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林天宏 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简介 第一个登上牛津讲坛的中国人

导语: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思想家,中国第一份人民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始人。孙阳孙中山忐忑不安地站在王韬身边,盯着这位他仰慕已久的记者。当他得知王韬愿意为他交出近万字的改革议案《李尚洪章书》并亲自润色时,终于松了一口气。当刚刚弃医从政的王韬在报纸上第一次提出“变法”的概念时,十多岁的康有为还在广东南海老家读书

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思想家,中国第一份人民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始人。

孙阳孙中山忐忑不安地站在王韬身边,盯着这位他仰慕已久的记者。当他得知王韬愿意为他交出近万字的改革议案《李尚洪章书》并亲自润色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刚刚弃医从政的王韬在报纸上第一次提出“变法”的概念时,十多岁的康有为还在广东南海老家读书,梁启超刚刚出生,距离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还有20多年。

当时,这位江苏人,作为公认的“洋务人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政论家,早已名扬海内外。

他和传教士一起翻译了十几年的科学书籍,创造了中国近代科学启蒙史上的几个第一:《西方天文学的起源》,第一次为中国人打开了近代西方天文学研究的窗口;《重在学习》是近代中国第一本引进西方力学的教科书。中国第一本科普读物《光学插图》系统地展示了光学理论。

他也是第一个登上牛津大学论坛的中国人,论坛的主题是“中英贸易”和“孔子之道”。根据记录,“是时候让所有听众用一个声音鼓掌和赞美了”。他的书法成了西方人的珍藏。背诵中国古诗时,英国人拍手称快,说他的背诵就像“石头和云的和谐”。

在英国旅游两年多后,1870年,这位外国人的“中国第一学者”回到香港,但他没有埋头于一堆书里学习,而是和朋友一起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套英国印刷设备,并创办了第一份大型中文报纸《流通日报》,该报完全由中国人独立编辑出版。

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沉迷于科举,报纸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如果不是落魄到最后一个领域,没有哪个清高的文人愿意以此为生。而且早期的中国报纸都是西方投资的,大多内容简单,缺乏新闻,很少有文章能真正批判缺点。

在《循环日报》担任主编的十年间,王涛在山脚下的一个租来的小屋里写了近1000篇政治文章。借助报纸,他开创了“文人论政”的传统。

他写了英国城市居民使用的火车、电报局、洒水器和自来水、煤气等公共设施。他主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八股,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成了他鞭笞的对象。他讽刺中国儒生无病呻吟,无非是“狗叫驴叫”,他嘲笑科举,无非是“取无用之人,换无用之物”。

在他写作的后期,他开始强烈批判中国的政治制度。他甚至称中国的官场为“最脏的地方”,这是一个“利益的世界”,“孔方的兄弟从中斡旋,一个阻挡的东西从中干预”。

他描述了英国议会下院的会议场景,议员们在会上自由发表对“重大政治和重要事务”的看法,称之为“君主和人民”,甚至“以暴制暴”,要求中国统治者向西方统治者学习,放下身段。

感谢王涛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这份“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曾经在国内排名第一,在国内外“有中国站的地方”,都有这份报纸的代办处。报纸已经从时代眼中的谈论资本和娱乐变成了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时事报道和学习新知识的方式。王涛也被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中国第一记者”。

但这位记者已经快50岁了,仍然没有孩子。朋友劝他生孩子是为了耽误继承人,他却大方地回答:“人为什么要生几代孩子?”如果我能把我写的文章留给后人,让500年后,我的名字还挂在读者的嘴边,那就多了一碗牺牲的面。"

1867年,漫游欧洲的王涛在伦敦郊区见到了第一届世博会的展馆。他在报纸上留下了罕见的世博会记录:“台湾观亭、园林和池塘、花草、鸟类、动物和昆虫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似乎是命运的巧合。当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时,人们又想起了王涛和他的这段话。现在报纸上不时能看到这个名字,但他对新闻和报纸的理解在今天并没有太过时。

在谈到现代报纸的功能时,记者说:“说实话,时事没有什么可怕的,给它的优点和缺点,但这只是为了那些想让当局选择的人。”(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电影心火 苏菲.玛索电影《心火》观后感下一篇:洪天贵福 康小八:凌迟处死以后人是什么样子 洪天贵福被凌迟生殖器谁卖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