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曾国藩:一个家庭 曾国藩:一个家庭 一定要牢记这八点 方能走向发达 长盛不衰

导语:曾国藩:一个家庭要发展壮大,必须牢记这八点!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清末民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出身很低,却能在仕途上「 ”十年七升”,且一生侍奉「 ”道光、咸丰、同治”三位帝王,显赫一时。 除了曾国藩的功绩之外,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处世为人之道也尤为重要。 在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写道: 余日记册中

曾国藩:一个家庭要发展壮大,必须牢记这八点!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清末民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出身很低,却能在仕途上「 ”十年七升”,且一生侍奉「 ”道光、咸丰、同治”三位帝王,显赫一时。 除了曾国藩的功绩之外,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处世为人之道也尤为重要。 在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写道: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只要牢记这「 ”八本”,方可走向发达,长盛不衰。 一、读书以训诂为本 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 「 ”训诂”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句。 曾国藩认为读万卷书,也不可忘记读书的本质:掌握书中精华,然后融会贯通,处理生活中复杂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可忘其本质,需以实际生活相联,学以致用。 曾国藩还经常在家书中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需要持之以恒: 独以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二、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 ”声调”即是诗句中的语调变化。 曾国藩认为,作诗最重要的是「 ”表达感情”,而诗的感情则由「 ”声调”体现。 如果「 ”声调”铿锵有力,此诗必有气势。 「 ”声调”婉约幽美,则表达作诗人的忧郁的心境。 「 ”声调”欢乐明快,诗人必定心情愉悦。 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孝”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认为,「 ”孝”对一个家庭的家风来说非常重要,曾国藩也以身作则: 经常写家书给父母,汇报自身处境,关怀父母身体状况,对家中长辈无微不至。 其实孝道最核心的就是:让父母欢心,凡事都顺着父母来。 父母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事已经够多了,很多东西都已看透,他们最后只是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自己还可以「 ”骂骂”孩子们。 切勿在父母在时不懂孝顺,要不然后悔晚矣。 四、养身以戒恼怒为本 「 ”恼怒”就是发脾气。 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必须要戒掉「 ”发脾气”这一弊习。 经常动怒会伤肝、伤脾,对身体有极大的害处,且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追悔莫及。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我中年之后出现肝病、肾病,还失眠,这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常动怒、郁而不畅啊。所以弟弟们要谨记「 ”平和”二字,切勿老生常谈。 发脾气是一种本能,控制脾气是一种本事。 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 ”妄语”就是虚假的话。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这样才有人喜欢。 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诚实则是首要条件,也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可以说,诚信为立人之本,是我们身上不可或缺的标签。 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 ”晏起”的意思是早上起得很晚。 曾国藩曾说过: 懒是一种绝对的恶习,懒的人将一事无成,而改掉「 ”懒”的最好方法就是早起,简单有效。 早上起得晚和起得早,是评价一个人懒惰和勤奋的重要条件。 而懒惰这个恶习百害无一利,所以曾国藩也多次在家书中强调早起的重要性。 七、作官以不要钱为本 「 ”不要钱”的意思是不贪图富贵。 古代讲究「 ”学而优则仕”,而进入仕途的目的则是「 ”治国平天下”,切不可贪图富贵。 就拿曾国藩来说,为官后勤勤恳恳,生活朴素,最终方可在晚清的乱世中明哲保身。 反观历史上那些贪官污吏,如和珅、刘瑾等,下场都不是很好。 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 ”不扰民”就是行军期间不影响百姓。 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楚汉争霸中,刘邦先入咸阳,接受秦三世子婴的投降,并且与城内百姓约法三章,树立威望。 而项羽入咸阳后,将子婴斩杀,纵容军队在咸阳烧杀抢掠,尽失民心。 最终的结局便是刘邦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在曾国藩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军时,曾国藩也时刻强调:行军途中不可扰民。 此乃行军第一要义。 其实,从「 ”为官不贪”和「 ”行军不扰民”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作为,和最终的结局。 曾国藩正是靠着这「 ”八本”,才得以才晚清的乱世中立足。而曾国藩家族也因为谨记曾国藩的教诲,后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声明:本文由百叶君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持续更新国学文化内容,欢迎留言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德国军队历史 德国军队历史下一篇:古代的麻沸散是谁发明的 华佗发明的 古代的麻沸散是谁发明的 华佗发明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