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蒲安臣 1868年7月28日:《中美续增条约》签订

导语:《中美续约条约》: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陈安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条约。又称《蒲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编》。1861年至1867年,溥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职期间,他斡旋中外谈判,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位对清政

《中美续约条约》: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陈安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条约。又称《蒲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编》。1861年至1867年,溥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任职期间,他斡旋中外谈判,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位对清政府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外交大臣。1868年回国后,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1868年7月28日,他越权与美国国务卿苏厄德在华盛顿签署条约。

签名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标志着东方华夷制度的崩溃和西方条约制度的取代。中国的外交也迈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步。

签名过程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派遣的中国使团从上海乘船出发,经日本横滨前往美国。它于4月1日抵达旧金山,5月1日抵达巴拿马,5月23日抵达纽约。6月6日,和访问团成员会见了美国总统。7月28日,代表中国政府擅自与美国国务卿苏厄德签署条约。从表面上看,条约是平等的。事实上,它在“平等”和“自治”的口号下,使美国掠夺中国工人和在中国建立学校合法化。这是国际外交史上的一则轶事。

主要内容

两国人民可以随时自由联系、旅行、贸易或长期居住。这一规定为美国扩大在华招聘中国工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两国人民可以进入对方的官方学校,享受优惠待遇;双方都要在对方建立学校。这一规定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学校和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法律依据。

③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使清政府承担起镇压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义务,从而扩大美国在中国的传教工作。1869年11月23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

承包商介绍

蒲生于1820年,是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外交家,也是著名的废奴主义者。1856年6月2日发表的著名演讲《马萨诸塞州防务》后来成为美国解放运动的重要文献。

1860年,全力协助林肯竞选总统,但他失去了国会议员的席位。为了感谢他对选举的贡献,林肯在当选总统后的第二年任命他为美国驻奥地利公使。然而,奥地利政府以支持匈牙利革命领袖的演讲为名,宣布普陈安不得人心,于是林肯重新任命普陈安为其驻华公使。

1862年7月20日,溥作为第一批被清政府接受的外交部长之一入京。蒲来华时,风雨交加的清政府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内外形势岌岌可危。

1862年,美国国务卿苏厄德提出了对华“合作政策”,其要点是:在中国,一切重大问题都要谈判合作;在维护条约权利所必需的范围内保卫条约港口;在通商口岸,它既不要求也不占有租界,不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的管辖权,也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

美国的“合作政策”在西方列强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清政府挺过了19世纪60年代的政治危机,自然对这一政策的执行者蒲陈安表示了感谢和信任。

1867年11月,任满,准备告别清政府。说再见,溥陈安来矣?表示今后,如果与其他国家有任何分歧,我们将做出巨大努力。易?问他愿不愿意代表中国被派到西方国家去。溥陈安立即同意了。

清政府任命外国人担任海关税务部门。

1867年11月27日,易?正式向清政府请派蒲为负责处理中外谈判的大臣。

为了协调和平衡大国关系,清廷邀请英国驻华使馆官员白卓安和担任中国海关官员的法国人德善为左右“助手”,充当蒲的副手。此外,还派注册海关官员道志刚、礼部大夫孙家谷陪同他处理与蒲的中外谈判事宜。总理办公室强调,此行中国派出的人都是钦差大臣。1868年2月25日,蒲使团乘坐“古斯多里”号轮船从上海虹口港启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胜宗 唐胜宗生平简介下一篇:占城国 明朝与占城的外交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