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郭芹 1968年收到何人坠机遇难的消息后周恩来痛哭失声

导语:本文摘自:《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与信仰、理想与梦想》,作者:Theway,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原标题:郭永怀:一个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说起中国“两弹一星”的英雄,应该能说出一系列科学家的名字。有一个名字,可能对我们来说

本文摘自:《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与信仰、理想与梦想》,作者:Theway,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原标题:郭永怀:一个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说起中国“两弹一星”的英雄,应该能说出一系列科学家的名字。有一个名字,可能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

一个

1968年12月5日,中南海怀仁堂。

一个秘书匆匆进来,来到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恩来,对他耳语了几句。

周恩来的神情,一向平静,站了起来。

秘书向总理报告的是刚刚发生的一起事故——一架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13人遇难。

令总理震惊的是,他听到了一个受害者的名字:郭永怀。

据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周恩来后来大哭起来。

2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滕家镇郭家村。她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郭永怀的家不是书香门第。郭家祖祖辈辈务农,父亲郭文姬只会一口流利的文墨。因此,郭永怀虽然从小聪明好学,但直到9岁才有机会在叔叔郭文秀经营的学校读书识字。

但是一旦有了学习的机会,郭永怀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1922年,13岁的郭永怀因为勤奋好学,被送到石岛镇明德小学读高中。

1926年,17岁的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第一位公办中学生;1929年,郭永怀考上南开大学理科预科班,成为家乡第一个大学生;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选择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景伟的学生;两年后,顾景伟推荐郭永怀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

1938年夏天,一场改变郭永怀命运的考试来了。

当时“中英耿基金管理董事会”举办了第七届留英学生入学考试,考生20人,但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郭永怀报考了航空空工程空空气动力学,但是有50人报考。

郭永怀在考试中发挥出色,五科总分超过350分,排名第一——然而,有两位考生的分数和他完全一样,并列第一。

三个人同分,只招一个人,怎么办?结果,经过董事会讨论,三个人都被接受了。

和郭永怀同分的两个人,一个是钱伟长,一个是林家翘。

1940年1月,郭永怀和几十名精选出来的学生聚集在上海留学。当时因为二战爆发,英国进入战争状态,只能将这些留学生送到各个英联邦国家学习。

告别亲人后,郭永怀突然发现他们的护照其实是日本政府签发的,上面还写着:“允许在横滨停留三天,上岸游玩。”当时中国正在日本侵略下挣扎,这群学生立即向英国特工抗议,要求换护照。英国人说他们永远不会改变,否则你不会留在学校。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遇,很多人陷入了沉默。这时候,平时沉默寡言的郭永怀站了出来:

“不要出国,不要出国。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

然后,一群学生拿着行李下了即将起锚的船。

幸运的是,经过多次波折,郭永怀还是踏上了留学之旅。

1940年8月,第七届中英耿学生在俄罗斯邮轮皇后号上。后排右三是郭永怀,前排左一是林家翘,前排左五是钱伟长

事实证明,这些中国留学生确实是当时精英中的精英。

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三位天才被送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三人仅用半年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1941年,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学习。当时研究中心的古根海姆航空空实验室是世界顶尖的研究中心,因为主持人是世界气体力学大神:冯·卡门。郭永怀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也遇到了钱学森,一个成为终身知己的哥哥。

在学习期间,郭永怀主动研究跨音速流的间断解,这是当时空气动力学领域最前沿的课题。结果通过该领域的研究,郭永怀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冯·卡门的学生威廉·西尔斯准备在康奈尔大学建立航空空工程学院,冯·卡门当即推荐了得意弟子郭永怀。当时准备去麻省理工任教的钱学森,开车送弟弟郭永怀去了康奈尔大学。

去康奈尔大学任教的郭永怀,一头扎进了飞机突破音障的研究。当时刚刚实现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旦飞机速度接近音速,阻力急剧增加,运行失败,往往会致人于死地。很多人甚至认为突破音障是不可能的。

但郭永怀凭借自己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在业内引起轰动的论文,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计算方法,为人类突破声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曾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将这种方法命名为“PLK”,其中“K”是“国”的首字母发音。

因为在空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出色表现和贡献,郭永怀在美国业界声名鹊起,很多大学都邀请他去授课或讲学,相关企业也开出高薪让他去工作。当时郭永怀已经是康奈尔大学教授,航空空工程学院三大核心主持人之一。他在美国有车有房,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然而,他脑子里的一个念头始终没有被打消,尤其是1949年以后,这个念头变得更加强烈:回国。

当时有朋友劝他:你在这里什么都有,以后孩子在这里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你为什么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郭永怀的回答是:“贫穷的家庭,贫穷的国家,只能说明做儿子的无能。我觉得我是中国人,有责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设祖国。”

1946年5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和郭永怀向NASA 空咨询委员会的前身提交了论文《可压缩非旋转亚音速和超音速混合流及上临界马赫数》,解决了跨音速流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极大地推动了超音速飞机的设计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2月,名为“与美国航天精英同级别的中国科学家”。第一排从左数第三的是钱学森,第二排从右数第四的是冯卡门,第二排从左数第一的是林家翘,第二排从左数第三的是郭永怀

1946年10月,他创建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空工程学院的五人将军。左边第一个是郭永怀

然而,回国并不是那么容易。

刚到康奈尔大学的时候,郭永怀做了一个声明:“我是临时来贵校的,会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因为从事航空空的工程研究院接触到很多机密信息,当时在郭永怀面前有一张表格,其中一张是:“如果发生战争,你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吗?”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写“否”。此后,他失去了进一步获取机密信息的权利。

当郭永怀提出回国的想法时,他的行动开始受到限制和监视。在当时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郭永怀作为美国数学会会员,著名的航空空和物理专家,在回到信奉共产主义的中国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1950年,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因为提出回国,被囚禁并送回家检查。与此同时,郭永怀出国的自由开始受到限制,他甚至无法获得在英国讲学的许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大使级会谈中达成协议,允许在美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钱学森终于率先回国。

钱学森回国后,郭永怀回国的心变得更加迫切,他每天都和妻子李沛商量回国的事情。其间,康奈尔大学开出了非常高的薪水留住郭永怀,台湾省当局也派人让他去台湾省,待遇优厚,但郭永怀始终没有改变主意。

终于,预定的返程日期越来越近了。为此,郭永怀做了特殊的准备:他烧掉了自己十几年积累的大量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

郭永怀的妻子李沛回忆说,她知道这些手稿是丈夫多年的心血,于是忍不住制止了郭永怀,但郭永怀一边哭一边继续烧:“这些东西拿不走,都装在我脑子里。”

郭永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钱学森哥哥回国后,他带来的800公斤书和笔记本全部被美国海关没收。

烧稿后的第二天,康奈尔大学航空空工程研究院院长为郭永怀夫妇举办了一场大型野餐会。野餐时,郭永怀当众烧掉了另一份即将完成的手稿。

在场的老师和学生看着闪闪发光的火,保持沉默。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夫妇终于和几位中国科学家一起登上了回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但就在这艘船即将起航的时刻,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人突然登船,要求搜查所有回国的中国科学家的行李。李沛后来回忆说,她知道丈夫烧掉所有手稿是多么明智。

耽搁了两个小时后,克利夫兰总统终于吹响了开航的哨子。那一年,47岁的郭永怀终于回国了。

郭永怀和妻子李沛正在回家的船上

回国后,郭永怀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自接见。

当周恩来问郭永怀想要什么时,郭永怀只说了一句:“我想尽快工作。”

1956年底,中国力学研究中心成立,钱学森任主任,郭永怀任常务副主任。第二年,力学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郭永怀任班主任、主讲人。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化学物理系,郭永怀成为第一任系主任。在此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与力学翻译杂志》,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著名的力学学者。他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比于教研工作,郭永怀之后参与的项目更艰巨,但也更重要——制造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相关技术专家、技术设备和材料,中国的“两弹”工程陷入困境。在没有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奉命临危不惧,与王、、彭焕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前三大支柱。当时九院成立了四个前沿技术委员会,其中郭永怀领导的场外实验委员会,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

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郭永怀将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传授给科研人员,并迅速成立实验室,研究结构强度、振动和撞击等数据。同时,他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下爆炸力学和水隧道力学。特别是在爆轰物理实验中,郭永怀带领团队反复实验,克服各种困难,提出了“两路并举,最后择优”的方法,确定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后来被我国第一代核武器采用。

1963年,郭永怀随核武器研究队迁至核武器研究基地。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与研制核武器的中国第一代科研工作者一起,忍受着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和寸草不生的苍凉,忍受着各种高原反应带来的心悸、胸闷、浮肿。他夜以继日地反复计算、研究、实验、爆破,一步步顽强地把中国的原子弹实验推向成功的那一天。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升起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欢呼的人群中,郭永怀流下眼泪,瘫倒在地。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郭永怀的使命并没有结束。除了参与氢弹和导弹的研发外,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重新启动,郭永怀被指派参与组织领导卫星本身及其返回地球的研究工作。

长期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彻底剥夺了郭永怀的业余时间。他喜欢听音乐。他从美国带回了两箱唱片,但连封口都没打开,最后交给了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他喜欢集邮,收集了三本书,后来送到了邮政总局。他也喜欢摄影,所以他太忙了,甚至连相机都碰不到。

郭永怀为了节省时间,一直选择坐飞机,因为要经常往返于试验基地和北京。当时,为了确保安全,中央政府并没有鼓励这些科学家在郭永怀乘坐飞机,而周恩来也专门告诉了他们这件事。但是为了赶上时间,取得进步,郭永怀还是会飞,更喜欢晚上飞,因为他认为在飞机上打个盹,第二天到达不会影响白天的工作。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再次选择了夜航。

在试验基地看爆炸成型的实验结果,右边第一个是郭永怀,第二个是钱学森

20世纪60年代初,郭永怀、李沛和女儿郭芹在北京的门口。郭芹是夫妻俩的掌上明珠,但她从小跟着父母长大,后来去了内蒙古插队定居。在这个过程中,她受到了父亲去世和母亲隔离审查的打击。她的身体状况很差,于1996年去世

12月4日,郭永怀没必要这么急着走。

10月初,郭永怀前往核试验基地,参加中国第一枚热核弹头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一直呆到12月初。

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在实验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表示要飞回北京报道。当他发现那天晚上有一架飞往北京的飞机时,他不得不乘公共汽车去赶飞机。

当时有同事劝他不要坐夜航,第二天早上再走。但郭永怀还是说了同样的话:“晚上坐飞机节省时间,打个盹。第二天不要耽搁。”

在飞往机场等飞机的过程中,郭永怀也听取了调研组成员的汇报,随后登上了飞机。

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缓缓降落,但在距离地面仅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几经挣扎,撞上了距离机场仅1公里的玉米地。

船上有1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只有一人受重伤幸存。当他回忆起撞车前的一幕时,他说他记得郭永怀大喊:“我的素材!”

救援人员到达坠机地点时,13具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散落在各处。

然而,有两具尸体互相拥抱。

当救援人员尽最大努力分离两具烧焦的尸体时,他们发现一个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文包夹在两具尸体的胸腔之间。

打开公文包,里面是郭永怀说要向北京汇报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经查明,两具尸体中一人是郭永怀,另一人是其警卫牟。在场的救援人员当场跪下痛哭。

郭永怀被杀,四面震动。

当时周恩来下令彻底调查坠机原因,结果飞机导航系统在最后一刻出现故障。

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后放声大哭,后来写道:“短短10秒钟,一个活生生的聪明人,一个世界著名的优秀机械研究专家,去世了。生死,就10秒!”

当死亡的消息传来时,郭永怀的妻子李沛没有流泪,而是独自走到阳台上,久久无语地望着远方。这位和丈夫一起回国的著名语言学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袭击,被隔离检查了6年。康复后,李沛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就在同一天,中国第一次热核导弹试射成功,距离郭永怀遇害仅20天。

1999年9月18日,23名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这个群体中唯一一位为核弹、导弹、人造卫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唯一烈士。

汕头说

在《历史的温度》系列的签约仪式上,我曾经和读者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所谓的“科学家不如演员”?

我当时的建议是:冷静冷静。

乍一看,有些艺人的演技提高了空。艺人的出场费往往是百万元,拍一部电视剧的收入往往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很穷,这真的让人感到愤慨。

但仔细想想,这是两码事。

首先,艺人的出场费和报酬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就目前中国娱乐圈的选秀内容而言,真正有实力的演员不算太多,但是太少了。在这样的卖方市场环境下,能够自带流量的艺人还是不可否认的稀缺,所以很容易导致出场费和片酬的无节制上涨。事实上,一旦有“金主”发现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实际上无法搬运任何货物,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其次,限制艺术家的超高收入可能会规范演艺市场,但减少的钱不可能进入科学家的账户。其实,虽然很多人一提到“艺人发财”这个话题就咬牙切齿,但他们在电影院花钱看屠呦呦团队的纪录片还是很难的。

第三,要拉长时间轴,冷静看待这个问题。我曾经在签约仪式上报道过三位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明星的名字,很多人在“90后”甚至“80后”面前一脸茫然。但事实上,他们都是80年前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巨星,但现在很多人根本不记得甚至不认识他们。

然而,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即使几千年后,也总是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贡献。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电影中,我们为宇宙中的道路、纪念馆甚至小行星命名……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和记住它们。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宣布,编号为212796和212797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沛兴”。

生活在尘世中,我们当然需要各种我们喜欢看到和听到的娱乐和消遣。

然而,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总是那颗闪亮的星空指引着我们前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永不陨落的“两弹一星”——共和国“两弹一星”英雄郭永怀回顾

2.“科学家”烈士“郭永怀”

3.“两弹一星”袁迅郭永怀

4.“一张照片发现,两个小行星,郭永怀和李沛,变成了‘夜空中的星星空”

5.“感动中国2017候选人——李沛郭永怀”

6.被遗忘的一代——写在郭芹逝世20周年之际

7.“记住“应用语言学之母”李沛先生:创新者永远年轻”

8.“郭永怀:两弹一星”中的烈士“父亲”

9.《写在郭永怀选集后面》

10.《郭永怀与妻子李沛的世纪传奇》

11.李沛:98岁的郭永怀夫人和她的国家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仰,理想和梦想

“历史的温度”系列的第四本书,一个流行的历史读物

前三卷累计销量突破60万册。

为什么那一年中国只派了一个人去参加奥运会?

清末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去日本?

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怎么样了?

一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

多读一些典故,增长一些知识,成为有趣又有见识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神邸读什么 后土皇地祗是谁下一篇:西凉国 西凉国建立于什么时候

文章评论