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活字印刷术发明时间 中国四大发明的发明人 以及发明时间与功能介绍

导语:中国的四大发明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发明人以及发明时代与介绍1、蔡伦发明造纸术发明时间:大约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东汉时期发明人:蔡伦改进造纸术起源

中国的四大发明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的发明人以及发明时代与介绍

1、蔡伦发明造纸术

发明时间:大约西汉时期

改进时期:东汉时期

发明人:蔡伦改进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时期,后来经过蔡伦改进而成,是用树皮、丝絮、麻头及敝布等经过脱水、压缩、烘干而成是人类长期的经验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主要是用来绘画、书写等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后来才流传到越南、日本、印度等国家给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今科技发展造纸术已经机械化了主要是磨木、化学、半化学纸浆做成的纸。

2、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

发明时间:北宋时期,宋仁宗庆历年间

毕昇,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昇墓碑。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雕版印刷术”。

毕昇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其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关于毕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

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 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活字版。

3、指南针发明者,目前还没有定论

指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它是根据物理学上磁学原理研制而成。它最早发明于何时,是谁人发明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传统的说法,也是权威性的说法是有熊国的轩辕黄帝发明的。

西晋崔豹《古今注》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史由三部曲组成,近年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认识。

司南的磁勺应放在水银里

指南针的雏形称为“司南”。

《宋书·礼志》引《鬼谷子》说战国时“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种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鬼谷子》中保存的此一传说,通过郑国取玉者携带“司南”之事,透露了磁石勺与玉工之间的关系:甚难加工的磁勺应是玉工高手的杰作。它还暗示:善于经商的郑人在磁勺的传布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汉初期王充的《论衡》描述了这类磁勺的性能和用法。传本《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吾师王锦光和我的《〈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于地”系“投之于池”之误,“池”指汞池。这段极重要的科技史料应解释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适量水银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在勺形磁性指向器问世之前,已有“司南”之谓。不过,它与磁性无涉,乃是直立于地面用来测日影的表杆。如《韩非子·有度篇》说:“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正东西,引申为确定东西南北方向。“立司南”来源于殷商甲骨文中的“立中”和战国时的“立朝夕”,它们的意思都是立表以测影。当勺形磁性指向器被发明的时候,其状取法北斗,名称沿用“司南”。今人不知其来龙去脉,往往将这两种不同的司南混为一谈。

唐以后改称为指南

除了上述的表示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晋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中提到的“司南车”即半自动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书·礼志》记载:“晋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任彦升集·奉和登景阳山》诗吟道:“奔鲸吐华浪,司南动轻枻。”诗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园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样导航?至今依然是一个谜。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鸡》诗云:“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杜诗中的司南实际上是报时刻漏的又一名称。这句诗的意思是,夜半零时整,诗人恰闻司南的报时之声。

众所周知,“指南”有指导或准则之意,而“指南”来自“司南”,“指”、“司”两字仅一音之转。在汉至唐的文献中,我们常可读到诸如“事之司南”、“文之司南”以及“人之司南”等语词。如《鬼谷子·谋篇》说:“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说:“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唐代以后,“司南”一词完全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针指向性的知识,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主义心声,直用指南本义,立意却不同凡响。

最早发现磁偏角之秘的不是沈括

发现磁石、磁针的吸铁性较易,但发现指向性较难,而要发现磁偏角则更难。因为地球磁场的磁轴线与穿过地理南北极的地轴不一致,故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尽相合,微有交角,这交角就是磁偏角。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名着《梦溪笔谈》中,将方家发明的用磁石磨钢针的尖端,使之具有永久磁性的方法公之于世,标志着原始指南针已到实用的新阶段。磁针配合分度地盘指向的精度,与司南以及11世纪初的用薄铁片做成的“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罗盘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北宋庆历元年司天监杨惟德在《茔原总录》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时,等到磁针的摆动停止时,在子午方向仔细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南北方向。这项记载表明,磁针罗盘问世后,最先应用它的是堪舆家,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也是堪舆家。

《茔原总录》不仅是年代明确可考的世界上关于磁偏角的首次记载,而且记载了当时当地磁偏角的大致数值。以前,人们一度将磁偏角的发现归功于沈括,因为他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也”。此条记载已比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要早四百余年。

自严敦杰先生在《中国史稿》第五册》“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茔原总录》的史料,才将这一世界纪录又向前推进了约半个世纪。

4、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炼丹,制药实践中发明了火药

火药又称黑火药,据史书记载是起源于春秋时代,是一种会冒出火花和火焰的燃烧药剂,在外界的能量作用下,自身会快速燃烧,产生大量燃气物质,是弹药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军事上看到的枪弹、火箭、炮弹等都是火药做成的,这种火药杀伤力很大而且还会发生巨响,主要是古代战争中防卫敌军用的,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杰出的成就。

学术界已经确证,火药是在中国发明的,蒙古人首次接触火药是在攻打金朝时。

在《武经总要》于1044年成书时,火药武器已经投入使用了。

在宋代,火药的制造方法一直是一个严防死守的秘密,但到12世纪,像火枪这样的火药武器在宋朝的武器库中便已十分常见了。

12世纪时出现了火箭,但是由于准确度很差而效果有限。不论是燃烧型还是爆炸型的火药,都是威慑性的武器,而蒙古人找到了发挥火药优势的方法。

尽管火药的传播与蒙古的崛起和蒙古治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清楚蒙古人自身是否对传播火药做出了贡献。有些历史学家宣称蒙古人使用了火药武器,即抛石机所抛掷的炸弹,用于中东战场。不幸的是,没有确切的文献或考古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鉴于蒙古人几乎没有遇到过他们不喜欢的武器,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找到了安全运输火药的方法,便会将火药带到他们在中国以外的武器库中。

不过这仍然只是推测。杰克威泽弗德提到了蒙古人使用火药,认为火药的使用十分普遍,但他没有给出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依克提达尔罕深信蒙古人在西征时使用过火药武器,并引用了波斯文史料中的数条记载。但他也承认,这些记载中的武器既可以翻译为火药武器,也可以翻译为一种更为传统的武器,比如燃油。依克提达尔罕还指出,火药传入印度是蒙古人的功劳,因为德里苏丹国在1290年已经使用火药了。这个观点似是而非,因为有证据表明,中亚在13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火药了,至少是用作烟花。

许多推测都来自这一事实,即13世纪50年代旭烈兀征伐中东时有1000名中国技师随军。但这并不能充分证明,蒙古人在攻打阿剌木忒或者巴格达时使用了火药弹。

在中国以外需要火药武器吗?在中国,火药武器是现成的。但它们有效吗?也许吧。不过,它们并没能阻挡蒙古人征服汉地的脚步。在对付土筑堡垒方面,霹雳弹当然比牵引式抛石机发射的石头更有效。

正如前文所述,配重式抛石机在中国出现以后,此前坚不可摧的城市都陷落了——而这种情况在拥有火药武器的条件下也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外,配重式抛石机取代了牵引式抛石机,可以发射更重的炮弹,更为迅速地摧毁城墙。合列卜的防御工事在抛石机集中投弹?5?天后便被破坏了。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在蒙古征服东亚的战争中,可燃性火器也发挥了作用。而蒙古人一到中东就获得了燃油。他们控制了木干平原,距离油田很近,那里自古代以来便有石油涌出地面。当然,可燃性火器是易于制造的,但燃油是除“希腊火”之外最有效的武器,而后者的制法在几个世纪前便已失传。综上所述,蒙古人未必需要火药武器来攻打防御工事。他们就地取材,制造炮弹和攻城器械,即使将邻近地区的石头全部移走,也并未导致他们无材可用。

众所周知,蒙古帝国是火药知识的首要传播者,或者是通过在战争中使用而直接传播,或者只是因为大多数重要贸易路线都从帝国疆域中穿过。欧洲不太可能直接从蒙古人那里获得关于火药的知识,但我们知道,欧洲直到蒙古入侵之后才出现火药。很可能是穿行蒙古帝国的商人们,也许甚至就是马可波罗一家,将火药的制法带回了欧洲。当然,这最终让欧洲在1500年以后成为世界的主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南京是什么城 石头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 南京为什么被称为石头城下一篇:沈万三有多少钱 沈万三有多少钱 历史上的沈万三和朱元璋什么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