖政策什么意思 绥靖政策为什么叫绥靖 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下一篇:第二次印巴战争 印巴战争原因 第二次印巴战争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