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重点知识急需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重点知识急需

导语: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的关键知识是急需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八年级第二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二)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

下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的关键知识是急需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八年级第二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制定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首都、国旗、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政策,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委员会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成立仪式: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被别人践踏的屈辱历史,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让人民当家作主,从而中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激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

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署了《西藏和平解放措施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祖国大陆已全部解放。

第二课抗美援朝和保卫国家

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的英雄事迹,体验志愿者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要求。

1950年10月,以彭、为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上甘岭之战,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高地黄继光的收复;为了不暴露目标,邱被火烧死。

3.结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法》,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土改: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

(1)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②土地改革的总方针是依靠贫农和雇农,团结中农和中和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

4意义: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复苏: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打击投机,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大减少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我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

知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背景:(1)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2)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党和政府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1953年以来,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基本任务:集中主力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初步基础;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继续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

(4)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很大改善;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贯穿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主席。

毛泽东提名后,他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和工匠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程标准: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错误。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等一批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物的故事。

第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大跃进:是以建设高速化为目标,以大规模钢铁冶炼为重点的运动。

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跨越”。

结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国民经济比重失衡。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是大公众”,政府与社会一体化。

结果:严重偏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运动的“大跃进”和“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⑴错误原因: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国情没有明确的认识;渴望成功。

(3)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注重经济建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纠正左倾错误:①国民经济综合调整。

提出“调整、巩固、丰富、提高”的方针。2结果:1962年以来,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2.10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从1957年到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犯了严重的错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尤鲁。

他们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十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课程标准: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1.真理标准的讨论;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底在北京召开。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十一课农村和城市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了商品经济。

⒉农村改革: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率先尝试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

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此后,农村改革朝着专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3)乡镇企业的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地依靠和运用价值规律,成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化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

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效率。

⒌民营企业的繁荣:它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十二课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为例,论述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建立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经济特区的建设是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中国首先在广东和福建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海南省成立于1988年,海南岛被确立为经济特区。

作用和影响:有效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

1.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三大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

3.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先导的长江沿岸城市纷纷开放。

3.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①中国的加入是在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上批准的。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十三课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程标准: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一、法制建设成就

1.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

它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平等补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79年颁布,并于1997年进行了重大修改。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政策。

1982年,他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新时期,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政策。

⒋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改革中政企分开,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十五课加强民族团结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民族政策。

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管理内部事务。

⒉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①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相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政策,给予人力、物力、财力。

③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十六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历史事实,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一)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并由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2)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③港澳回归洗去了港澳长期被英葡占领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一步,港澳发展进入新时代。

⒉发展两岸关系:“一国两制”开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台湾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学术、文化和体育交流日益增多。

第十八课国防建设

课程标准: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陆军建立的史实。

本文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1.建立人民海军和人民空陆军。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护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

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定,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相继研制成功。

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成立。

10月,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80年代以来,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实现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益、从人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已经成为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支柱。

第十九课独立走向国际舞台

课程标准: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围困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同任何遵循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新中国正式与包括苏联和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不干涉对方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成为解决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第二,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作为五大强国之一出现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为裁谈会做出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

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国因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明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政策,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了解和友谊。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十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程标准:讲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的史实。

本文以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为例,阐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1.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竭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中美建交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举行会谈。

后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三、新时期外交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新的外交局面。

我们改善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祝你期中考试成绩好。

望采纳。

谢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在京师保卫战中 在京师保卫战中 文人出生的于谦是如何力挽明朝江山的下一篇:基因检测告诉你 基因检测告诉你 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