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为何放火烧毁了这座建筑 重要性不亚于圆明园

导语:为什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要放火烧这栋楼?下面这些和圆明园一样重要的文字,都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自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晚清的国门后,古老的中国就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在这段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烧

为什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要放火烧这栋楼?下面这些和圆明园一样重要的文字,都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自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晚清的国门后,古老的中国就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在这段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烧毁的圆明园,现在仍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后来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毁了重要性不亚于圆明园的另一处中国古建筑——北京贡院。 北京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代王朝举行会试的考场,参加考试的是各地举人,通过则如鱼跃龙门,成为进士。之所以取名贡院,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 ”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通过科举,全国的人才就好象向皇帝贡奉的名产,所以取名贡院。北京贡院的位置大约在如今的建国门桥的西南面,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到曾经北京贡院的样子了,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高楼大厦。 科举制度的象征 正好这几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其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就相当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和高考的结合体,其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北京贡院作为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是千千万万官员和学子心中有着崇高地位,是无形的科举文化的有形象征。 所以在古代,贡院往往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在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于圆明园这样难窥其貌的皇家园林不同,贡院是全国广为人知的存在,不谈过往的那些王朝,单单我们熟悉的晚清名臣,绝大部分都是从这所建筑中,一朝金榜题名,开始自己仕途的。 北京贡院明远楼 而对于通过传教士渗透到中国的西方人而言,也意识到了科举制度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北京贡院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先是对北京贡院有组织成规模的进行拆毁,而后付之一炬,历经百年沧桑的北京贡院,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 列强对科举的破坏 北京贡院的烧毁,对于当时的中国士人来说,影响非常之大,甚至是圆明园无法相比较的。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并没有停留于此。在1901年订立的《辛丑条约》中,有一条不起眼,却影响重大的条款,见《辛丑条约》第二款第二条: 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这段话所指的洋人遇袭遇害的城镇,指的就是义和团运动的波及地方,这里就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来划分,就达到了山东、山西等5省,共计46个府、州、县,这里的无数学子不得参加乡试5年!这相当于断了这批人的仕途之路,取仕无望,报国无门。从中既可以看出列强深知科举对中国士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包藏了动摇晚清根基的狼子野心。 参考当时的科举成绩,如刊载在大公报的《癸卯北闱顺天三路分点次序单》的科举成绩新闻,在1902年和1903年两年间,顺天、山西等乡试题名录来看,和约中限定停止考试的绝大部分府州确实没有科举生员入闱。《辛丑条约》的这一条款基本上是照章实施了。结合科举制将于1905年最终废止,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莘莘学子士子,十年寒窗全付东流,连最后的希望也提前破灭! 北京贡院全景 伴随北京贡院的破坏,以及学子们悲苦的哀鸣,晚清的根基动摇了。 被打乱的科举 八国联军所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一部分学子无法参加科举,即使是侥幸参加了科举的学子也大受影响。由于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烧毁,导致1902年和1903年的顺天乡试,不得不借用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随之连1903年、1904年的会试也不得不转移到开封举行。 自从1415年北京贡院建立以来,作为科举制度重中之重的会试,历来都是在这里举行,会试不在京城举行,几百年来未有!而传承千年的科举制度,其本身有着极高的制度要求,伴随着的是充足的准备。八国联军的入侵,使一贯约定俗成的科举制度乱了套。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北京贡院 如因顺天乡试与河南乡试合并进行,参考人数暴增一倍以上,考场捉襟见肘,同时导致乡试点名搜检入场制度出现漏洞,无法按常规进行。为防止考生通过笔迹与考官合谋作弊,考生的试卷会经过誊抄后,再进行阅卷。而因为考场秩序乱套,最后两科在开封举行的顺天乡试和会试竟然不再誊录,结果流传下来的只有墨卷而无朱卷,也就说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笔迹! 自乾隆年间开始,科举考试固定为三月会试,次月二十一日殿试。因1904年会试地点远在开封,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连续在两地奔波,很可能无法按时赶到北京,于是当年的殿试延期到五月二十一日举行。科举制度,周而复始贯穿数个朝代,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百姓,都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定制。南宋开科取士曾在诏书中写到: 国家设科取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 八国联军的入侵,向来正常运转的周期被打乱,考试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考试场规出现松弛,这实际上预示着科举制的灭亡。最终导致的结果,让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于1905年9月2日上书《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殊常之举动,方足以化群疑而消积愤。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 从中可以看出,废除科举是在列强威逼下做出的妥协,但妥协之后,废除科举造成的后果,却是当时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大厦将倾,被断送了前途的莘莘学子,或远渡重洋,或立志他乡,为腐朽的晚清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如今的建国门桥,曾经的北京贡院遗址 注释1:《癸卯北闱顺天三路分点次序单》是《大公报》第461号,1903年10月2日刊载的,关于当时科举新闻的内容。 注释2:科举试卷的名目。明、清两代,为防考官衔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朱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人是如何评价诗歌的 略论宋代诗话下一篇:雪靖康耻 报崖山恨 捕鱼儿海之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