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徐志摩著作雪花的快乐

导语:徐志摩着作雪花的快乐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现代着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一生追求爱情,将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他是新月诗社的成员之一,很多作品就是通过新月诗社发表的。徐志摩一生有很多诗作,与雪花有关的就是着名的《雪花的

徐志摩着作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现代着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一生追求爱情,将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他是新月诗社的成员之一,很多作品就是通过新月诗社发表的。徐志摩一生有很多诗作,与雪花有关的就是着名的《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雪花与徐志摩有着不解之缘,原本他生在南方比较温暖的地方,很少能够看到飘舞的雪花,所以在北方见过雪花之后,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在他的诗中他写道:飞扬,飞扬,飞扬。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对超脱自我的追求,他渴望着自主,完全的自主,在那个时代他是叛逆的,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但是在他的心中他是快乐的,是沉醉的。他的世界是世人不能理解的,但是他自己很享受自己的世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她,她是谁?可以肯定的是那绝对不是张幼仪,张幼仪和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徐志摩追求的是爱情,是自我追求的爱情,所以一定不是张幼仪,那么是谁呢,我们不做深入的探究。但是可以确定在现实中,或者在他的想象中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他渴望自由的爱情,渴望亲密无间的情人,渴望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渴望自己的内心有最终的归宿,能够觅到那个温柔的港湾,这就是真正的徐志摩。

雪花遇到温暖就会融化成水,徐志摩在这里就将自己看做了雪花,哪怕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徐志摩人品好吗

徐志摩,1897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诗人,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很多现代诗都为人们熟知。徐志摩一生结过两次婚,有三位红颜知己,他也是音乐派的代表人物,新月诗社的成员。那么徐志摩人品是什么样的呢?

徐志摩像

徐志摩人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对待朋友,甚至对待路人,他都是非常真诚的,他渴望着友谊,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不然他也不会和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等中国名人成为朋友。他为新月诗社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新月诗社他积极奔走,为新月诗社筹集资金,徐志摩寻找自己的朋友希望他们可以在新月诗社的诗刊上面发表诗,这样可以壮大诗社,但是这个诗社是他朋友的,是他学生的。据说徐志摩死后新月诗社就维持不下去了,新月派更是分崩离析。

在感情上,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单单从女人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这样的。当张幼仪怀孕的时候,在异国他乡的他正在和别的女人谈论风花雪月,正在考虑和她离婚的问题,这对于张幼仪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是一个女人的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正是他本真的一面,是一个文人认不清现实的呆气。他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即使在现在也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但是他去做了。

所以说对于徐志摩的人品,应该全面的去评价,而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看。

徐志摩作品忘了自己

徐志摩是民国时期着名的诗人、散文家,他更是新月诗社的掌门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徐志摩的诗集中西文学之所长,清新自然,独树一帜,是近代文坛难得的好作品。除了《再别康桥》《偶然》等等,徐志摩的《忘了自己》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佳作。

徐志摩照

徐志摩一生追逐爱情和自由,先后与林徽因、陆小曼等民国名媛相交、相恋,演绎了很多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创作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1921年,抛下娇妻幼子的徐志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结识了民国才女林徽因,并陷入了狂热的恋爱,甚至为了林徽因向怀有身孕的发妻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离婚了的徐志摩没有追求到林徽因,最终与朋友的妻子陆小曼走到了一起,并开始了新一段痴缠而又虐心的婚姻生活,直至为了去看林徽因的演讲而乘机罹难,享年35岁。

在徐志摩的《忘了自己》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人们猜测这句诗是徐志摩有感于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所写的,因为在徐志摩的人生中,最为着名的三段感情纠葛就是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三个女人之中,张幼仪虽是原配却是苦恋徐志摩的,陆小曼与徐志摩是结为夫妻且陪伴至终的,而只有林徽因虽然与徐志摩相恋,但最终林徽因放弃了两人的感情,嫁给了梁思成。对于徐志摩而言,林徽因是人生中爱的火热却求而不得的女人,所以,徐志摩的《忘了自己》中的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徐志摩灵魂伴侣是谁

现代诗人徐志摩一生最求爱情和诗作,但很多人都认为,他最成功的诗就是他的人生。徐志摩曾说过一句既诗情又悲情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所谓徐志摩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照片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于英国,那时徐志摩正在英国求学,而林徽因正随父亲游历欧洲,两个才华横溢而又热情冲动的年轻人就这样相识、相恋了。但为人诟病的是,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家室,妻子张幼仪是名门闺秀,并且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得知徐、林相恋的消息,张幼仪也来到了英国,希望能够挽回婚姻。但是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坚持要与林徽因在一起,甚至在明知道张幼仪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坚强隐忍的张幼仪在生下徐志摩的第二个儿子以后,毅然签字离婚了。

恢复单身的徐志摩并没有得到林徽因的终生之约,两人反而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像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徐志摩回国过后,结识了好友的妻子陆小曼,并与陆小曼热恋、结婚了。而林徽因与青梅竹马的梁思成共同赴美留学,并最终嫁给了梁思成,成为了梁启超的儿媳。两人后来虽然经常书信交流,还共同组织和参与新月诗社的活动,但两人再没有跨越男女的界限,而始终保持着精神的交流与交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准备参加其灵魂伴侣林徽因在北平举办的演讲会,在乘机过程中因大雾而坠机身亡,两人的感情纠葛与交流就此终结。

徐志摩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就如同他的人一样多情而忧伤。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但最终被人们所记住的就那么几首诗。其中《再别康桥》可以说是徐志摩最有名的诗歌,至今被人们所喜爱。

康桥照片

《再别康桥》是讲述一首离别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徐志摩再即将离开康桥时的留恋与不舍。徐志摩在留下与离开之间徘徊,中间该是有多么的无奈和辛酸。正如我什么都不留什么都不带走的离去,这样的心境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文章开头用了三个悄悄代表了诗人对康桥最高的崇拜,在康桥面前自己如渺小的石子一般,这样的心境即使再热爱也不敢惊扰了康桥,无声无息的离开才是最好的结局。在诗歌中,明明白白的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徐志摩不是豪放派诗人,但这首诗的喜爱的之情却非常露骨。这个诗人一生写作,去过无数胜地。但是来到康桥以后,他却甘愿化作水底的一抹水草,只盼能日日夜夜守护康桥。他轻轻地来,悄悄的走。仿佛一切都是无声无息的,在康桥面前没有个人,亦没有徐志摩。徐志摩一生放荡不羁,从没有被任何事物所折服。但是输给了康桥,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人让人流连忘返与不舍。

徐志摩最有名的诗欣赏完了,这首《再别康桥》确实为康桥引去了无数的崇拜者,果然如同徐志摩的诗所写的一样,这是一座有魅力的桥。但是到底是康桥成就了徐志摩,还是徐志摩成就了康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徐志摩留学的经历

徐志摩是近代文学史上的着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作自然流畅,意境优美,为人们喜爱和传颂。徐志摩的诗兼具中西方文学之所长,不拘一格确又不失章法,这与徐志摩留学学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影视剧中的徐志摩

年轻时的徐志摩曾进入北京大学拜梁启超为师进行学习,但在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与社会离乱之后,徐志摩立志出国留学,在外寻求救世治国之道,追求“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八月从上海启程到美国学习银行学。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先后进入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徐志摩还曾立志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后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当年他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知识。

1920年,徐志摩受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来到英国,但不料罗素发生意外,他只能暂时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来借由林徽因的家族关系,徐志摩被狄更生推荐到康桥大学皇家学院进行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徐志摩的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风格,他由此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常与英国名士交往,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逐渐形成,康桥的环境塑造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意念,民国诗人和散文家的潜质逐渐显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项羽的父亲 寻秦记中项羽的父亲是项少龙吗下一篇:骨力遒劲 王羲之行书千字文鉴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