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浣溪沙赏析 王安石的浣溪沙赏析

导语:王安石的浣溪沙赏析《浣溪沙》是王安石的一首词作品,出自《全宋词》,全名叫做《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这首作品创作于1076年后,1076年是王安石作品的转折点也是其分界线。1076年,王安石二次被罢相,二度受挫后的王安石年

王安石的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是王安石的一首词作品,出自《全宋词》,全名叫做《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这首作品创作于1076年后,1076年是王安石作品的转折点也是其分界线。1076年,王安石二次被罢相,二度受挫后的王安石年事已高,于是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而这首《浣溪沙》就是创作于隐居时期。

浣溪沙古诗配画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浣溪沙主要讲述了:家中的庭院有百亩大,但是一半都长了青苔,门口的小道也被沙子所全部掩埋,那条蜿蜒的小溪流也被沙子铺满了。喜欢山水喜欢闲适生活的还有几个会来呢?

秋去春来,坐落在小院中的回廊异常的安静,远看山上种着的桃花还有溪边中着的杏树,三三两两的挨在一起。花开花落究竟是为谁呢?

《浣溪沙》这部作品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寂寞与哀愁之感,诗人将自己比喻成桃花和杏树,为谁开为谁落?这段时期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所以都是较为闲适之作,如《渔家傲》、《清平乐》、《菩萨蛮》等作品。

但是这部作品却与其他的词作品不一样,首联讲述百亩庭院都被青苔所铺满了,则说明了诗人没有心情去处理这个青苔,以前这大庭院中都是人,门庭若市,现在青苔都爬满了,却再无人问津,有空了还有谁能来呢?画面之凄惨。再看山上的桃花,再看那溪边的杏树,开的再美也没人会来欣赏?诗人以花自喻,落寞伤感呼之欲出。

王安石晚年过得如何

王安石辞去官职后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从其作品就可以发现。1076年以前,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咏史诗,政治诗,1076年后,其作品主旋律为写景的作品颇多,其晚年时期更是与佛教禅宗密不可分。

王安石画像

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罢相后的王安石又去任了判江宁府,但是一年后就又辞职不干了,此后王安石才与政坛彻底告别,为自己建了个半山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这段期间,王安石骑着小毛驴,身后带着老仆人,一主一仆一驴漫走在田野上,游走于山村间,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念佛诵经,可谓是清心寡欲。

王安石早年时期就结识了一大批的高僧,与觉海禅师有着很好的交情,但是后来王安石官至宰相,两人在渐渐疏远,待王安石归隐后,两人关系逐渐好转。

王安石是老年丧子,这对于他的伤害是很大的,王安石将儿子的祠堂建在江宁钟山的宝公塔内,王安石每每去那里悼念亡儿,1084年,王安石大病了一场,这场病后将自己的住所也改成了寺庙,称半山寺。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为女儿作诗一首《楞严新释》,这首作品就是劝诫其把佛法作为解脱,从佛法中悟得真理。

王安石的晚期作品中有大量的禅理诗,如《梦》、《读<维摩经>》等,都是王安石诗兴蝉趣的证据。王安石晚年可谓是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生活闲适。

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1021年出生在临川,那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职临川军判官,此后王安石就跟随父亲一直生活在临川。在临川接受教育,到了年纪稍长的时候,父亲调职离开,王安石也跟着父亲一起宦游南北,所以其故乡是抚州临川。

王安石雕像

其实很多人会搞不清楚古人为什么要搞个名字再搞个字,再搞个号呢?其实这个是有典故的。

名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个称谓,人家用来称呼你的一个代名词,如张三,李四。但是在古时候,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是一个称谓,字又是一个称谓。

古时候,孩子有了第一声啼哭后,家中的长辈及父母会为其取一个称呼,这就是名,王安石就是名。而这个名字是比较权威的一个称呼也是最正式的,历史上称之为大名。这个大名的作用是载入户籍的,所以也称之为官名。

字取自成人礼上,古时候男孩长到20岁,女孩长到15岁的时候都要举行成人礼,男生称为冠礼,女生称为笄礼。这个成人礼举行后就宣告你已成年了,在这个转折点,族中长辈及父母要为其再取一个新称谓,这就是字。

名和字是在这个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而取的称谓,所以他们的作用和含义也各不一样。

王安石是名,取自其出生时期,标志着一个新生命降临了。介普是字,在他20岁冠礼上所取,标志着王安石已经长大成人了。

这也就是古人为什么有名,有字,又有号。

王安石的词有哪些

王安石在北宋的政坛及文坛上都有着一定的地位,叱咤风云,在政坛上位列人臣,发动变法,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在文坛上,文学造诣高,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一生作品颇丰,不仅诗歌行列,还在散文,词等均有涉猎,王安石的词更有其自身特色。

桂枝香·金陵怀古书法赏析

王安石的词留存至今的约有20多首,王安石的最擅长领域虽然不是词,但是他的词作品还是受到了后人的称颂与赞扬。有名家赞其词风瘦削雅素,改变了五代的旧习。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是一首咏史诗,明则描写金陵的壮丽景观,实则揭露了六朝统治阶层的糜烂腐朽的生活方式,整个作品的基调豪纵沉郁,后人对其称之为“咏古绝唱”,足以看出这首词在文坛上的影响力。这首作品与范仲淹的《渔家傲》共同打破旧俗,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此后才有了苏东坡这种豪放派的作品,这首词对于整个词坛来说可谓是先驱。

不仅如此,王安石的词中还有《南乡子》、《菩萨蛮》、《明妃曲》二首、《浣溪沙》等作品均是王安石的词经典之作。王安石的成就与其的努力刻苦与后天教育是分不开的,其在作品上永远要求精益求精,所以也出现了王安石改字,王安石改诗等典故,这里也告诉人们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努力刻苦,逐字推敲,最终方能有所成就。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介绍

王安石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兼并,限制官僚集团的特权,裁撤冗兵冗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终极目标。这是历史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的解说,但是在后世眼中,却对这个目的抱有怀疑态度,认为这个说法是一个障眼法。

王安石变法

这个反对意见是由两位宋史专家提出的,分别是王曾瑜和杨子忠。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富”而不是所谓的抑制兼并,增加财政收入才是变法的最终目的。其实从王安石变法所推行的新法都可以看出来,新法推行前,土地兼并严重,官僚结构人员庞大,且吃着国家饭不干活,国家积贫积弱严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就是这些存在的社会矛盾,新法推行后,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并且一系列的新法也是为解决这种问题而颁行的。

新法推行后,推行了数十项新法,包括青苗法,均输法等但是没有一条是关于抑制兼并这种现象的新法,而且从实际效果中也没有看出任何对于目的有效的。

变法是变了,新法是推了,冗员没变,土地兼并现象只有多没有少,冗兵数量是少了,但是国防力量变小了,王安石变法都没变到点子上。但是有一个方面他做到了,那就是富国。

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新法中,很多新法都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均输法,青苗法都是基于钱的基础上。

所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为国家求富,充盈国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曹睿简介 新三国曹睿的介绍下一篇:郑板桥原名怎么读 郑板桥原名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