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杜尔伯特历史

导语:以下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杜尔伯特历史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四子王旗现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久远,史实纷繁。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生息繁

以下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杜尔伯特历史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

四子王旗现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久远,史实纷繁。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生息繁衍。旗境内红格尔苏木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和江岸二队等地发现的单纯石器地层、出土的原始船形石核,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为山戎、荤粥之地。夏商时期为淳维、鬼方、猃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林胡、楼烦。秦汉时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西汉时,匈奴在今天的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氏鲜卑在盛乐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四子王旗地域又为鲜卑所有。北魏帝国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新崛起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柔然汗国的南侵,沿边建立了一些军镇。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其中之一的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镇位于今四子王旗境内。这六镇在北魏建都平城时,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士强马壮。据考证,花木兰从军就在北魏时期的四子王旗境南一带。但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逐渐沦为荒凉的边陲,数百年间再无当权者问津。旗南部为北魏抚冥镇辖区,北部则是继匈奴后兴起的柔然族牧地。隋唐为东突厥据地,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对周边地区进行管辖。唐朝时隶属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辽代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大定十八年设天山县辖今旗境。金代属西京路,为守卫金堑壕汪古部牧地。金代的净州治所在今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治所在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元朝时期,今旗辖区隶属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部,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元朝后期归属于察汗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明朝时期,净州废弃。明廷势力未达本旗辖区,没有行政建置。阴山北麓部分地区由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辖。唐朝之后历代以来,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汪古部游牧部落、女真、鞑靼、瓦刺、蒙古四子部落相继生息之地。金代为防御北方各部所修建的长城曾东西横贯四子王旗境,但今日陈迹已少见。历史上四子王旗拥有「 ”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时四子王旗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在蒙古人的传说中,是「 ”苍狼”与「 ”白鹿”缔造了蒙古民族。在这些「 ”苍狼”与「 ”白鹿”的后裔里,不仅诞生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出现过「 ”一代神弓”哈撒儿。蒙古四子部落的历史,正可上溯至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射手—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儿,是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的嫡系。哈布图哈撒儿是父亲也速该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64年出生,是铁木真的同母兄弟,与铁木真一直感情很好,在他未成年时就协助铁木真用弓箭射杀了他的异母兄长别克台尔。《蒙古秘史》记载,在铁木真针对乃蛮部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哈撒儿统率中军,初次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领导才干。后来,他在为蒙古帝国征战的辉煌一生中以精湛的箭术和无畏的斗志闻名于世,战绩不可胜数,是大蒙古国的缔造者之一。「 ”哈布图哈撒儿”是个从多瑙河到白令海让大地都感到战栗的名字,他的子孙中载于史册者就不下数百人。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给予哈撒儿额尔古纳河和海剌尔河附近的封地。哈撒儿家族曾在中亚地区试图拓展领地,但统治时间延续很短,尔后大多数哈撒儿后裔均游牧于今天的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三省一带。哈撒儿家族传至七世阿克萨噶勒代,其长子阿鲁克特穆尔,于公元1425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即阿岱汗。他将哈撒儿家族的势力扩展到兴安岭以南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此八部为: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次子乌鲁克特穆尔与兄长因为属民问题发生纠纷,则率福余卫乌济叶特人为主的部分属民西迁,后成为风格迥异的厄鲁特蒙古之组成部分——和硕特部,在西蒙古游牧。公元1438年,也即中原明朝的正统年间,阿鲁克特穆尔和其属臣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一起,发动了针对厄鲁特蒙古的战争,当时厄鲁特蒙古与明朝正进行短暂而貌合神离的合作。但此役并未获胜,阿鲁台和阿鲁克特穆尔反而被杀。阿鲁克特穆尔死后,科尔沁之额罗古特部锡古希台巴图尔因怨恨阿鲁克特穆尔而迁徙至嫩江流域。 此次战争之后,孛儿只斤氏在蒙古汗国的地位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厄鲁特蒙古。明朝中期,科尔沁部在蒙古汗国政权内部战争中也取得过一些对其他部落的胜利,但并未继续明显扩大其领地。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察哈尔达延车臣汗王朝时期,科尔沁部落与忠于达延汗的其他部落一起通过战争,将厄鲁特蒙古驱逐到了漠西。此后一段时间,因为这片土地上相对安宁的局面,科尔沁蒙古的人口数有了较大增长,曾达二十万人之众。达延汗于公元1517年逝世之后,漠北发生了兀良哈部的叛乱,公元1524年波及到漠南地区。科尔沁王孛鲁乃齐王的次子图美尼雅哈奇的长子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为了逃避兀良哈部的威胁,陆续迁徙到漠南东部嫩江流域,称嫩科尔沁,以区别于科尔沁部。在相当于明朝后期的十六世纪末,科尔沁蒙古人在察哈尔图们扎萨克图汗的影响下在意识形态上逐渐归顺了黄教,这片草原上沸动的血液开始变得温顺,对于铁与火构成的征战渐渐缺少了足够的兴趣。 哈撒儿家族传至十三世为图美尼雅哈奇,图美尼雅哈奇的次子巴衮诺颜,留牧于呼伦贝尔地方。巴衮诺颜的长子昆都伦岱青,其部称阿鲁科尔沁,以与嫩科尔沁区分;巴衮诺颜的三子诺延泰,诺延泰生有四子,顺长幼依次为僧格、索诺木、鄂木布、伊尔扎木,四子分牧其地,统称四子部落。其时已是汉地的明朝万历年间,蒙古汗国的政权在察哈尔林丹汗手中。阿鲁科尔沁与四子部落,以及乌拉特、茂明安、翁牛特等部落统称阿鲁蒙古,属察哈尔林丹汗管辖。可惜,察哈尔林丹汗虽是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的嫡裔,却生不逢时,空怀一腔光复祖先荣誉的雄心。当通古斯种的满洲人崛起于东方后,漠南蒙古人的自信力便被满洲八旗彻底征服,林丹汗便失去了统驭漠南蒙古各部的能力。后金天聪四年十一月,阿鲁科尔沁部迫于形势压力,在昆都伦岱青的儿子、新的部长——达赉的带领下脱离林丹汗控制,不得已归附了后金皇太极政权。四子部落也于此时在伊尔扎木带领下和阿鲁科尔沁部一起归附后金。科尔沁部已先于诸部在几次战争后归附了后金政权,而且是最先归附后金政权的漠南蒙古部落。这也是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儿后裔的支持。从此,科尔沁部、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等以忠诚的纽带和封建的效忠誓言与爱新觉罗家族的荣誉和血统联系在一起,有清一季,倍受恩宠,直至清朝灭亡。满洲人的这种广泛的和亲政策在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奠定了形式上的「 ”满蒙一家”的基础。天聪四年,四子部落以伊尔扎木为代表,给皇太极献上了骆驼、骏马、貂皮等,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此时「 ”九白之贡”尚未成定制。 天聪五年,后金政权与明朝军队的战争在辽东如火如荼地展开,僧格随后金军在对付明军的大凌河之役中击败明军锦州的援兵,并抓获了一百多名俘虏,僧格以战功受到皇太极的赏赐。天聪六年,僧格随皇太极军出征漠南蒙古的最后一个政权实体察哈尔林丹汗,战争断断续续,直到天聪九年。在此期间,索诺木、鄂木布、伊尔扎木等多次向皇太极进献驼马等物,亦受到很多赏赐,四子部落与后金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进献与赏赐的关系颇似「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对于皇太极来说,政权的稳固是最重要的,那些象征意义的「 ”贡物”,所起的仅是羁縻作用而已,往往「 ”中央政权”的赏赐要数十倍于他们的进献。相对科尔沁部而言,四子部落实力较逊,因之爵位亦较之为低。鄂木布等当时的爵位是贝勒。随着察哈尔林丹汗政权管辖区域的萎缩,东蒙诸部落开始向西移动他们的牧场,四子部落于是从兴安岭下西行到了阴山北的锡拉木伦流域,以防守阴山各口。至此,科尔沁系列蒙古人领地的扩展与部落的迁徙活动宣告终结。 天聪六年,四子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部、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四子部落境内乌兰察布地方,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该名称延续至今。天聪八年,后金创建「 ”蒙古衙门”,总管内扎萨克蒙古事务,后又于崇德三年改称「 ”理藩院”,此制终清未改,延至民国元年。天聪八年,鄂木布奉旨任四子部落扎萨克,即正式享有后金爵位。是年,后金政权派大臣赴硕翁科尔为四子部落确定都木达都腾格里克、鄂多尔台为游牧的边界。后在康熙年间,察哈尔八旗建立之后,四子部落与镶红旗察哈尔蒙古以杜木达都腾格里克沃都尔台为界。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四子部疆界四至:东至什吉罔图山、南至伊克拜山、西至巴颜鄂博、北至沙巴格图、东北至额尔柯图鄂博、西北至查尔山、东南至托克托瓦佗罗梅、西南至察汗和硕。扎萨克驻地——乌兰额尔济坡。旗下设4个道劳、20个苏木。佐领20人。蒙古大汗察哈尔林丹汗先期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失利后,率部十万余众移奔青海,于天聪九年夏天在大草滩一病身亡。伊尔扎木协助后金军收降了林丹汗的儿子孔果尔额哲及其部众,未料到额哲给皇太极献上一颗无价的宝物——元朝历代皇帝的传国玉玺。伊尔扎木在战争中立下大功,又得到皇太极的赏赐。得到玉玺后,皇太极非常高兴,于名于实都得到了满足。现在的状况是满洲、蒙古已尽在麾下,后金的强大对手就只剩下长城以南的明王朝。塞北听不到了战争的鼙鼓声,皇太极便着手改革已归顺的蒙古各部,以适应日益扩大的战争需要。天聪九年,皇太极将原属于满洲八旗之外的原有蒙古牛录再加上新来的内外喀喇沁蒙古合编成八旗蒙古,为规范蒙古各部的军事制度之始。环视关外,已无敢侧目者,皇太极看到了扫平寰宇的曙光,遂于次年易国号为大清,改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即是清室初肇。四子部落其中功不可没,自然恩宠有加。清室起码在形式上并不亏待蒙古各部。不比当年的朱元璋洪武皇帝,狡兔还没死尽,走狗就给烹绝了。 四子部落西迁后,开始大规模兴建喇嘛庙,一时间草原上召庙林立,至清末,已有二十四座雄伟的召庙,鼎盛时期有喇嘛三千多名。由此推测四子部落蒙古族男女人口当在一万二千以上,在蒙古各部中算是较大的部落。四子部落游牧地包括瀚海通往阴山南麓的军事要冲——白道岭,所以满洲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四子部落的地位。 崇德元年,清政府对已经归附的朝鲜下诏书,四子部落的伊尔逊德陪同清廷官员前往平壤,在路途中遇到明军驻守皮岛的精锐部队,结果伊尔逊德毫不畏惧,并击杀二人,顺利完成使命,以其勇武得到清政府的赏赐,也为高贵的四子部落增添了荣誉。就在该年,清政权授予鄂木布「 ”达尔罕勇士”的称号,谕其统领四子部落,并设「 ”四子部落委员”,以应日常行政事务。崇德三年,伊尔扎木率四子部落蒙军随睿亲王多尔衮和克勤郡王岳托的清军进攻山东济南的明军,破济南。科尔沁等部落和察哈尔各旗均受清军指挥参与了战斗。此役共下五十余城,明人称为「 ”戊寅虏变”。这一期间,满、蒙军的矛头所指,主要是明朝北方的军队。当时的蒙古部落大多数并未仿行满洲八旗的军事制度,在军事指挥方面相对独立,部落内部的管理基本自主、爱马克、库西昆、苏木)。而清廷虽然希望满蒙军队都依旗制,但当时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明朝,无暇对蒙军实行彻底的军事改革。崇德六年,在辽东松山的战役中,四子部落的蒙古将士英勇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清廷的多次赏赐。顺治元年,四子部落的蒙军随清军入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李自成的部队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士气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从没有与满蒙军作战的经验,一触之后如惊弓之鸟,在狂飙般呼啸而来的满蒙骑兵面前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溃退千里而至山西。这样,四子部落又为清军入关立下功勋。顺治六年,四子部落出兵随睿亲王多尔衮南下征讨残余明军。此时,中国的多民族大一统状况基本稳定下来,军事上的宁静之后,伴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变革。 顺治六年四月,顺治帝考虑到东蒙各部「 ”效力有年,功绩卓着”,遂言「 ”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随之朝廷给予鄂木布扎萨克「 ”多罗达尔汗卓哩克图郡王”世袭称号,四子部落以其开国之勋成为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一,从此,四子部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顺治年间,除早已实行八旗制蒙古八旗外,蒙古各部落纷纷进行旗制改革,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一共设立四十九旗。四子部落牧地虽广,但人口不丰,只设一旗。顺治八年,正式设立四子王旗,属外藩蒙古。旗设一扎萨克,以郡王任职,下设协理旗务二人,再下设参领数人,每一参领下设六佐领,四子王旗扎萨克下共设二十佐领;扎萨克驻乌兰额尔济坡。单从管辖人口与官员级别的角度而言,满蒙与汉地差异太过悬殊。蒙古一旗,军士至多千余,人口不到一万,而旗主可至正一品;内地譬如湖广,辖两省,人口过千万,带甲之士多至十万,而总督级别从一品,反而低于旗主。个中缘由《清史稿》中《八旗》一卷说的明白,满蒙八旗是立国之基,是军队的精锐、国家的支柱,其隐含的意思就是说汉、回等地不过如羊之皮毛,故慈禧太后可以「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百万里国土,轻易沦于敌手,眼都不眨一下。清廷每有蒙古一地,即广设台站,早期主要用于屯兵驻防,后兼有兵站、交通站、邮递站的性质。  鄂木布于顺治十年逝世,在王位十九年。鄂木布长子巴贝于该年继袭王位。后于康熙二年逝世,在位十一年。巴贝长子沙嘎达尔于康熙三年继任王位,康熙十六年逝世,在位十四年。鄂木布是位文武双全的王爷,他号召旗民「 ”崇文习武”,发扬蒙古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教育传统,使四子部落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精明强悍的部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来 认识一下伊斯兰教吧下一篇:缅甸内战 缅甸内战原因是什么 因为政治目标和利益不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