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蜀汉与曹魏国力相差悬殊 蜀汉与曹魏国力相差悬殊 为何一定要北伐

导语:蜀汉和曹魏国力相差很大,为什么一定要北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隆中对。 在中国历代割据巴蜀的政权中,三国时蜀汉北伐的决心最为强烈,其行动也最为果断。 很多人读到三国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蜀汉为何执着于北伐? 这一切成败,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1

蜀汉和曹魏国力相差很大,为什么一定要北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隆中对。 在中国历代割据巴蜀的政权中,三国时蜀汉北伐的决心最为强烈,其行动也最为果断。 很多人读到三国时,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蜀汉为何执着于北伐? 这一切成败,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1 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初次见面。 人到中年的刘备,挂着汉室宗亲的「 ”人设”,二十多年来东奔西走,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事业屡屡受挫,一直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 自从投奔荆州后,刘表表面笑嘻嘻,其实心存猜忌,只给刘备少量军队驻扎于新野,让他看着荆州的北大门。 当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率大军北上偷袭许都时,刘表也没有同意,只想龟缩在荆州过太平日子。 髀肉复生的刘备,也想艰苦奋斗再创业。在招聘高端人才诸葛亮时,他诚恳地向这位学霸请教: 现在汉室衰微,奸臣当道。我不自量力,想伸张正义,兴复汉室,只是自己才智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然而我的志向并未就此减退,还想干番事业,希望先生为我出出主意。 27岁的诸葛亮结庐隆中多年,静观天下大势,早已胸有成竹。 他被刘备的理想所打动,愿意出山辅佐,还为其制订一套完整的建国方略,主要分为四步: 一、利用刘备「 ”帝室之胄”的身份,在政治上树立「 ”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帜;二、占据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建立政权;三、对内改善政治,对外实行联孙抗曹,「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政策;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从荆州、益州分两路大军北上,夺取天下。 如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北伐是全盘计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终目的。这就是《隆中对》。 《隆中对》无疑给刘备打了一针强心剂,就像当年马云在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上就喊出发展百年公司的口号一样,北伐的理想也就此铭刻在蜀汉政权的建国大纲中。 ▲诸葛亮。 2 汉中之战 那么,刘备想北伐吗? 至少在「 ”借”得荆州、夺得益州,实现「 ”跨有荆、益”战略之初,刘备并没有忘记他与诸葛亮的共同理想。他的目的是承袭汉室江山,不是建立割据政权。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已取代刘璋占据益州,他采纳心腹谋士法正的建议,亲自带兵北伐,与曹操争夺巴蜀通往关中的门户——汉中。 这是蜀汉北伐的第一战。 汉中与曹魏控制的关中地区之间,横贯着秦岭,与蜀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是屏障蜀地的天险。一旦掌握这一险要地带,只需一大将镇守,就可御敌于外。 从汉中北上沟通关中和陇右,是先民利用秦岭河谷地形开辟的五条通道,自东向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这几条通道,在蜀汉北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秦岭古道。 汉中争夺战中,刘备与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张合对峙一年有余,之后才改变策略,从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闹得曹军人心惶惶。 次年三月,曹操亲自带兵来救汉中。 当年煮酒论英雄的曹、刘在阵前重逢,刘备指着多年未见的老对手喊话道:「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之后派义子刘封出阵挑战。 曹操一听怒了,回骂道:「 ”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你这卖草鞋的别得意,等我儿子来你就倒霉了。黄须指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彰,也是曹魏的一员猛将。 汉中之战的结果耐人寻味,曹操认为局势不利,从汉中撤军,退至关中。刘备占据汉中,并在当年七月自称汉中王。 曹操晚年对汉中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他正为蜀汉埋下一个致命陷阱。 汉中,原本是张鲁的地盘。 四年前,在平定马超、韩遂之后,曹操率军走秦岭古道中的陈仓道,兵临汉中,招降张鲁。 在出兵之前,曹操听别人说,汉中容易攻破,亲自到此地一看,才知秦岭地势险要,不禁感叹:「 ”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曹操攻克汉中后,与刘备的益州接壤,这对冤家又成了邻居。司马懿与刘晔向曹操建议,不如南下攻蜀,把刘备灭了。 曹操却说:「 ”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他将汉中的人口和物资大量迁往关中,留下夏侯渊、张合镇守。 汉中的人口、物资,才是张鲁经营多年的成果,可谓汉中的「 ”血肉”。剩下的对以中原为根据地的曹魏而言无足轻重,不过是一块「 ”鸡肋”罢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正如曹操所言,南郑堪称「 ”天狱”,通往汉中的「 ”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非用武之地”。 在崇山峻岭的环绕下,汉中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牢狱,虽然易守难攻,但蜀军若对魏用兵,也会因秦岭的险峻而备受阻碍,造成粮草不继、交通阻塞。 刘备夺取汉中,曹操退守关中,表面上是蜀汉得以凭借天险屏障与曹魏抗衡,曹魏防线大范围收缩到长安、陈仓一带,吃了大亏。 实际上,曹操改变战略后,蜀汉的地理优势已经悄然转化为劣势,只能独自承担「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的压力。 秦岭天险对蜀汉就像一把双刃剑,此后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进军陇右、关中,企图突破曹魏的防线,却只能在秦岭山麓南北疲于奔命。 直到蜀汉灭亡,蜀军都未能突破曹操设下的防线。其中也不乏魏延这样的冒险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的军事计划,可惜未能实施。 ▲曹操。 汉中之战后,蜀汉局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镇守荆州的关羽孤军北伐,不幸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 这一变故,让刘备与孙权撕破脸,忘记了创业理念,甚至与诸葛亮的计划背道而驰,一时将东征放在优先地位。 章武元年,在称帝仅过三个月后,刘备弃北伐大业于不顾,几乎举全国之力讨伐孙吴。 即便以赵云为代表的老同志苦劝道:「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刘备仍一意孤行,最终兵败夷陵,郁郁而终,临终托孤于丞相诸葛亮。 北伐的接力棒,传到了诸葛亮手中。 3 益州疲弊 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托辅政,此时,《隆中对》中的北伐战略已经全乱套了。 当年他为刘备安排得明明白白,如今荆州已失,两路大军北伐沦为空谈。现实更为残酷,夷陵之战后,蜀军大败而归,魏吴兵力强盛,刘备撒手人寰后,国内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后来诸葛亮北伐,《出师表》开头一句就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传为岳飞所书的诸葛亮《出师表》。 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蜀汉应不应该北伐? 诸葛亮的答案是,必须的。 后刘备时代的蜀汉北伐,既是因为外患,也是出于内忧。 蜀汉政权内部,始终有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包括: 益州集团,即益州本土士族。东州集团,即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的旧部,多为外籍士人。荆州集团,即随刘备入川的文臣武将。 自刘焉入川到蜀汉灭亡,蜀地主客之争不止,内部冲突不断,其中的益州集团尤为憎恨蜀汉政权,甚至在曹魏伐蜀时甘当「 ”带路党”。 早在东汉末年,兵革满道,百姓颠沛流离,南阳、三辅数万户流民以及各地士人纷纷涌入益州。在刘备之前割据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招揽大批外籍士人,并征发外地流民为兵,号称「 ”东州兵”。 刘焉入川后,曾为树立威信,找借口一次就杀了益州豪强十余人,引起当地士民怨恨。 到了刘璋统治时期,东州兵多次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甚至引发暴.乱,本土「 ”旧士颇有离怨”。 规模最大的一次,益州人、中郎将赵韪本来被刘璋派去安抚东州兵暴动,却趁机联络益州豪门大族,向刘璋的军队发起反攻,蜀郡、广汉、犍为等地郡守群起响应。 东州兵为了保住自身性命,才为刘璋与益州本土的叛军死战,最终平息这场叛乱。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 ”刘璋暗弱”,说的就是他未能解决主客矛盾。 刘备入川后,「 ”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其创业团队荆州系执掌大权,蜀汉内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为了缓和主客矛盾,刘备积极起用刘璋旧部和益州士人,诸葛亮和法正、刘巴等人制定《蜀科》,统一政令,整顿吏治。 刘备还纳刘璋旧将吴懿的妹妹吴氏为夫人,后来更是立她为皇后。这位吴夫人,是个寡妇,第一任丈夫是刘焉第三子刘瑁。刘备娶吴氏为妻,跟他与孙吴联姻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备死后,诸葛亮深知内部三大势力的明争暗斗,丝毫不逊色于外部魏蜀吴的战争,为此采取了一些软硬兼施的措施。 益州豪强的代表彭羕,为人狂妄自大,早在刘璋据益州时就是一个不安定分子。他遭到贬谪后辱骂刘备,还想煽动马超起兵叛乱。 马超得知后大惊,将此事上告朝廷,于是彭羕被下狱处死。 东州集团的代表来敏,一向喜好议论朝政,在诸葛亮北伐时大肆宣传不正当言论,造成朝廷上下人心纷乱。 诸葛亮迅速将来敏罢免,指责他诽谤朝廷,还说:「 ”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孔融当年怎么死的?就是因为太爱说话触怒了曹操。 荆州集团的代表廖立,因不受重用而郁郁寡欢,整天责骂诸葛亮任用的官吏都是平庸之辈。 他有时连刘备和关羽都骂,说刘备征孙吴是白白劳累将士,关羽带兵无方,白白丢失一方土地,死后连骨头都收不回来。 诸葛亮得知后,对荆州系的老同志一视同仁,将廖立削职为民,贬到汶山郡耕田。廖立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也不念旧仇,后来听说孔明去世还悲痛地垂泣叹息。 如果仅仅靠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缓和内部矛盾,肯定远远不够。只有在「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这一共同目标下,蜀汉才能从三大势力冲突的内部矛盾转移到魏蜀战争的外部矛盾。 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 正是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内外交困之下,蜀汉才更要以攻为守。 4 国力悬殊 诸葛亮为北伐做了充分准备。他重视发展生产,主张「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实行盐铁官营,大力发展蜀锦贸易。 三国时期,无论战况如何紧急,蜀锦一直远销魏、吴两国,成为蜀汉贸易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贡献了大量GDP和军费。孔明自己说:「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至今,四川省境内还有不少诸葛亮执政时进行农业生产的遗址,如成都市西北的九里长堤「 ”诸葛堤”,相传就是孔明为防洪所修。 为维持边疆稳定,诸葛亮采用马谡「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平定南中,安抚夷越,让蜀军北进中原时无后顾之忧。 吴人张俨在《述佐篇》中称赞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有饮马河、洛之志。 可是,无论诸葛亮如何巩固内部、积聚力量,蜀汉与曹魏的国力相差依旧悬殊。 ▲诸葛亮。 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占据西南一隅,仅有一州之地。 据有关数据统计,后主刘禅统治末期,蜀汉的官方登记户口共有28万户,人口94万,军队却有10万,官吏则是4万。大概九个人就要养一个兵,七户人就要养一个官。 蜀汉人民表示,压力山大。 相比之下,魏国在三国中势力最大,疆域最广,统辖有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等九州,其中凉州还兼管西域的广大地区,在籍人口总共约为440万。 蜀汉北伐既可以扩大疆土,也可抢夺人口。此二者,都是蜀汉迫切需要的财富。 蜀汉掠夺人口的事例可不少。甚至小说《三国演义》中渲染得感人至深的携民渡江,其实也有刘备舍不得那10万人口落入敌手,才劝说老百姓一块儿逃跑的嫌疑。 曹操更狠,派兵追杀到当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愿他们被刘备夺去。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出兵夺取汉中,为推行隆中对「 ”西和诸戎”的策略,派人招抚武都氐民。 曹操担心氐民为刘备所用,命雍州刺史张既以武力强行迁徙陇右的氐民5万余户到京兆、扶风一带,又命武都太守杨阜迁徙氐、汉各族百姓万余户到长安以西地区。 等到刘备大军入境,发现当地的氐、汉民户差不多都已被曹操迁走。 诸葛亮北伐时,一有机会也会抢夺人口回国。蜀汉建兴六年,蜀军出兵北伐,在西城为魏军所败,诸葛亮「 ”拔西县民千余家,还于汉中”。 后来姜维北伐,也还是相同的套路。延熙十七年,姜维击破魏将徐质后,「 ”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安置于「 ”绵竹及繁”。 蜀汉不仅存在人口危机,还逐渐暴露人才奇缺的问题。 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后,东汉末年南来北往的人才流动已断绝,蜀汉偏居一隅,人口少,地理环境闭塞,自然会出现「 ”小国贤才少”、「 ”蜀兵轻锐,良将少”的局面。 前、后《出师表》相传写作时间仅隔一年多,从中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蜀汉人才凋零的忧虑。他在《后出师表》中心痛地写下这句: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 短短一年间,赵云等七十余名老将先后去世,蜀军后继乏人。民间有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无道理。 为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坚持北伐,还有一个原因是「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以诸葛亮的才智,他当然知道蜀汉国力有限,不过是以弱示强,也知道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等人都不如自己,难以接过进军中原、对抗大国的大任。 诸葛亮等不起,蜀汉更等不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诸葛亮执政后,五次北伐曹魏,属防守性的仅一次,其余全为主动进攻。 他为北伐耗尽了最后的生命,直至病逝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5 姜维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错用马谡酿成街亭之败,甚至上演「 ”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在马谡之后,诸葛亮有意培养新的将帅人才,而这一人选就是姜维。 姜维是天水冀城人,本仕宦于魏,因其父战死沙场,立有军功,年少的姜维被天水太守马遵提拔为中郎,参与本郡军事。 诸葛亮北伐时,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把这个前途光明的青年才俊愣是给逼到了蜀国。诸葛亮对姜维颇为器重,将其带在身边,随军北伐。 姜维时年27岁,与诸葛亮出山时年纪相仿,也有着相似的孤苦童年。他成为诸葛亮军事上的继承者,在孔明逝世后接过北伐大旗,执掌蜀汉前线战事近三十年。 无论是当时以蜀国益州集团为首的投降派,还是后世史家,大多强烈谴责姜维北伐,甚至认为他穷兵黩武,终致「 ”国被覆灭之祸”。 姜维九伐中原,是蜀汉北伐的最后一搏,其中主动伐魏多达十一次,取得大胜一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五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238年,姜维西取陇右,「 ”与魏将相拒南安”;244年,姜维部将王平袭击魏大将军曹爽,曹爽「 ”争险苦战,失亡甚众”;248年,姜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249年,姜维遣廖化进取洮城,「 ”不克而还”;250年,姜维诱以羌胡为羽翼,与郭淮大战于洮西,「 ”不克而还”;254年,姜维亲率数万蜀军大举伐魏,「 ”粮尽退还”;255年,姜维大破魏将徐质,「 ”拨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256年,姜维出狄道,魏将陈泰带兵解围;257年,姜维与魏将邓艾大战于段谷,因蜀将胡济援军不至,被邓艾所破,蜀军「 ”死伤甚众”;258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淮南,出兵响应;261年,姜维「 ”与邓艾相拒,兵败,还住沓中”。 十一次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将士锲而不舍,将诸葛亮五次北伐时沿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的战线,推进到了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总的战绩胜多败少,伤亡人数也都是魏多于蜀。 姜维从未愧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从未愧对蜀汉。他一生廉洁奉公,没有搜刮宅舍钱财,也从不好声乐之娱,平时的工资只用于日常的衣食住行,「 ”清素俭约,自一时之仪表”。 他为减轻蜀汉人民的负担,身体力行,给北伐省下军费,还大规模开辟屯田,供养前线将士。 直到蜀汉灭亡时,国库里尚有「 ”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一味抨击姜维北伐造成蜀汉兵疲民困,实在有失公允。 有人说,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 如果没有北伐,蜀汉与历代诸多四川割据政权一样,怀着侥幸的盆地心态,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未必能坚持到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的那一天。 ▲姜维。 那些批判姜维的人,为蜀汉做了什么? 姜维北伐时,光禄大夫谯周作《仇国论》,宣传反战言论,认为姜维之举不识时务,「 ”极武黩征”,「 ”民疲劳而骚扰之兆生,上慢下侮,则瓦解之形起”。 谯周是蜀地大儒,巴西西充人,典型的益州集团代表。他和蜀郡成都人杜琼、巴西阆中人周舒等清一色的益州士人,坚决地反对北伐,四处散布蜀汉必亡的言论。 益州士族自从刘焉父子入川后,就被迫靠边站,先后受制于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仕途上只能听从外地人调遣,心中早已不满。 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以当地士族为主导的选官制度,自然更符合益州集团的阶级利益。 益州集团,成了蜀汉的「 ”带路党”。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谯周等人编造谶语,用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么名字?备嘛,意思是足够了。 刘禅的「 ”禅”又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让出去嘛。 蜀汉凭什么和曹魏斗,还是早早投降吧。 景耀六年,魏将邓艾率军突袭成都。刘禅原本还想逃亡东吴,谯周却力排众议,劝他向曹魏投降。 谯周对刘禅说,到了吴国咱也只能称臣,既然称臣不如就挑个大国,魏国迟早会吞并吴国,投降魏国肯定比逃奔吴国明智。 刘禅听罢,放弃抵抗,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之死。 蜀汉亡国后,坚持北伐的姜维不甘失败,企图诈降曹魏,策反钟会,可惜计谋未成被杀。 史书载,姜维死后「 ”见剖,胆如斗大”。 北伐之梦,就此消逝在巴山蜀水之间,徒留一曲英雄悲歌。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2009年版 何兹全:《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易中天:《三国纪》,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叶哲明:《重评蜀汉姜维北伐》,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叶赫那拉氏的诅咒 叶赫那拉氏的诅咒 叶赫那拉氏的诅咒是什么下一篇:粟裕攻打碾庒黄百韬为何将陈士榘换为谭震林王建安 粟裕攻打碾庒黄百韬为何将陈士榘换为谭震林王建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