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关羽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之前,为什么要发动北伐?

导语:关羽失荆州之前,为什么要发动北伐?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对关羽北伐的分析已经很充分了,许多史书没有记载的疑问都有了基本趋于共识的意见,如关羽北伐前有没有与成都和汉中方面沟通、孙权为什么突

关羽失荆州之前,为什么要发动北伐?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对关羽北伐的分析已经很充分了,许多史书没有记载的疑问都有了基本趋于共识的意见,如关羽北伐前有没有与成都和汉中方面沟通、孙权为什么突然背叛联盟、关羽为什么突然失败、刘封和孟达为什么不救援关羽、刘备和诸葛亮有没有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等。 然而,还有个问题仍待考察:关羽也算一代名将,在当时便享有盛名,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积累起丰富的战场经验,即便在战略部署和临阵指挥方面有不足,但仍不至于眼看前面有个大坑还要拼命往里跳,关羽北伐决策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关羽的底气从何而来? 由于史料有限,这个问题也许只能成为历史之谜而永远无解,留下的是一些看似不太合乎逻辑的史实。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继续探究和推测,分析关羽的北伐的动机和规划,可以将视野扩大,跳出荆州一隅,结合当时天下总体形势和各主要势力的动向去看,也许能理出一些逻辑上的线索来。 关羽北伐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起于当年夏秋之交,终于冬季,前后仅三四个月。这一年里,天下还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分别排列如下: 3月,曹操亲赴汉中与刘备交战; 5月,曹操在汉中失利后撤退; 7月,刘备在汉中称王; 7月,孙权出击曹魏的合肥; 8月,关羽开始北伐; 10月,曹操从长安返至洛阳; 11月,孙权命吕蒙突袭荆州; 11月,关羽失败后被杀。 这一年的主战场,上半年在汉中,下半年转至荆州,中间还穿插着合肥。上述三大战场,分西、中、东三路,其基本格局贯穿于三国全过程,以后三国鼎立,各方互攻,主战场多在这3个方向。三方之中曹魏势力最大,但仍难以统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这3个战场所形成的:曹魏经常不得已情况下同时在这3个战场作战,再厉害,想同时打赢3场大战也难以做到。 刘备与孙权自赤壁之战前即结盟,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就是看中了这种「 ”二弱战一强”的特殊格局。孙刘联盟的核心在于曹魏无论攻击联盟中的任何一方,另一方必须参战,所做的不是来救援,而是出击曹魏的其它方向,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把目光锁定在建安二十四年,如果按照上述孙刘联盟的视角看,孙权一开始是按照正确思路去做的。刘备是在上一年出击汉中的,当时孙权并未行动,这是因为曹操及其主力那时还在中原,孙权不能轻动。待曹操本人赴汉中后,孙权立即抓住机会,出击曹魏的合肥。此次合肥之战不过是前次逍遥津之战的翻版,孙权的作战目的就是配合刘备,战役选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准确的。此次出击合肥也表明,直到这时孙刘联盟仍未解体,孙权尽管对关羽有一些不满,但深知联盟的存在对自己很重要。 盟友都行动了,关羽为什么不动呢?从常情分析,关羽此时应当有所行动,即使不发动大规模北伐,至少也要将主力北移,对曹魏的襄阳、樊城一带施加压力。但关羽似乎没有这样的安排。关羽如果行动,最佳时间是在当年3月,这时曹操已至西线战场的汉中,关羽可以放手在中线战场出击。但一直到了7月下旬,盟友权孙权都已在合肥城外与曹军交上了手,关羽仍然身在公安,在这里接见了刘备派来的使者,接受了前将军的任命。 汉中之战期间关羽没有任何行动,这可以理解为,刘备认为不需要关羽的配合也能打赢汉中之战。但此时汉中与荆州间还有另一场战事同时进行,即刘封、孟达抢占上庸三郡,这一仗难度不大,关羽如果能从公安、江陵向北用兵,对刘封、孟达也是一个有力支援。然而关羽似乎也没有这方面考虑。是关羽在战略上太保守了吗?当然不是,关羽哪里是保守的人?关羽其实是想北伐的,而且不干则已,要干就干一场大的!送走了费诗,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年8月,关羽这时候突然兴兵北上,开始了北伐。 这一年的荆州的确需要一场北伐,无论是呼应汉中和合肥,还是策应上庸,荆州都应有所行动。问题是,关羽选择的时机大有问题,关羽开始北伐的8月,汉中已定、上庸已平、孙权在合肥已撤军,西面、东面两大战场都归于平静,关羽却突然在中线战场异军突起,这只能理解为,此战既不为配合别人也不用别人的配合。这是一场单打独斗,摆的却又是大决战的阵式,这样的时机选择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关羽北伐,以气势如虹、高歌猛进为开始,一路斩获甚丰,但随即急转直下,失败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其实,这是符合逻辑的:关羽北伐之始,西线、东线两大战场均刚刚结束战事,曹操、孙权将主力转向中线战场尚需部署的时间,这让关羽钻了个空子,凭借威勇和特殊天气帮忙,关羽走上了「 ”威镇华夏”的人生巅峰。但是,当时总体格局仍是「 ”二弱对一强”,关羽突然北伐并屡屡得手,意外地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曹操不得不在极短时间内倾尽所有精锐来对付关羽;另一方面,这让孙权看到了危机,刘备在汉中得手,关羽如果再在荆州得手,三方的强弱平衡格局将被打破,对孙权而言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后面形势的变化仍合乎逻辑:一方面,随着曹军精锐陆续向襄阳、樊城集中,关羽实力不足的问题充分暴露,锋芒不再,由攻势转为守势;另一方面,严重不安中的孙权做出重大调整,亲手瓦解了联盟,在关羽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给予其致命一击,被两路夹击的关羽即便再勇猛,也扛不住了。 复盘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重要事件及其时间节点,可得出以下结论:关羽发动北伐符合形势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来上这么一场北伐才符合历史的逻辑,然而关羽北伐的时间选择却有严重问题,该行动的时候错过了,不该行动的时候却行动了,一件正确的事做在了错误的时间点上,其后果比不行动要严重得多。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羽的绝唱之战,却令诸葛亮的《隆中对》化为了虚谈 古代战争中,面对「 ”必争之地”可以选择绕路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若个书生万户侯 书生无用!这两位天才诗人,都应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令人扼腕下一篇:回回炮 不把教皇放在眼里,还差点毁灭伊斯兰教—蒙古第三次西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