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华克之 隐蔽战线的英雄

导语:节选自中国侨网作者:纪和我一起在报社上晚自习的老编辑老导演都知道,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有“某某同志去世”的消息,我每天看新华社发布的稿件目录时,总需要把它拉出来看内容。至于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凡是能做

节选自中国侨网作者:纪

和我一起在报社上晚自习的老编辑老导演都知道,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有“某某同志去世”的消息,我每天看新华社发布的稿件目录时,总需要把它拉出来看内容。

至于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凡是能做新华社新闻稿的老同志,都是德高望重的。记得80年代初有统计,就是当时全国登记的老红军只有几千人。作为后来者,从事写作工作这么多年,理应受到尊重和关注。其次,上世纪80年代,人们大概看重了我工作接触的特点,从北方的哈尔滨、沈阳到东南的上海、南昌,中西部的郑州、贵阳。很多报纸杂志都让我写北京的名篇。作为编辑和责任编辑,我在写书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名人,比如《走向文艺之路:老艺术家的回忆》、《张学良与东北军》、《傅生平》、《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我认识或者互相认识的老人会继续活在过去。作为忘记了老朋友的年轻一代,自然被岁月深深打动。第三,20世纪的中国历史太动荡,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对于很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老人来说,在“盖棺”时有一个现实的评价,或许是一种安慰。

今天想写一写这个老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根据他老人家的说法,我不记得他一生中用过多少个名字。至少有几十个。在他使用的名字中,最著名的是“华克志”。20世纪30年代,他用“华克志”这个名字作为震惊全国的主要罪犯之一,在刺杀蒋介石失败后枪杀了汪精卫。新华社以“张建亮”的名义发布了他的死讯。这也是我认识他后,他留下我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时用的名字。

说起我和张相识的原因,首先要提到国共两党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沈醉。他是小说《红岩》和电影《火中永生》中严重醉酒的原型。28岁升任国民党军统少将,80年代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女儿沈美娟当时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

张老大概看过沈醉的书,书里沈醉奉命追捕华克志,一直救空,所以很想见见沈醉。沈醉当时不用上班,女儿正好不在。接待室的老师傅打电话给我说:“这位同志说可以见见编辑《纵横》的同志。不是吗?”于是,我去大门口迎接张老。为了让张老少都走,我没有让他的车去停车场,而是直接开着它去了我们的院子。

张个子不高,但是一个瘦弱的老人。那时候去政府机关参观,一般都要先出示介绍信,除非上级派人来介绍你。张老看起来温文尔雅,像个教授,但他毕竟是中共“科特”中负责“行动”的将领之一。因此,他一进办公室就说:“我去市里的路上去拜访,没有介绍信。文件已经在接待室登记了,但你还是可以看看。”

那时我太年轻,怀着对老同志的极大敬意,不好意思说“不需要”。否则我们部门的领导会发言。他一边收文件一边解释:“主要原因是我们没见过中侦部门的文件是什么样的,哦,跟我们的差不多!”因为我的预告,我从来没有见过中侦部门的证明。

那一天,我和张老一直聊到中午12点多,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如何策划刺杀蒋介石,到如何刺蒋介石、射汪精卫,再到张老如何始终迈出统一军队、摆脱追击、离开南京的第一步。后来张老去延安接受毛主席的召唤,然后偷偷溜回上海,“整天和各种妖魔打交道”。

张老指出,沈醉的书上说他差一点抓到华克志一次,但把华克志未被中国带走的美丽夫人的照片和华克志住处刚烧的纸灰都记在心里,显然是个错误。因为,当时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随身携带妻子的照片,也不能像电影里的情人一样把爱人的照片放在办公桌上。至于纸灰,全在脑子里记着。只剩下很少的纸张和笔迹。如果有的话,它会很早燃烧,而且经过很多天的狩猎,它不会再燃烧了。然而,据张老说,当时正在执行拍摄任务的孙先生的妻子真的很漂亮,被军统抓后被折磨得很惨。沈醉的记忆是不是混了?

凡是干部家庭出身或从事人事、组织工作的人都知道,CCP干部的资格有几个“手杖”: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退休前,然后退休;1945年8月又是一个,前后颁发的勋章和工资不一样;1937年7月是另一个“障碍”。因为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在此之前参加革命的人特别珍贵。我关注的是新华社播出的“张建亮同志逝世”的新闻,里面统计了张老从抗战开始参加革命的情况。这让我想起张老生前跟我说过好几次:“我们刺杀王不是党指示的”,他不让我写这一段。

我知道当年隐蔽战线的工作中有很多“规章制度”。用张老自己的话来说,可以随便聊聊,选点东西写。政协文史委员会的领导鼓励我写张老,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发表了一段,收录在我的历史纪实文学集里,那就是他被组织命令离开上海前的最后行动——智取日寇的军火。

当时,张老以国民党中将的身份出现在日军面前,他的对手是日军上海后勤仓库司令少将·冈田。按照张老的说法,1945年秋上海的形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日寇要给就给,蒋介石要来就来不及了,汪伪的命令不能起作用,新四军不能接收”。

为什么要智取日寇的军火?原来,抗日战争结束后,组织准备把张老等在上海与敌人战斗了八年的同志转移到解放区工作:他们即将奔赴解放区,作为“会议仪式”怎么办?芽张老发现,由于国民党正规军还没来得及进入,先来的“劫收”官员正忙着赚“胜利钱”,他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吃不能喝的军火都“在包里”,所以没有提问。张老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向代号为“父亲”的组织负责人做了汇报。得到批准后,我们开始行动。

由于篇幅有限,智取日本军用弹药的曲折过程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没有开一枪就获得了540箱梯恩梯炸药和194挺机枪。新四军的表彰电报说:“炸药试验过了?性能优异,在江北可以用两到三年,而且194机枪是全新的……”

在北京海淀区通往颐和园的路上,有一座古老的红砖房,就是著名而神秘的“西苑府”。“西苑办事处”是用于邮政服务和对外地址便利的代号,实际上是中老部门。张的家在里面。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那个大院。由于张老已经和门卫做好了交易,在核对证件和登记后,我们的车一路开到张老家门口。虽然我知道上世纪50年代张老因为潘汉年的冤案被关了好几年,家境也会和普通老干部不一样,但如此朴实谦逊,还是出乎我的意料。几件旧家具第一眼看到就被大众分发,凭我的常识,看得出是平反后随便做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仿照苏联的制度,对什么级别的干部应该配备什么样的家具,甚至大小,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

想当年,无论是为新四军筹集资金购买通讯器材和药品,还是打通各种“关节”解救被捕的战友,张的钱都在百万千万以上。上面提到的两批军火,在战争年代是无价之宝。然而.....张老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知道,你到了我家,一定会感慨万千。在我们这行,有一句话刻在我心里:永远是群织的羔羊,永远是敌人的狼!”见我还沉浸在感叹中,张老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把敌人当豺狼,而不是别的吗?因为豺狼吃得不好。我们有多少同志,打了敌人的内部以后,是高官厚禄,受人信任,前途光明。但只要你组织了一个秘密的秩序,你就不会在乎眼前的繁荣,你会毫无怨言、无怨无悔地执行新的任务……”

这是我国隐蔽战线隐蔽英雄的思想境界。我想,这隐藏的,不仅仅是名字的名字,更是名利的名字。在我和张老的多次接触中,他几乎对自己几十年来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保持沉默。即使妻子说了,他也总是用手打断。“它永远是组织的羔羊……”当我在电脑前看新华社新闻稿中张老的个人评价时,突然觉得张老这一代职业革命家真的是用特殊材料做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江夏王 李元吉生平简介下一篇:抖音很火的结婚祝福语 抖音很火的结婚祝福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