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北宋登基最艰难的君主——宋真宗说 北宋登基最艰难的君主——宋真宗说 「 ”一波三折 朕太难了”

导语:北宋最难登位的君主宋真宗说:“我太难了,不能有波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王十朋:「 ”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上面是南宋的一位名士对北宋的前四位皇帝的「 ”一家之言”,这里面说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大宋王朝的缔造者,而宋真宗和宋仁宗是王朝的守护者——换句话说就是「 ”守成之君”,这个评价其实还是很中肯的。 不过宋真宗这

北宋最难登位的君主宋真宗说:“我太难了,不能有波折。”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王十朋:「 ”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上面是南宋的一位名士对北宋的前四位皇帝的「 ”一家之言”,这里面说宋太祖和宋太宗是大宋王朝的缔造者,而宋真宗和宋仁宗是王朝的守护者——换句话说就是「 ”守成之君”,这个评价其实还是很中肯的。 不过宋真宗这个帝位委实来之不易,甚至说是一波三折,过五关斩六将都不为过,乃是整个北宋甚至两宋之最难,下面咱们就来谈谈到底是哪「 ”三折”。 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对宋真宗的一生做个简单的介绍。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25年,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 真宗登基之前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也像他父亲一样曾经「 ”亲王尹京”,做过开封府的正牌府尹,风评甚佳,后立为太子。 真宗正式上位之后勤于政事,也任用了许多贤臣,但是不久之后辽国大举入侵,在寇准力排众议的坚持之下,真宗御驾亲征,和辽国打的不分胜负,但是真宗畏惧辽国的军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 ”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 ”澶渊之盟”。 从此宋辽双方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期,北宋的经济也开始飞速增长,史称「 ”咸平之治”。 不过真宗后期开始崇信道教,尤其是以王钦若为首的「 ”五鬼”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导致「 ”一国君臣如病狂然”,使得他的整体风评大幅度下降。 所以简单来概括宋真宗的一生的话,红尘君的意见就是八个字——「 ”守成之君,毁誉参半”。 简单介绍完真宗的一生之后,我们来具体谈谈他这个皇帝为何如此难当,这三折又都是什么。 第一道波折——老爹宋太宗上位不正的影响 其实宋真宗上位的第一道风波和他自己没什么关系,乃是其父宋太宗赵光义的锅,他完全是躺着中枪。 宋太祖赵匡胤 众所周知,赵光义本身「 ”兄终弟及”的上位方式就有着很大争议,「 ”斧声烛影”的质疑从来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史书对此都没有人敢于正面反驳——当然了,也没有谁傻到去公开当面指责宋太宗。 所以宋太宗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和丞相赵普商议之后,弄出了所谓的「 ”金匮之盟”的说辞出来,其大意就是赵光义接任哥哥这个皇位,乃是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思,而不是赵光义篡位。 《宋史》:太后曰:「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 ”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 ”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 ”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但是这个依旧是疑点重重,比如太祖赵匡胤既然能够传位给二弟赵光义,那为何太宗又不继续传给老三赵廷美呢? 还有就是赵光义「 ”继承”哥哥的皇位没有问题,那他之后为何不还给大哥的长子赵德昭,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呢? 这些都很难解释,尤其是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对三弟和大哥孩子们的态度,这些虽然没人敢公开质疑,但私下肯定会有无数的舆论影响,而这,必然会给后面的真宗上位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道波折——宋太宗的忌惮 这第二道波折,纯粹就是真宗自己的家事了,因为他并不是太宗的长子,而是老三——标准的「 ”三太子”。 但是这个三太子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赵恒可没有哪吒那种显然凌驾于大哥二哥之上的名气和本事,所以一开始他并不是太子人选,而是他大哥赵元佑。 但是赵家很多人都很厚道仁慈,这赵元佑显然也是继承了他大伯赵匡胤的要多一些,因此看到他爹迫害他三叔赵廷美而感到不满,最后甚至喝得大醉,然后发狂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宫殿,被大怒的宋太宗废为庶人。 其实从这个角度也再一次证明,宋太宗的得位过程肯定有猫腻,否则不会连他的大儿子都持这种态度。 然后二哥赵元僖又意外的暴毙,宋太宗此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这才把赵恒推到了太子的位置上,并且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这也是个很积极的信号,因为赵光义本人就曾做过这个职位。 赵恒不敢怠慢,兢兢业业的把事情做的很好,得到了一片赞叹之声,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却反而得到了猜疑。 《宋史》: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铎,召寇准曰:‘人心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 ”太子”这个位置的难做了,你干的不出色,显得你没本事,肯定压不住一群如狼似虎的弟兄们;可你若干的太出色了,又会招惹父皇的忌惮——这我还没退位呢,你就开始建立声望,拉拢人手了啊?你小子想要干嘛,莫非图谋不轨? 宋太宗赵光义 所以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确实非常难做,这时候幸亏寇准非常坦诚正直,急忙劝了太宗一番,再加上太宗本来就很看重寇仲,拿他和唐太宗的谏官魏征相比,这才把这股气给消了,否则弄不好赵恒这个太子之位就此「 ”凉凉”了也说不定。 准再拜贺曰:「 ”此社稷之福也。” 当然了,这个问题并不只是赵恒一个人遇到,但凡优秀的太子都要面对,毕竟「 ”一山不容二虎”,在皇权面前,父子的亲情也是没得讲的。 第三道波折——太监王继恩的暗算 好容易连过两关,赵恒的这个太子之位也算稳固了,但是当太宗皇帝驾崩要开始继位的时候,他又遇到了第三道波折,而且还是极为阴险的一道暗箭。 而发出这道暗箭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宗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宣政使王继恩! 当时太宗驾崩之后,王继恩就暗中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并与太宗妻子李皇后一起谋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企图发动政变。 我们上面已经介绍过了,赵元佑其实是个善良仁厚之人,但正因如此,看到三叔被迫害之后精神也失常了,有点疯疯癫癫的,王继恩要拥立他的目的也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为了好把控。 《续资治通鉴》:「 ”初,太宗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上英明,与参知政事李昌旦谋立楚王元佐,颇间上。” 其实这种宦官想要在帝位传承的空档专权的事情历史上也是司空见惯了,比如赵高威逼利诱丞相李斯,强行改了始皇帝的遗照改立胡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秦始皇的霸气都有人敢这样做,更何况宋太宗? 这个阴谋险些就成功了,幸亏当时号称「 ”糊涂丞相”的吕端在真正的大事上可是绝不糊涂,而且精明的紧,他见太宗病危之时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不见太子赵恒,担心事情有变,于是在笏上写「 ”大渐”二字,让亲信交给赵恒,让他赶快入宫。 然后太宗驾崩之后,吕端知道有变,强行将王继恩锁在中书画阁中,并派人予以看守。他从中书省来到万岁殿,以太宗的生前意愿为依据和李皇后理论,使其默然无言,最后拥立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而且赵恒即位后,垂帘引见群臣。吕端平立殿阶,请求侍臣卷帘,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拜呼「 ”万岁”。 《续资治通鉴》:端曰:‘先帝立太子政为今口。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上既即位,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说实话,这一方面确实说明赵恒平时无论能力还是为人都很好,这才在官员们心中被奉为圣主,但另一方面也全靠了吕端出了大力,中间但凡有一点破绽,很可能他就和帝位无缘了。 红尘君说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真宗赵恒的这个帝位的获得过程确实极为艰难,这还只是最大的「 ”三道波折”,其中小的更是数不胜数,事后他自己回忆起来都是感叹不已——「 ”当此之时,肤亦自危惧。” 所以宋真宗的这个上位之艰,难度系数绝对是5.0,不要说两宋,就算放到整个封建王朝都算坎坷的了,大概也就是经历了「 ”八王夺嫡”的雍正皇帝能够压他一头吧。 也很可能就是之前的这种艰难险阻,使得赵恒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和性格,这对他后面大好形势之下却主动去和辽国求和,以及后半生对道教的疯狂信仰和封禅行为的乐此不疲,都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硫磺岛战役 硫磺岛战役 太平洋上的绞肉机:为东京大轰炸与广岛核爆铺平道路下一篇:燕青和李师师什么关系 燕青和李师师什么关系 李师师痴迷燕青一生未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