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汉朝李陵 汉朝名将李陵是个怎么样的人 为何李陵最后会投降匈奴家族没落

导语:汉代名将李陵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李陵最终投降匈奴家族败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今天边肖给大家带来了李陵最终投降匈奴败亡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李打败匈奴,全家遭殃。一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过于自负;第二,他对汉帝国的政治格局并不清楚,这第二点是他人生悲

汉代名将李陵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李陵最终投降匈奴家族败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今天边肖给大家带来了李陵最终投降匈奴败亡的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李打败匈奴,全家遭殃。一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过于自负;第二,他对汉帝国的政治格局并不清楚,这第二点是他人生悲剧的关键。

很多人抱怨李玲的痛苦,觉得他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他用五千人马打败了数万匈奴骑兵,也重创了敌人。如果箭最终没有射出,他似乎可以逃脱惩罚。人们认可他的军事能力,同情他的苦难。太史公司马迁也持有这种观点,所以他背叛龙麟皇帝,为李陵辩护,试图救他。

事实上,作为汉帝国的将军,李陵在军事上是不成熟的,在政治上是幼稚的。

汉武帝的政治秩序设计

李陵的政治天真,说明他不了解汉武帝对汉帝国政治秩序的设计。

自国家概念在中国出现以来,就有了内、外法院制度。比如商朝时,“殷”是国家的行政官,属于外院的郡守,“载”是商王的管家,属于内院的郡守。此时,内部法院的权威无法到达外部法院。除了管理皇室事务,内院官员无权过问国家大事,外院官制也有自己的操作逻辑,不需要事事考虑。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抑制丞相和皇帝互相竞争的局面,汉武帝要求尚书令等朝廷官员参与国家政治的决策。在他的设想中,皇帝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他必须拥有可以与外国朝廷抗衡的力量。因此,他一方面提升了官员在外院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也积极将心腹安插到外院,试图通过心腹手下占据外院的关键位置来控制外院的运作,而这些心腹手下就是外戚集团。所谓外戚,就是皇帝的母系家族和妻室家族的人,他们的兴旺依靠皇帝,所以他们对皇帝非常忠诚。

也就是说,在汉武帝设计的政治秩序中,他最信任的人一个是朝廷大员,一个是在朝廷身居要职的外戚。可惜的是,李陵一家既不是来自皇宫,也不是外戚,这就决定了李氏家族无法获得汉武帝的绝对信任。但李陵却希望汉武帝打破规矩,委以重任,这暴露了他的野心,引起了汉武帝的警惕。然而,这并不是他唯一的错误。李陵其实从一开始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他不知道这一切都要从李陵的家世说起。

李玲的爷爷是李广,父亲是李当虎,叔叔是李娇和李赣。李当虎年轻时当过汉武帝的侍卫,李娇当过重要边城戴军的太守。由此看来,李氏家族也被认为是汉武帝的心腹。李广是将军,他的儿子是皇帝的近臣,另一个是边防首长。作为一个军人家庭,李家受到了同样的照顾。

然而,当李广带着遗憾去世时,李氏家族与外戚之间的矛盾爆发了。由于李广在军旅生涯中从未被封,李赣对卫青排斥父亲十分不满,致使父亲得不到皇帝的认可,因此愤而打伤了卫青。

卫青作为汉武帝的妹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戚。他受到侮辱但没有报复,但他的侄子霍去病进行了报复,并找到了射杀李赣的机会。

将军私下打架,本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皇帝没有惩罚霍去病,整件事就下来了。

事实上,从处理霍去病杀李赣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与军事将领的区别:与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出身的将领相比,李陵家族虽然是汉武帝倚重的另一个军事集团,但在外戚面前还是略逊一筹,所以不会处理霍去病杀李赣的“罪行”。

政治斗争残酷,朝廷权力斗争更残酷。如果李陵聪明一点,就不会重蹈李赣叔叔的覆辙,但他天真地以为只要立下战功,就能改变现状。

李玲的两个错误决定

李赣死后一年,霍去病也去世了。汉武帝抗击匈奴的第一阶段战斗结束,第二阶段军事将领成为汉武帝的妻子和兄弟李光利。相比军属,汉武帝更信任自己的外戚,所以一旦汉军远征,绝对是外戚控制军团主力,军属控制杂牌和后勤部队。

天汉二年,李光利率领汉军骑兵三万,瞄准天山匈奴右王献部。李陵被分配了领导后勤部队的任务。然而,李陵和他的叔叔李赣一样,缺乏政治敏感性。他不仅拒绝接受任命,还写信给汉武帝,要求他不要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吸引可汗主力的诱饵,并在战后采取廉价行动。这是他做错的第一件事。

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愿望和野心,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独自率领一支军队,所以以没有多余的骑兵为借口搪塞了他。李陵听不懂汉武帝的言外之意,仍然固执地想领兵出战。他说:

“如果没什么可骑的,大臣愿意用更少的钱打大众,朝廷就有5000步兵参与。”

只要五千步兵企图进攻匈奴的王庭,这就是李陵做错的第二件事。汉武帝对李陵的说法半信半疑,但他急于消灭匈奴,所以同意了李陵的请求,但他仍然设立了继承人,并派吕博德与李陵搭档。卢博德早年与霍去病并肩作战,因功成名就,被视为霍去病的嫡系人马。虽然霍去病此时已经去世,但吕博德也属于外戚集团的打手。汉武帝派吕博德做李陵的副手,意图很明显,几乎是以监工的身份,监视李陵的一举一动。

此时此刻,踌躇满志的李凌正在期待着事故发生后的战斗。他急于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但实际上,他的两次错误决定早已奠定了他自己的悲剧。首先,他拒绝接受汉武帝的军事规划,希望领导一支独立的军队作战。他对军事力量的渴望过早地暴露了他的野心,引起了汉武帝的警惕。其次,他狂妄地要求以汉步兵与塔尔坎会合,并自告奋勇充当诱饵部队,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如果战争胜利了,他的贡献没有李光利大。如果战争输了,一定有人要对战败负责,汉武帝不负责,李光利不负责。只有主动请缨的李玲会独自承担责任。

这两件事都显示了李陵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幼稚。他把他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一次未知结果的探险上。即使探险队赢了,他也将徒劳无功。如果失败了,他将承担所有的罪责。然而,李陵在军事能力上也有明显的缺陷,这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不成熟的军事将领

李陵在军事上的不成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渴望成功;二、刚愎自用。

李陵一心想打仗,无视战场的客观条件。

李陵成年后,汉武帝实际上走到了尽头,精锐骑兵所剩无几,与匈奴的战斗并不顺利。

而且,据韩曙记载,李陵率领的军团不是北方人,而是来自荆楚的南方人。事实上,它不习惯在北部沙漠作战。此外,这支军队以弓箭闻名,几乎是一个标准的辅助力量。他们最好的作战方式是配合主力,而不是以自己为主力,直接面对塔尔坎。

如果是立强市、守边,则发挥远程兵种的特点,战斗力强。但李陵现在希望这5000人远行到沙漠中,等待机会找到塔尔坎的主力,与步兵一起对抗骑兵,或者在没有危险可依靠的野外环境中作战。这等于利用自己的缺点。成熟的军事将领肯定不会选择这种方式。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李陵没有考虑战场的实际情况,这是不够明智的。

李陵刚愎自用,没有和卢博德商量具体作战方案。

吕伯德作为一代名将,被贬为强弩之末和太师,无论如何他的军事经验都比李陵丰富。但是,李陵从来没有和卢博德商量过作战策略。

吕伯德年轻时,先是跟随霍去病北伐,封侯为功臣。后来他平定南越,稳定了汉帝国南部。作为一个资深的军事家,他早就看出了李陵作战计划的缺陷。但是,由于李陵刚愎自用,不听他的意见,他担心战败的吕博德会写信给汉武帝,说他应该暂停进攻,因为现在是九月,马又肥。

汉武帝接到吕伯德的信时,突然生气了。他认为这是李陵指示卢博德缓兵之计。李陵食言,不敢出兵,便斥责李陵,要他说明是否与吕博德同流合污。李玲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她强行参战。后来这5000多人的马前卒几乎全军覆没,李陵投降匈奴。

注定的失败

李陵的失败,在于她政治上的幼稚,对汉帝国政治格局的认识不清。作为一个军人世家的儿子,他并不是汉武帝所倚重的外廷最重要的大臣,但他却想挑战汉武帝设计的权力平衡结构,试图获得外戚集团所掌握的军权,这就注定了他不仅要被汉武帝重用,还要小心翼翼。就算5000步兵侥幸全身而退,完成战斗任务,李陵也不会被重用。事实上,他在军事冒险中的失败只是加剧了悲惨的命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勾践强上西施小说 勾践的复国历程 为何事成之后范蠡就带西施离开了下一篇:司马昭的父亲 司马昭知道他不是最好的继承人 司马昭为什么还要选择他接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