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李冰治水 李冰治水的过程是怎样的

导语:李冰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mdash;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冰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mdash;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着名的风景名胜。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李冰陵园题字。

身世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他激动万分地给都江堰市政协发了一封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代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

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记载也残缺不全。《史记河渠书》记蜀守冰,有名无姓。《汉书沟洫志》记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齐全。《史记》和《汉书》简约地记载了他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迹。史家们根据各种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时期人,约在公元前276年至前251年前后担任蜀郡太守。

李冰最后因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蜀中名胜记》什邡条载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书地理志》载:大郎庙,在治北50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附近的古迹后城治,今后城大队,李冰逝于此。《唐书地理志》记有:大郎庙,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阳,蜀太守李冰神祠。

治理都江堰

李冰是我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九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分水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华阳国志middot;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史记middot;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其他

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无专门记叙,详情多不可考。

李冰任蜀守期间,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七座桥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设施。

意义

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唐代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着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1955年,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胡底 龙潭三杰胡底被秘密处死下一篇:浦安修 浦安修为何十年都不去看彭德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