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洋为中用:明朝对西方火器的引进和改良

导语:洋为中用:明朝引进并改进了西方火器。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洋为中用:明朝对西方火器的引进和改良 明代前期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各类火器的制造,还是使用火器的战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战争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洋为中用:明朝引进并改进了西方火器。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洋为中用:明朝对西方火器的引进和改良 明代前期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各类火器的制造,还是使用火器的战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战争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然而,明朝的火器技术在其后的发展中出现了波折,不但未能保持领先于世界的水平,反而逐渐变得落后于时代。欧洲的火器不可避免地传入了中国,明人不得不反过来虚心加以学习。而在西式火器中,着名的有「 ”火绳枪”与「 ”佛朗机炮”。 火绳枪的引进 首先介绍一下与火门枪有很大区别的火绳枪。手发射火门枪时,需要用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点火,还不能瞄准,颇为不便。而火绳枪不同,射手的眼睛可以通过枪管前端的准星及后部的照门与目标形成三点一线,从而提高了射击准确度。 欧洲中世纪的火门枪 火绳枪的新颖之处还在于与众不同的发火装置。这个发火装置的主要构件是一条弯钩形金属杆。射手发射时,用食指向后扣动那个与现代枪械有点相似的扳机,金属杆便会绕轴转动,这时燃烧在弯钩形金属杆前端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内的火药,射出弹丸。火绳是经过化学物品秘制而成,燃烧速度极其缓慢,可以反复使用,长时间不熄灭。 欧洲中世纪枪械的发展:从火门枪到火绳枪 从整个发射程序来看,火绳枪可以一边瞄准,一边射击,比火门枪优越得多。这种新式武器传到东亚与欧洲的航海家们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有关,当时,西班牙与葡萄牙这两个早期殖民帝国远涉重洋,使用先进的火器不断侵入非洲、亚洲及美洲。随着殖民者海外扩张的进一步加剧,火绳枪也大约在16世纪中期的正德至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沿海。 1522年,明军在广东沿海的西草湾一带缴获了两艘为非作歹的葡萄牙船,接触到了先进的火绳枪,但没有立即进行仿制。1548年,沿海驻军又在双屿岛之战中击败了一股海盗,在战利品中同时发现了日本人与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并察觉日本人的枪械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因此,明朝专门制造兵器的有关部门便开始仿制日式火绳枪。 日式火绳枪 明朝人步日本人的后尘成功仿制了火绳枪。这种枪打得比较准,甚至能将天上飞翔的小鸟打下来,故被称之为「 ”鸟铳”;又因其弯形的木制枪托好像鸟喙,所以也叫「 ”鸟嘴铳”。 鸟铳 鸟铳的铳管又细又长,长度通常是口径的50至70倍,能令火药在铳管内充分燃烧,增加弹丸的初速。一些制作精良的产品,平射时射程为八十步,仰射为三四百步。 鸟铳除了可以站立发射,还可以采取蹲跪式的射击姿势,即是蹲着前脚,跪着后脚,左手持铳,右手的手肘放于前脚的膝盖上面——同时手指紧扣扳机,右腋压着枪托以消除后坐力。由此可见,鸟铳采取不同的射击姿势,也一样能准确杀伤敌人。 《大明会典》记载明政府的军工部门之一——兵仗局在1558年仿制成功一万支鸟铳,交付部队使用,从此这种火器便根据作战需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例如: 噜密铳,这种铳据说源于土耳其,它的构造与鸟铳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发火装置加装了一条弹簧片,能使绕轴旋转而落下的金属杆自动弹回发射前的位置,以方便下一次射击。此铳还是一种冷热两用兵器,它的弯形枪托是锋利的刀刃,可作大刀使用。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军火专家赵士祯发明了轩辕铳。这种铳的独特之处是新装上一种可以自动开闭的火门装置,能够防止大风将火门里的火药吹去,而且火门上面的遮雨盖篷又能防止阴雨洒湿火药。 赵士祯还发明了多管火绳枪——迅雷铳该铳共有五支与鸟铳相似的铳管,能够通过一个发火装置轮流发射,所有的铳管都分别穿过一个圆形的套牌。套牌可保护射手而遮挡敌人的弹丸与利箭。五支铳管的中央还倒插着一根木筒,木筒前端的筒口里面装了一个火球,一经点火,便喷出烈焰,灼伤敌人。木筒的后部又装上了一个铁制枪头,近战时可将铳身倒转过来,用力刺杀。因而,迅雷铳也是一种冷热两用兵器。 国产的多管火绳枪差不多与欧洲的类似产品同时问世,显示了我国古人不甘落后,努力拉近与欧洲军事技术的距离。在国产的多管火绳枪之中,比较着名的还有震叠铳,其发火装置与鸟铳差不多,是一种可迅速连射两次的火器,奥妙在于它有上下两层铳管。 佛朗机炮的引进 介绍过欧洲的火绳枪及其衍生产品后,下面该介绍另一种新式火器佛朗机炮了。 最早的佛朗机炮是一种舰炮。那时欧洲一些国家热衷于远航,所以注重发展舰炮,佛朗机炮在作战时将炮膛伸出船舷之外,同时,射手又能够自由地在船舷之内不断装填弹药。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后装炮。前文已经提过,最初进行水战的炮都是从炮膛前端的膛口装入弹药的,也就是前装炮。而佛朗机与传统的前装炮的主要区别是炮膛上有一个后部装弹室,敞开的装弹室能够装载与卸出「 ”子炮”。子炮的细小炮管里面事先已经装好弹药,其膛口与佛朗机炮的炮膛相连,临阵时随时将几个子炮轮流放入装弹室,发射速度自然比起前装炮要快得多。此前,明人为了让战船上的火器连续射击,想尽了办法,办法之一就是对军械进行改革。以比较典型的碗口铳为例,这类火器被装上了特制的炮架。所谓特制炮架,是在一张凳子上面铺块木板,再把两门碗口铳分别嵌入这块木板的头尾两端,木板的中间还有一个活动轴子,可以让木板自由地循环转动。在作战时,当木板头端的铳射击完毕后,便利用轴子将木板向后转动180度,让木板首尾倒置,再发射尾端的铳。经过这样的改装,碗口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连射两次。然而,连射两次后势必又要暂时停顿下来重新装载弹药,因而射击速度逊于佛朗机炮。 新颖的佛朗机炮在欧洲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传入明朝是16世纪初。最初,明朝官员在与葡萄牙使臣打交道时,已经看见过安装在来华舰只上的佛朗机炮,但是要到1522年才正式获得这种炮,广东守军在那一年击退了骚扰沿岸的五艘葡萄牙船只,如愿以偿地缴获了两艘舰只上的二十门佛朗机大炮,并于两年后在北京仿制成功。 可以连射的碗口铳,采自《兵录》卷十二 来自葡萄牙的佛朗机炮显然与明军原先装备的铳炮有很大的不同,不但发射速度胜于传统的前装炮,而且它的炮管还长达五六尺,可令炮弹的初速更大,射得更远,最大射程通常为一里以上,有效射程可达到一百步左右。除了装上准星与照门之外,炮管的两侧还设计有调整俯仰角度的炮耳,装上炮架,就能够对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 明朝的军火机构对佛朗机进行仿制,并尝试了采取复合金属制炮,由此产生了「 ”铁心铜体佛朗机子铳”。所谓「 ”铁心铜体”是指佛朗机子铳的内壁由铁锻造,外壁则由铜铸造,其制作时利用铜的熔点比铸铁低的特点,在铁壁上浇上铜液,当铜液冷却收缩后,便会起到加固铁壁的作用,这样一来,防爆膛的能力也相应得到增强。佛朗机经过不断的改良,衍生出了一系列产品,按用途来分,有舰载型、骑兵使用型、防御型与机动作战型等等,名将戚继光撰写于嘉靖年间的《纪效新书》就记载了五种佛朗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项彬礼这个人不是电视剧里的是不是历史人物下一篇:陈玉成的死的真的只是因为苗沛霖的背叛吗 陈玉成死亡之谜揭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